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学 锄诡谲   ——举报中国农大前校长石元春谎报曲州试验区理论骗取中科院院

求实学 锄诡谲  ——举报中国农大前校长石元春谎报曲州试验区理论骗取中科院院士称号

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生物学部生的怪胎:  1990年,生物学部接受了这样一份“推荐书”: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候选人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  被推荐者姓名:石元春 专业或专长:土壤地理、土壤改良   拟推荐为何学部候选人:生物学部。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与贡献:㈠、土壤地理和盐渍地球化学方面取得重要成果;㈡、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㈢、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上取得重要突破;㈣、PWS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达国际领先水平;㈤、对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生物学部接受了这份推荐书,而且生物学家们批准了这位《土壤地理、土壤改良》院士。足见生物学部多能。天宫有门有道,神仙有亲有眷。  然而,对石元春获批院士称号持异议者大有人在,除了中国农大教职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田园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二、石元春先生文过饰非  〈推荐书〉里石元春的主要成就与贡献之三是这样写的:  与上述理论性研究相应的是1973年开始的由石元春教授主持和建立的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试验区(面积4390亩)的研究工作。据上述理论观点,大胆提出了“打破咸水禁区,以浅井和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新的综合治理体系。综合治理试验仅二三年即取得明显效果,五年使旱涝盐碱基本得到治理,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产量和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以后又在3万亩和8万亩上取得成功。此成果引起联合国农业开发基金会(IFAD)的高度重视,贷款近二千万美元治理开发整个曲周北部20多万亩低产土壤。此项目现已完成,土地面貌和生产完全改观。

1、曲周试验区的建立与发展并非石元春说的这么顺利  杨正明为主编《黄淮海平原低产田治理及其效果》一书是“六五”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执行中一项协作研究成果。1984年,国家科委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和农牧渔业部科技司委托中国农科院组织黄淮海平原五省二市20个综合治理试验区(试验站)开展这项协作研究。  河北省曲周实验站(张庄、王庄实验区),由北京农业大学辛德惠、黄仁安参加协作研究,并撰写了《河北省曲周实验站(张庄、王庄实验区)》一文。该文坦诚地写到:“第一代张庄试验区,开始治理缺乏经验,在单靠沟排还是井沟结合等问题上走过弯路,加上治理期长,机电井设备更新换代,重复投资大”。……  对此,田园提供的证明材料:恰恰是石元春、陶益寿两位北京农业大学教师邀请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迁河北后易名)派人帮助曲周张庄盐改试区做规划设计。  1973年11月,河北水电学院派田园、朱尧洲两位教师协助规划曲周张庄试区设计,历时半个月,农业大学参与现场勘测和规划的是辛德惠、雷浣群和陶益寿。规划内容:以浅层地下水改造、利用为目的,与地表水排灌系统相结合,综合治理旱涝盐碱。

2、石元春竭力抹杀田园在张庄试区立项过程中对试区规划做的帮助。  石元春在回应《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而写的《事实与真相》一文中是这样写的:  “自1973秋以后,北农大土化系的六七位老师(后有十多位其他系老师)创建曲周张庄试验区和长期“蹲点”(一年八个月左右时间),与当地农民一起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田园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一位老师,当时在石家庄蹲点,听说农大在曲周张庄搞了个试验区,想过来看看。在张庄试验区住过一两夜,以后再也没有来过,张庄试验区的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怎么会变成是田园教授的成果了呢?该举报文没有出示任何这方面的举证,如田园老师关于张庄试验区治理实践方面的设计、文章和参加了什么实践等。故此纯属捏造”。

