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饶毅、施一公、方舟子和院士族看中国科学
作者:蓝田类人猿 (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学教授)
近些年,中国的“赛先生” (Science)呈现一派繁荣:成果貌似层出不穷,论文看似百花齐放。放眼望去,颇有欣欣向荣之景也!随之,中国之科学人也风光无限,各路所谓的科学名流,被业内业外追捧盛赞。这片繁荣真的代表中国的“赛先生”已经跻身世界名流了吗?似乎并非如此。
在我看来科学人可以分四流,一流的是开天辟地的天工(enlightener),如尤几里得、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屈指可数,在人类认知的黑暗世界里投入启蒙的火种。二流的是巨匠(transformer),如居里夫人、门捷列夫、华生等,开创一个新领域或在某一领域做出划时代的贡献。三流的是大师(master),给一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或发现,这里面包括大多诺贝尔奖得主及领域带头人,如杨振宁、李政道等。四流的是杰出科学工作者(outstanding scientist),在自己的小领域中做了些较有价值的东西。接下来的五流、六流、不入流就不一一解读了。
那么中国的一流科学家究竟能排上世界几流呢?谈起中国科学家,两个名字最近常被提起:生物界的饶毅和施一公,大多数业内人士应该认同他们属于中国一流之伍,本人对二位还算有点熟,感觉他们好像能算上世界四流。值得一提的是,饶毅和施一公是地道的“大海龟”,他们的科研成果相当比例应该归功于他们在国外的经历。而其他中国科学家能跻身世界四流的不过凤毛麟角。(声明一下:本人充其量或勉强跻身四流,此话有牛B吹大的嫌疑,出汗!出汗!)
其实这也不怪!科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从西方传入之前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中国古代的所谓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因为它缺乏对物质运动底层规律的追根溯源。中国搞科研撑死也不过一百来年的历史,还饱受了战乱,文革等因素的侵扰。相比之下,科学在西方已有数千年的积淀。所以中国与世界有巨大差距是正常的,而今天中国能有少数科学人跻身世界四流已经相当不错了。
不正常的是中国科学界和整个社会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差距,把一些小有作为的科学家们装在轿子里抬得高高的,而坐轿子的也多心安理得,居功自傲飘飘然起来。更出现了院士族这一怪异社会阶层,虽然一多半可能都入不了世界四流,却被推到天上有地上无的境地,须仰视才见。曾遇数院士出行,前呼后拥,有抬轿子的、有拎包的、有端洗脸水的、有撑华盖的、有鸣锣开道的,堪比皇室出巡的场面,更有一群粉丝,毕恭毕敬站立一旁,院士长院士短的表白敬仰之心。
在中国当院士,胜过古代中举,更像练成活神仙。怪不得常见某些本应该泡在实验室里潜心做科研的同僚们为了选上院士不再务正业,四处游走,请客送礼,甚至行贿腐败。所属单位也倾巢出动,为之四处活动。幸运的几个,挤破了头拿到院士头衔后,往往更不能回到实验室,因为这么大的面子要借给太多人,秀给太多场面。尤为可惜的是,院士的头衔,可以帮助赢得巨额的科研经费,而这些人多已没时间和心情踏踏实实做科研了。一些“小科学家”们,为了拿到经费,也常把不着边的院士硬塞到自己的标书或文章里,狐假虎威。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科学牛人好像远没有这么大的排场。本人与华生也算有些熟,N多年前我去冷泉港见他,我那时是个比现在更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直接冲到他办公室里聊了老半天,晚上他自己开车带我去当地一个小餐馆吃便饭,餐馆老板认识他,寒暄了几句就忙自己的事去了。后来又见过他几次,都是很随和的,从来没有中国院士族的前呼后拥。想象如果中国出了个华生,还不整天放在一个金娇子里抬着?
社会对科学人,特别是有特殊贡献者,应当给与尊重,但这种尊重应该更多的体现在对他们科研的支持,让他们能更好的把自己的智慧转化为知识,而不是舆论上的过度追捧,待遇上的奢华排场,官场上的论资排辈,和资源分配上的过度倾斜。
若说中国科研历史才一百多年,只成就了世界四流的科学家,也情有可原,可中国在同样短短的时间却成就了方舟子这位世界一流的科学打假家就颇具讽刺意味了。假大空的东西多了,才有让一流打假家腾空出世的土壤。“打假”这个词在英文里连相对应的词都没有,很可能因为中国之外的打假土壤远没有国内的肥沃。任何版本的世界科学史给中国的篇幅都不会太多,但如果有位历史学家想撰写世界科学打假史,可能多是中国的篇幅。
类人猿惊呼:中国科研之生态环境诟病累累,造诣与世界相去甚远,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吾辈任重而道远,当忍辱负重,孜孜耕耘也!
(XYS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