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律
作者:陆岱汶 (旅美中国学者)
据说动物学中有个器官相关律,说的是动物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是相互关联的,人们往往可以从动物的某个器官推知其另一器官乃至其习性。比如有犄角的动物大多是偶蹄的,且是食草的(牛羊鹿等);犬齿发达的动物脚爪也往往发达,且多是食肉的(如狼虎豹等)。而人类的行为也有相关律,如我们汉语成语说的:好吃-懒做,吹牛-撒谎,口蜜-腹剑,自欺-欺人等。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损害别人的人,也很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自己灵魂或肉体的人。
学术不端的行为也存在类似的相关律。惯于抄袭的人,本身就惯于造假–他们会把别人的文章思想窃为己有,还会忌讳把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数据作为自己的发明创造?学术不端行为也包括恶意的引用,即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用到他人甲的观点,表述等,但他们并不如实地注明甲的文献,而是标注第三者乙的不相干的文献,却在文中不相干的地方再标注甲的文献。他们用这种手段剽窃他人的作品或思想,又试图避开抄袭的指控。这种行为不但事实上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抹杀了原作者的贡献,也欺骗了读者,使读者无法参考原文。擅长这类学术不端的人往往还利用作审稿人的机会,要求稿件作者引用审稿人的可能根本不相干的文章。最近媒体披露,有外国学者正是从后一个学术不端行为入手,顺藤摸瓜,发现并揭露了一连串的更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
事情是这样的。挪威奥斯陆大学的Hanna Tiainen博士的论文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不断被一位审稿人要求去引用审稿人的一些完全不相干的论文。Tiainen博士认为这是一种学术不端,所以决定仔细研究这些被要求引用的论文。Tiainen博士真的就发现了这位审稿人的一些论文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最终,人们确认这位审稿人来自清华大学,他的十多篇造假论文被撤稿,博士学位因此被取销,其导师也被迫退休。
这是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律的一个鲜活的生动的例子。当年,动物器官相关律有这样一段轶事。在一个月黑风高,电闪雷鸣的夜晚,动物器官相关律的发现者的学生装扮成有犄角和蹄子,同时又张着血盆大口的怪物来吓唬他。当看到这个怪物有犄角和蹄子,他便知道这不是食肉动物,不会伤害他,识破了这出恶作剧。这段轶事成了动物器官相关律的实用性的例子。与此相似,当前的事例也将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律成立的证据和它的成功应用的趣闻。的确,当你发现某人有某种学术不端行为时,你有理由相信这种行为不会是孤立的;当你在审稿时确认作者有前述的恶意引用时,你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它有数据造假而建议杂志彻底拒绝接受这一稿件。
当然,我们在运用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律时还是应该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分辨偶犯还是惯犯。正如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个小孩偶尔撒个小谎就怀疑他没有讲真话的能力【注1】,进而担心他会成为川普那样的美国总统一样,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作者编程序时出现的疏漏而造成的数据错误或偶尔的引用失误就认为他是有意造假。
【注1】美国总统川普的律师和朋友们极力阻止川普接受传唤面见特别检察官穆勒,因为他们认为川普没有说“真话”(即说明“没有通俄”)的能力(He “can’t be counted on to tell the truth”)。
(XYS201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