田园以铁的事实驳斥石元春撒谎  第一,2013年4月,田园写了《田园致中国科学院等三院校党委的公开信——揭露石元春院士撒谎、抹杀田园帮北京农业大学科研人员规划曲周张庄盐碱地改良的事实》。记述了:①受农大邀请来曲周帮助农大搞试区设计,而不是“想来看看”;②水院来的人是田园、朱尧洲,并非文革中刚刚走下批斗台的田园“走单骑”;③与农大教师辛德惠、雷浣群、陶益寿、张庄书记赵俄共同对张庄试区进行了野外勘查,勘查后田园形成的初步治理意见与三位教师、村支部书记赵俄交流。  田园得出的初步治理意见:  ⑴张庄试区治理旱、涝、盐、碱,灌溉有漳河现有水利工程,灌溉工程基本完好,经过整修,即可利用,基本可以解决灌溉问题。需要加强排水。试区的排水,干沟(支漳河)断面宽深,可以满足试区的排水需要。地面工程搞好排灌渠系配套,引水渠两侧挖截渗沟,消除洇渗产生的盐碱地。  ⑵打浅井,抽排地下水,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排,开展咸水利用试验。  ⑶浅井排水,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预防和改良盐碱地比较有利。地下水位降低,灌溉和降雨渗入的淡水,在地下逐年积累增多,使地下水质逐渐淡化,即抽咸补淡,变成可利用的水源。配合地面排灌工程综合治理旱涝盐碱。  ⑶田园诚恳地指出:在张庄试区挖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改良盐碱地的技术路线难以执行。张庒附近本是漳河故道经过的地方,土壤多为粉砂壤土,地下水埋藏浅,水质矿化度高,是造成土地盐碱化的根源。在这类地区挖深沟排水,改良盐碱地,当沟深超过地下水埋深时,沟坡坍塌,阻碍排水,起不到改良盐碱的作用。采取这种治理办法,是技术决策失误,会使工作陷于被动,造成损失。  三位教师和赵书记同意田园的治理理念、方法。  ⑷竖井排水试验使理论走向现实:  接着,在田园的指导下,在张庄村北一眼砖井上进行了竖井抽水排咸、降低地下水位试验。抽咸试验非常成功,六位参试人(田园、朱尧洲、辛德惠、雷浣群、陶益寿、赵俄)对完成试区规划充满了信心。  ⑸试验成功后又带领大家测绘试区布局轮廓图。文革期间两校忙于搬迁,仪器封存着,仅凭花杆、1个量角器和一块绘图板,步量长度,田园、辛德惠、雷浣群测量,朱尧洲绘图进行勘测。完成测绘图后由雷浣群老师向邯郸地委汇报试区试验设计轮廓图。  地委提出了两点修改意见。田园根据地委意见对图做了修改:试区处于民有渠下游,用水不可靠,打一部分深井,解决灌溉问题。  曲周张庒试区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达到综合治理的创新工程。创新点在于,打井抽排地下水,即竖井排水,国内外都有先例;引用咸水灌溉,国内也有先例。而抽咸补淡最终目标把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浅层咸水改造成为适合灌溉要求的水资源,这是没有先例的创新之举。所以称为突破咸水禁区,竖井排水,抽咸换淡。  改完之后,由雷浣群将规划布局绘在图纸上,交给农大教师,完成任务田园、朱尧洲就返校了。这个过程历时两周,而不是石元春所说“只住了一两夜,以后再也没来过。”  在这期间石元春始终没有参与研究课题设计,更不曾参加具体工作。  第二,石院士说我“以后再也没来过”,也不对。我受河北省科委《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办公室》(以下简称《地下水办公室》)公派,或农大老师邀请,到张庒试验区去调研或作专题讲座最少三次。  受省科委《地下水办公室》委派去张庒试区调研。第二次,时间在1977年秋末,农作物己收割。同行的有方生、辛德惠二位教授,加我共三人。因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各试验区到本年终均要结题,所以此次考察是验收性质。对课题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要做出评价。考察结束后,三人共同撰写了《综合治理旱涝碱咸》成果报告。对报告内容,辛德惠教授并没有提出如石元春先生宣扬的旁门外道“浅井深沟体系”等治理盐碱方法。报告的署名顺序是:方生、田园、辛德惠。1979年,田园在《灌溉排水学报》单独发表了《竖井排水抽咸换淡刍议——从河北省抽咸换淡试验的经验谈咸水改造利用今后应有的作法》。  第三,北京农业大学在曲周张庒试区办培训班。祖康祺教授主持工作,邀我去讲《旱涝盐碱综合治理》专题。讲完后农大教师黄仁安先生请我共同讨论石元春先生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有关试验区的水资源平衡分析问题。论文内容缺少试验区地下水与周围地区地下水关系的分析。对此我认为研究生基础知识欠缺,有必要补充基础课,请黄老师转达给石先生。

1973年《石元春主持和建立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试验区》时,为了培训观测人员及农民技术员,石先生亲自找方生借用《改良盐碱地创高产》一书作为教材。如果您大胆地提出了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的创新理论,为什么还要用别人的书作教材呢?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新理论、新方法办培训班,贯彻自己的独特治理旱涝盐碱策略和方法呢?你不是说“…这正是过去许多治理工程失败的理论上的原因”吗?这岂不正是你的理论的用武之地吗!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十年不招生,教师们无所事事,为什么培训农民观测员这种区区小事还要从外校请人来讲《旱涝盐碱综合治理》专题呢?

