令人奇怪的“中西”分类

令人奇怪的“中西”分类

作者:小树

在中国生活,在媒体、人文社科类教科书、论文里,很容易会发现“西方的”这样的字样,其本意大概是“西方的那一套理论”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认真的揣摩这几个词,从“西方”到“中国”,你会发现这其中的分类和逻辑是令人奇怪的,本文我就想尝试回答下这两个词的区别。

我得知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还得来自高中生活的学习,我记得当时老师用非常强烈的语气说了一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其背后的寓意大概是,经过千辛万苦的探索,我们最终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西方的那套理论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然后又举例曾经学日本、学苏联、学美国、学法国等,最后都失败了。经过一系列推导,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最终走向了成功。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也有很多人在思考中国的未来,中国需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这样教育的熏陶下,我的思维逐步转变成了“理论”和“实践”这样的对立,为什么不能指导实践,因为没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我在生活中会发现,有人喜欢各种教育人,“你不懂社会”,“你缺乏长期的社会实践”。 我不是按照你设定的既定目标去学习、受教育的吗,怎么会反过来说我缺乏实践,学的是“书本知识”呢。

近几年,我从新语丝、科普作家方舟子的博客、微博中学习到了大量科学知识和感受到了科学精神,也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中国科学素质很低下,要改变很难。有时候我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全副武装,什么样的铜墙铁壁让公众难以接受客观的科学知识。要破解这样的局,得从身边入手,得从概念入手。按文理学科的划分,我是学文的,我非常惊讶的发现,在很多文章引用,会出现“西方的”字样,然后就说“中国的”,“西方的XXX给中国的启示、对策”。一方面,“不要拿西方的那套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西方的XXX对当今中国的借鉴和启示”,中国社会真是一个矛盾体。

从“不要西方的那一套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说起。有一次在和同学中谈话中,无意中扯到中医、西医,他用非常强烈的语气,手舞足蹈、声情并茂的指出,“你那是西方的”。我这下才意识到,原来“西方的”这三个词对他影响很大啊。我来解构下这一句话。

“西方的”,意思是,在思维里,把整个世界划分为两部分,“东方的”和“西方的”,我们国家属于东方,其他的都是“西方的”。但我们日常不这么叫,我们要叫“中国”。从逻辑上来说,“西方”对应“东方”,我们既然把欧美发达国家都称为西方,那我们应该是东方呀,只有“西”才对应“东”。后来我问过同学,“西方”是不是主要指欧美发达国家,不包括非洲、南美洲、西亚等,他说是。那么,“东方”和亚洲哪个更大呢,如果说“东方”仅指中国,那么东方应该包含于亚洲才对。在人文社科类的学者中,学术体系的划分,不是东方与西方,要么介绍西方的治理成功经验,要么是对当今中国的启示。我对美国的学术界定不太了解,但我猜想的是,美国的学术划分肯定不是按二元的,不是按美国的,东方的划分。我接触到的知识是,美国是按洲或者国家划分,如全球通史。

“指导”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指导,但不能陷入这样的怪圈,要么理论出了问题,要么实践出了问题。如果理论出了问题,就用更好的理论,有了理论就能指导实践。如果实践出了问题,那就是理论学习得不够。但我觉得,应该看到,理论并不一定匹配实践,解决办法不止一个。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指导”权在政府手里,谁该用什么理论指导,政府他自己说了算,跟老百姓、学者强调,“不要用来指导中国”,决策权不在百姓手里,在政府手中,该怎么办是政府的事。

“不要西方的那一套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有一次,我问我同学, 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吗。他说,你这不是说废话吗,中国肯定不是世界的中心,他说未来世界的中心/重心肯定会转移到中国,因为中国崛起了。那么,我怎么老是感觉,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呢。我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整个世界有很多国家,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不代表中国是强国。句首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1.中国路很成功,要走自己的道路。2.西方的虽然好,但不适合中国。3.中国可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有益文明。中国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有益文明,但早已不是虚心学习了,也符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状态,西方的只是工具和手段,只是作用,有用就拿来,没用就不学。为了发现这种骄傲精神的来源,我就追根溯源的找,我发现,有人感觉中国目前发展很快,中国不可一世的感觉来自于经济的发展。在人文社科类的论文引言中常常会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XXX问题,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中国骄傲是主要是来自于经济。那么,我想问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主要是改革还是开放,在政治文章中会出现,“改革是前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对内,开放是对外”。我认认真真思考下,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主要是开放了三十多年,最主要是开放。开放不就是跟欧美玩了三十多年吗,如果不是欧美大量购买廉价商品,会有这么大的经济腾飞吗。中国骄傲只不过是浅层的骄傲,没有了中国经济这个前提,道路理论也不过是一个框架。