三、石元春虚构曲周试区“浅井深沟体系”。实地“深沟网络”并不存在。  石元春介绍曲周试区经验,从1975年即声称采取了“打破咸水禁区,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新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但从未提到过田园、朱尧洲帮助曲周试区做规划的事实。  1、三点疑问:  此事本不值得谈论。因为我们帮助别人作的规划,别人用,是给我们的荣誉。别人不用,自己另搞一套,也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引起我长期惦念的问题有三点:  ⑴石元春提到的“浅井深沟”工程体系是如何规划布置的?  ⑵在曲周试区,打了浅井,即可以通过竖井排水,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防止渍涝和改良盐碱地,还挖深沟何用?  ⑶曲周张庒试区位于漳河故道经过的地带,土质多粉砂。这种地方挖深沟排水,当沟深超过地下水位时,沟坡坍塌严重,深沟挖不成,挖成了也维持不住。曲周挖深沟,挖成了没有?  2、石元春的子虚“深沟网络系统”  1977年秋,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开发利用办公室”委派方生、田园、辛德惠三人,检查本省9个抽咸换淡试区的工作,使我有机会再到曲周张庒试区走一趟。我到张庒村南我们曾经搞过测量、绘制平面图的试区,匆忙地看了一些地方,得到的印象是,这里的排灌工程和1973年秋没有明显差异,看不到挖深沟的踪迹。这使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疑问:难道石元春谈的曲周张庒试区建设的浅井深沟工程是假的?这个疑问保留了36年,直到最近才有了新的发现。  3、石元春的文字游戏  后来看到曲周试区发表的两篇总结性文章,才了解到该试区的“浅井深沟体系”的工程规划概况。标题是:  一篇载于1976年3月号《中国农业科学》上,题目是“掌握水盐运动规律,综合治理旱涝碱咸”(以下简称《两年工作总结》)。文章的署名是华北农大曲周基点。内容提到:“…为达到抗旱、防涝、治碱、改咸的综合治理目的,实验区实行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井:试验区内建立了一个深、浅井相结合的井群,3~4眼浅机井(深40米左右)和一眼深机井为一组,约100亩一眼井。利用这个井群起到抗旱(咸、淡水灌溉)、防涝、防托(地下水顶托)、治碱(降低水位以减少返盐,加速脱盐)和改咸(抽咸换淡)的作用。  沟:深浅沟相结合。在间距1000米左右设置3~4米深的深沟,纵横成网,与浅井有机配合,起着灌溉、排涝、降低地下水位以及引渗补淡的多种作用。  每一大方(约1000~2000亩)深沟区内,除布井外,尚有浅排沟(起排沥防托作用)及灌溉——排咸系统(改良期间利用灌溉系统排走抽出的部分咸水)。  此外,密切配合以平地压盐、造林、培肥和精耕细作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  以上多种综合手段中,浅井与深沟起着主要作用,是主体工程,所以可简称为浅井——深沟体系”。  二是载于《土埌》1978年1月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旱涝盐咸综合治理研究——曲周试验区四年工作总结(1974~1977年)”(以下简称《四年工作总结》)署名是华北农大曲周基点。下面节录该文工程的部分内容:  “工程措施是调控水量和水位的主要手段,包括⑴井群:一个深机井(淡水)和4~6个浅机井(咸水)为一井组,联通使用,控制七、八百亩土地,做到分层开采,咸淡水混用。特别是浅井,它是建立地下水库,调节水量,控制水位,排除地下水和土壤中盐分的主要设施”;⑵沟网:是以深沟为骨干的深浅沟系统。干支沟联通成网,以封闭的截渗网形式将土地分割成为四至五千亩左右的地块,为一相对独立的治理单元。深沟起灌、排(排涝、排咸、排盐)、蓄、补(引渗补淡)的多种作用。每一治理单元内,在浅井和深沟已能控制潜水位的条件下,再设排除地面径流的浅沟系统;⑶灌溉——排咸系统:支以下是灌排分开,灌溉渠系中还结合排除浅井中抽出的咸水。为进行排灌,而配之以机电动力系统;⑷坑塘:沟坑结合,以蓄水、引渗为主”。

田园请求调查石元春的“深沟骨干系统”:  试区的工程设施于1974年春季建成,工程的布局和规格都已定格。令人不解的是,两文谈的工程结构差别很大。例如,关于井群组成,前文说是由3~4眼浅井配一眼深井组成;后文说是由4~6眼浅井配一眼深井组成。关于沟网,前文说:在间距1000米左右设置3~4米深的深沟,纵横成网;后文说:以深沟为骨干的深浅沟系统,干支沟联通成网,以封闭的截渗网形式,将土地分割成为4000至5000亩左右的地块,为一相对独立的治理单元。  我们姑且不问上述二文说的设置是否合理和有何根据,单就井群的构成及沟网的控制区域而言,二文差异之大,使人不可理解。难道1974年春刚建成的工程,到1977年就经过一次改建吗?这种对工程规格胡编滥造的行为,只能使人理解为所谈工程,尚在讨论酝酿阶段,实地并不存在。是否如此呢?田园请求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四、1974年1月,河北省科委在衡水市召开会议,讨论《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立项会议上制订的《竖井排水,抽咸换淡,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策略取得招眼成绩  1、田园的苦思冥想:1  1973年春,田园和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总工方生等在静海县进行深渠河网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调查研究。5月份方生传达了河北省科委关于治理黑龙港地区地下水会议的信息。介绍了衡水、沧州两市打深井开采深层地下水,导致深井水位年平均下降3~5m,省委要求开展科学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听传达后,我就和方先生讨论,既然深层水开发不可靠,何不打浅井,改造利用浅层地下咸水?于是就萌生了打浅井,实行竖井排水,抽咸补淡,改造利用浅层地下咸水的想法。方生表示支持这个设想。11月在曲周做的竖井抽咸试验,坚定了田园的信念。  2、石元春借王观澜名义要求参加国家重点科研大会战  1973年第三季度,参加《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科研大会战的各单位在向“地下水办公室”汇报科研工作进展情况的会议上,北京农业大学石元春先生向“地下水办公室”副主任许铁城请求:国务院生产领导小组负责人王观澜(文革前北农大校长)同志带领北农大教师到邯郸地区做了调查。调查后,要求北农大承担起曲周、邱县和鸡泽地区盐碱地改良任务。为此请许主任给予支持。许欣欣然允诺。  为了配合农大的工作,之后不久,省委在曲周县建立了“盐改指挥部”。除了北农大的专家教授,人员组成包括邯郸地委办公室、地区水利局、曲周县科委与水利局,以及在当地打井和开展水文地质研究工作的邯郸中队等各单位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北农大参加的人员是土化系的教师。  3、百家争鸣、省科委确定“抽咸换淡”技术路线  1974年1月,河北省科委在衡水市召开会议,讨论《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立项问题。会上田园提出了两项建议:  一是为了补充平原区地下水不足,山区修建水库。  二是黑龙港地区浅层地下水有咸水层,是造成土壤盐碱和妨碍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根源,应采取打浅井,竖井排水,抽咸补淡,达到改造浅层地下水和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目的。  提议和与会的某些人的意见相抵触,在会议上引起激烈争鸣、甚至斥责。石元春先生在会上始终表示沉默,对争论的问题不表可否。  《竖井排水,抽咸补淡,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技术路线,幸亏得到了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彦琴、总工方生、石家庄地区水利局纂天佑主任的大力支持。