中西划分。“中西”划分,怎么不是“东西”划分呢。举个例子,很多人把医药分为,中药和西药。深受广告文化影响的大众,你要是问他,中药好还是西药好,他肯定会回答中西结合。咱们看看“中西结合”这个词,从哲学上来看,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科普作家方舟子不认同中西药划分,认为是现代医学和古代医学的划分,这样划分当然是最科学合理的,但这很难改变老百姓中西结合固有的观念。要玩传统,咱们一起玩传统,“传统中药”应该对应的是“传统西药”,现代中药(其实没有)应该对应的是现代西药。为什么偏偏要把传统中药和现代西药对应在一起,两个根本不是一个对应级别的。令人苦笑的是,传统中医也会玩概念,顺应时代玩创新,我就带着疑惑刺激的鼓励他们,你是传统中药,为什么不研究传统西药,都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咱们都玩文化,怎么不让传统中药向传统西药学习,咱们中西结合,博采众长嘛。众多网友的经验告诉我,要去辩论中药好,还是西药好,是一个死胡同,搞不好吃饭散伙、兄弟离心、大动干戈。一方是,学习了科学知识有坚定判断的人,另一方是受到顽固文化影响的人,两方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我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来看看双方的权责,有科学知识这方有权利告诉对方真相,基于朋友的关系,受到文化影响的这一方有权接受或拒绝来自朋友的信息。告诉对方是科学方的权利,不是义务,也就是说,没有权逼迫文化方去接受。文化方也没有义务必须要听取科学方的意见,可以选择拒绝。如果科学方以“为了你好”,你一定要接受的态度,这必然会导致两者关系僵硬、撕破脸。我看到很多网友苦口婆心的劝亲戚朋友、父母,最后亲戚朋友买了中药让网友感觉前功尽弃。如果只告诉对方,不要吃中药这样的一句,是很难改变这样的行为的。崇尚中医的人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只要听传某某中医用了什么药方治好了什么病,他会对这个医生崇拜得五体投地。西医医好病的几率高于中医很多倍,而中医一次医好就会被吹成神话。

如何改变这种观念,那就要重新改变这种划分方式。我在生活中发现,大众有这样的观念,对“国产”的印象是极差的,大众都认为国产的质量不好,即使你去辩解国产也有好的,但改变不了这种印象。我思考,能不能从“国产”角度入手,尝试去做这样的改变了。 我做过这样的对比,我首先和同学们辩论,中药好还是西药好,这样的结局自然是草草收场,在我的意料之中。另一次,我首先先入为主的,我说国产质量不错,这当然遭到了反驳和嘲笑。我说国产大部分都不好,但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国产中医,我把它简称为“国医”,然后我反过来说,用反讽的手法,我说这可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呀,是我国的国粹,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啊,你千万不能否认中医,中医是很好的,现在要国西医结合,我用强有力的语气去强调,国医有好的地方,要用现代手段方法去发扬光大。听者基本上都点头称赞,认为要传统中医现代化。我话锋一转,但是啊,虽然它非常好,但我不用,因为是“国产”的。听者楞了,好东西你不用?我说不是因为它不好,就是因为它是好的,我才不用。我说我要用“进口的”,我要用进口西医,你们自己用国产中医吧,你觉得你有用你就用,反正我不用,这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心里发挥了一定作用。我在话锋再转,我说,现在高级领导干部都用进口的药,也就是西药,很贵的,他们都用进口西药,很少用国产中药,国产中药是因为咱们国家研发不出好药,没办法忽悠老百姓用的。我说不管怎样,我以后都尽量不用国产中药。这样的尝试让我很意外,他们表示了疑惑,他们慢慢接受的这样的观点,当然改变肯定很难。我总结一下,如果真跟他们辩论,中药好还是西药好,永远绕不出那个圈。现在我就跟他们说,是国产好还是进口好,大众如何判断是他的事了。

我私自下一个判断:不要西方论本质是骄傲论。我继续思考这背后的涵义,其实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西方的”。从这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社会对“西方的”东西是排斥的,西方虽然好,但不能用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甚至可以做一个更深的推论,只要是不喜欢的,统统贴上“西方的”这个标签,无论说得再好,都说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那研究“西方的”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了,哦,“可以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文明精华”。当我知道这个原理之后,我就用这样的观念来套,当有人跟欧美有什么关系,我都说“西方的”。我用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去看待这个世界,比如说到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的传奇一生,我就简单明了的回应,都是“西方的”。有人在玩手机,我说又是“西方的”操作系统。有次他们转发扎克伯格来中国了会晤领导人的消息,我说“西方的”。我用一棍子打死的方式去回答,就算他再牛,他也进不了中国,政治审查肯定不过,所以说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当他们说到,某某国家/地区官员财产公开,我说这种政治设计虽然好,但是是“西方的”,不适合中国,没有必要去看。无论他们提到什么问题,无论提到其他国家什么成就,我总能用很简单没有逻辑的话去回应,“西方的”。我笑着说,我这辈子以后可以凭借一句话就能走遍天下了。当他们提到外国有什么先进思想,卢梭、孟德斯鸠、康德、尼采,我弱弱的回了一句,“西方的吧”。前段时间科比退役,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跟同学聊天,我用“东方句式”就问了一句,假如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会不会不科学啊,这样是不是会违反客观规律啊,科比是不是太极端了,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来训练,还问“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吗”,这不符合中庸的思想啊。中庸强调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科比不采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中庸思想精华啊。这样的发问,自然引来一阵嘲笑,科比可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球员。

“中”与“西”本来就不是对应,为什么偏偏要扯到一块去。虽然说要学习发达国家,学习西方,现实中往往不是这么一回事,好多人抱着自己那点可怜的东西不放,玩玩文字游戏得过且过。现实生活中能被记住的通常是一些简单的概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要与大众辩论要不要传统文化,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自然得出的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要玩概念,政治上强调“不要走西方的邪路、老路”,我也可以玩味的称为“西邪东毒(独)”,西方的是邪路,要走东方独特的道路,走东方的那一套发展中医道路肯定不行。中国未来要走什么样的路,看看取决需要什么,如果需要自信、团结、统治,那用文化、传统、历史。如果需要发展,还真得一步一步来,埋头苦干,向西方学习,一点点积累,走痛苦发展道路。

(XYS20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