田园的意见才得到采纳。省科委一位主任还提议将“抽咸补淡”改为“抽咸换淡”更恰当。  会议确定:在沦州地区南皮县乌马营公社、石家庄地区束鹿县王口公社设立试验区,开展试验研究。  会上,省科委领导人询问北京农业大学出席会议的代表:“你们设在曲周的试验区,计划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石元春先生简短发言作答“我们准备开展同样的研究。”他并没有在会上提供独到治理见地。  于是,会议最后决定设立三个试区:曲周张庄试区(由北农大主持)、南皮县乌马营试区(由省水科所主持)和束鹿县王口试区(由华北水电学院主持),进行抽咸换淡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试验研究。  省科委要求三个试区在1974年雨季前进行打井,建设地面排灌工程,平整土地,完成试验的准备工作。  4、1974年的突破性试验结果,次年省科委扩增了六个试验区  因为雨季前三个试区均进行了竖井排水,降低了地下水位,给土壤洗盐创造了条件。这年雨季降水较多,试区土埌吸纳降水,不同程度的盐渍化浅层土埌均显著脱盐。在这种情况下播种的秋庄稼,得到较好收成。特别是盐分较重的光板田,种庄稼第一次有了收成。这一年的成绩,使三个试区所在县的干部群众受到很大鼓舞,也坚定了省委的信心,决定1975年再增设6个试区(沧州地区4个试区,衡水和邢台地区各1个)。1975年河北省开展“抽咸换淡”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试验区达到9处。  1974年冬季,天津市水科所在静海县开会讨论盐碱地改良问题,田园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田园介绍了河北省三个试区开展抽咸换淡一年的成果。与会的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与静海县府君庙大队很受启发。特别是府君庙大队支部书记,积极要求开展此项研究。天津市同意了市水科所及府君庙大队的要求。1975年在府君庙设立了试验站,邀请田园为指导,开展抽咸换淡研究。  1975~1977年的三年期间,河北省与天津市共有10个试验区,开展抽咸换淡综合治理试验。10个试区采取的工程措施、试验的指导思想,均基本相同。实验效果,在盐渍土改良、农业增产增收各方面,各试区程度不同均有效益。  5、四个试区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实施抽咸换淡综合治理旱涝碱咸的10个试区里受奖的有:河北省曲周张庒试区、南皮乌马营试区、束鹿王口试区和天津市静海县府君庙试区四处。说明抽咸换淡综合治理效果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肯定。四个试区的业绩为海河平原中下游地区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开创了一条新途经。  这是一项招眼的成绩。《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主持单位是河北省科委,10个试区是子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是田园首先提出的;它的可行性试验是田园带领朱尧洲、辛德惠、雷浣群、陶益寿、赵俄在曲周县张庄村北的砖井上完成的,是在省科委主持的立项会上集体确定的。  6、石元春胆大  然而,石元春的院士申报书却大言不惭地这样写:“…与上述理论性研究相应的是1973年开始的由石元春教授主持和建立的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试验区(面积4390亩)的研究工作。据上述理论观点,大胆提出了《打破咸水禁区,以浅井和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新的综合治理体系。综合治理试验仅二三年即取得明显效果…”。

石元春造假脸不红心不跳:  1973年田园和农大教师一起勘查曲周张庄试区,已有比较完整的正规排灌系统。排水沟深度一般不超过1.5m,灌溉渠是引水自流灌溉,渠系规划布置都是开放式的。只要加以修整就可以利用。  按照石先生规划设计的“浅井深沟体系”,以建设深沟网络为主体,在深沟网络包围的地块上,构建田间的排灌系统,“深沟网络的作用是灌、排、降(降低地下水位)、蓄(引河道来水和拦截当地降雨经流,蓄存下来,下渗补给地下水)”。在被深沟网络分割包围的田块上建造的灌溉渠系,其作用,一是通过水泵从深沟中提水灌溉,二是输送浅井抽出的不可利用的咸水入深沟网络排除;可利用的低矿化度咸水用于灌溉。田间排水沟发挥的作用是排暴雨产生的经流和根层土壤中的水分,除涝防渍。很明显,石先生规划的浅井深沟体系,结构十分复杂,建造起来将产生一系列问题,说明如下:  首先,建设如此结构复杂的浅井深沟体系,将对原有的排灌系统进行彻底改造或平毁;这样的工程土方开挖量大大增加,需要构筑的涵闸工程也大大增加。  因此工程投资、占压土地和用工,都要大大增加。  建成的深沟网络工程要求发挥排、灌、降、蓄四方面作用,并非没有矛盾。因此,工程的调度、运用难度也增加了。  农民进入被深沟网络封闭的地块上进行生产管理,交通运输也不方便了。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能使浅井深沟体系的设计方案,在地、县两级水利主管部门和试区农民群众中,引发反对意见。  石元春先生设计深沟网络,想引滏阳河非灌溉季节的来水在深沟网络中蓄存,通过下渗补给地下水。且不论深沟坍塌究竟能发挥多大蓄水作用,单就滏阳河水质严重污染的情况而言,这种作法就很值得研究。这不是引污招灾吗?  基于以上情况判断,石元春先生为曲周张庄试区规划设计的浅井深沟体系工程,是缺乏调查研究和深思熟虑的。  石元春抹杀了各参研单位的集体智慧,也抹杀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对曲周张庄试区设计的帮助。夜郎自大,贪天之功归己有,胆子够大!

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两年工作总结》、《四年工作总结》和院士《推荐书》是石元春申报院士的起底基石。读来让人费解,疑点丛生:  ㈠、玄妙的曲周张庄试区起始治理面积:  1、石元春先生的院士申报书称是4390亩;  2、《两年工作总结》是这样写的:“1973年秋,我们参加了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科研大会战,在南部的一片涝洼盐碱地的中心——邯郸地区曲周县北部建立了一块近3万亩的“旱涝碱咸综合治理区和5000亩的试验区”;  3、《四年工作总结》是这样写的:“…1974年春,治理试验还没有开始之前,六千亩试区里,两千多亩是红柳碱蓬丛生,…”;  4、“水盐运动研究30年(1973~2003)”(作者李保国、李韵珠、石元春)的《大事记》是这样记载的:  ⑴1973 6月根据国务院业务领导小组王观澜同志关于在邯郸地区设置盐碱地改良区的指示精神,以及沈其益副校长的通知,石元春老师赴曲周县考察。当年秋天石元春、辛德惠、林培、陶益寿、雷浣群等老师进入河北省邯郸地区曲周县张庄。  ⑵1973 11月张庄村南27hm2旱涝盐碱试验区工程开始施工。该试验区参加了“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国家科研项目中的“利用改造咸水,综合治理旱涝盐咸”课题,是9个试验区之一。  ⑶1974年 水盐运动定位研究和综合治理实验,取得了一批水盐运动的定位研究成果。综合治理和水盐监测由27 hm2扩大到400 hm2,进而建立了曲周县北部200 hm2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  ……  且不说《监测区、治理区、试验区》的概念使人眼花缭乱,单就试验区的起始治理面积,4个文件4个数,数字之间的差异竟达74倍(注:30000亩÷27hm2),让人莫名其妙!  石元春自诩是曲周张庄试区的主持人,“每年8个月长期蹲点,风餐露宿,长期和直接参与指挥这个大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造诣高深,治学严谨”的教授、当家人为什么说不清自己的家底是多大呢?  报告是下属代劳、主持人审查不严?还是主持人的身份是校长,就可以将多个人的研究成果“集成”而成为一个大成果于一身,就能申报国家大奖呢?

㈡、石元春的山寨版《“打破咸水禁区,以浅井和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新的综合治理体系》  曲周试区处于民有渠灌区范围内,引漳河水自流灌溉。石元春意图把试区原有的开放式灌溉系统,改变为以干支排水深沟为主体、灌、排统一运用的封闭式的工程结构,实行提 水灌溉。这样的改变,工程浩大,利弊得失需要慎重研究。因此,此项工程不仅要经地区和县两级政府同意,还要经省政府主管部门审核,甚至还要征得当地农民群众认可。没有经过审批的“设计”,只不过是个人的空想臆造,不可能实施。石元春的治理体系只能算是山寨版理论。  再就沟网布局和规格进行讨论。《两年工作总结》说,在间距1000米左右设置3~4米深的深沟,纵横成网;《四年工作总结》说,干支沟为深沟联通形成封闭的截渗网,将土地分割成4000至5000亩地……。  在这样的地块周边挖成3~4米深的干支沟及其弃土是很显眼的。例如,干沟挖4米深,边坡1︰3,底宽2米计,断面面积为56m2,弃土堆成堤,其平均宽度为28m,高2m;支沟挖3米深,边坡1︰2,底宽1m计,断面面积21m2,弃土堆成堤,宽平均10.5m,高2m.如此宽高的土堤,远处都能看见,并且不是三五年内风吹雨淋和人为原因就能消失的。为什么1977年秋我到曲周试区走了一趟,没有发现这种土堤?  《四年工作总结》说“…四年来,…各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和农林水措施进展较好。目前试验区有深井12眼,浅井48眼,挖沟8.85万米,动土78.52万方;各级建筑物110多座…”。  也就是说,每米沟平均出土8.87方。不必再细算了。请问石先生,你的试验区、治理区到底是多大?封闭的截渗网块是几个?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各几条、多么长?如果按相间2000米挖深沟建封闭的治理单元,一个单元的深沟长度约8000米;如果按1000米距离挖沟,6000亩地约建4个治理单元,须挖深沟网络12000米,仅深沟应该出多少方土呢?  《两年工作总结》制定的3万亩治理区也这样治理了吗?投入了多少资金?   《推荐书》说:“…以后又在3万亩和8万亩上取得成功。…贷款近二千万美元治理开发整个曲周县北部20多万亩低产土壤。此项目现已完成,土地面貌和生产完全改观”。  石元春的《两年工作总结》和《四年工作总结》所说的“浅井和深沟为主体”综合治理体系差别之大令人咋舌,不知石元春先生在这些地块上推广的是“哪一年工作总结”的设计方案?  这些地块上也如此挖了深沟网络吗?它们在哪里?您主持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您长期和直接参与指挥的大型国家科技攻关《全国中低产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项目》是用曲周创建的理论和结果推动的吗?有多少个单位应用证明或引用证明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曲周试区在《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作出了很大成绩。但不是石元春的《深沟——浅井体系》指导下完成的,而是《竖井排水,抽咸换淡,综合治理》的结果。  《两年工作总结》是这样表述的“…另一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于抽水过程中降低了地下水位,提高了防涝和蓄存雨季降水的能力。据测验浅井抽水时,潜水位以每昼夜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因此,试区在雨季到来前,潜水位多降至3米以下。为了加速土壤自然脱盐和抽咸换淡,1974、1975年雨季中,试区都抽水一个月左右,使得整个雨季里的潜水位始终维持在3.5米左右。依此计算,即使深沟排水能力不计,井排能力可达一次连续降雨300毫米不致发生沥涝”。  《四年工作总结》是这样写的:“…通过浅井——深沟体系对潜水位及土壤中水盐运动的方向和强度的调控,能够取得更好的防涝除盐的效果。浅井群抽水时,潜水位日降值平均为2.4~5厘米。因此,根据防涝除盐的要求,结合灌溉,从浅井中抽出咸水,可使潜水位按一定速度和幅度下降。三年试验表明,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旱季积盐过程基本停止,还可提高防涝能力约二倍以上。如能配合灌溉压盐,积盐过程可以变为脱盐过程,脱盐率可达12%~24%(指2米以上土体。而一般条件下对照区盐碱土的积盐率为15%~30%。…试验证明,旱季和雨季浅井抽水,可使雨季潜水位控制在2.5米以下,大大加速土壤的的自然脱盐过程,使两米土体脱盐率由无抽排措施的4%~5%剧增至20%~40%。…四年来,盐碱地面积由87%下降到28%,排除两米土体盐量约1.1万吨”。  《水盐运动研究30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对浅井抽水的监测和抽水时期的研究,得出雨季前抽水降低水位对脱盐效果最佳”。  至于深沟的作用,几篇报告里除了它在理论上的“灌溉、排涝、降低地下水位以及引渗补淡的多种作用”外,没有深沟做出的一个实际数据。可见,《深沟》在“深沟——浅井主体”工程体系里是虚拟的;《浅井》实际就是“竖井排水”,核心只改了一个字,竖→浅,再披上“深沟主体工程”外衣,以别于“竖井排水,抽咸换淡”。这是石元春精心编造的圈套,假金只用真金镀。石校长,公取窃取皆为不地道!  ㈢、推广碰壁  石先生一直把曲周试区的“深沟——浅井”标榜为综合治理旱涝碱的工程范例,并要河北省水利厅推广,但受到了冷遇。主要原因在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在冀、鲁、豫三省及北京市的井灌区里,都有些实际资料证明,当地下水位埋深超过4米时,发生日降水量15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粉砂壤农田里基本上不产生泾流,也不产生渍涝灾害。在这种情况下,石先生标榜的“以浅井和深沟为主体”中的深沟还有什么用?难道石先生能用自己的观测资料说明在曲周试区的排水系统中挖深沟的必要性吗?  拿实际上并不需要的田间排水沟,去向河北省的水利专家传经送宝,怎能不遭到拒绝?  对石元春的治碱理论,原省长李尔重当面对石元春说:“…我既不能全面肯定,也没理由否定。但应该承认(理论)是在63年大水后,连年干旱,地下水持续下降条件下进行的,至今没有经过洪水和沥涝的考验,现在说它是正确的、成功的,为时过早”。  河北省委原农业处处长、省府原地下水办公室主任许铁城对石元春的理论是这样评价的:“…从89年到95年,河北南部仍然连年干旱,地下水水位一降再降。这既为张庄和所有几个任务相同的试验区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试验条件,也制造了一个检验自己已有科技成果和理论的环境。因此,石元春同志那些这样和那样的科学观点和理论,似乎难于定下。古人说:试玉须烧三日满。你那些成果和理论,连一场大洪水、大沥涝的考验与检验都未经过,怎么拍板说成”。

六、《推荐书》、《推荐单位意见》篡改《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技术》鉴定意见  1、“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技术”鉴定意见(1990年6月):  …此项研究是在多年从事水盐运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主题依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总体设计科学,严谨并有创新。“七五”期间,进行了大量工作,研究方法正确,资料比较系统和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区域水盐运动的监测预报技术。主要内容有:……此项研究成果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或突破……。鉴定委员会认为此项研究成果在研究思想和设计,多项内容的水平以及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此测报体系虽已建立,但还需要继续加以完善和检验修正,使之逐步提高到实际应用水平。  2、然而,《推荐书》对石元春“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是这样表述的:“黄淮海平原自然条件十分复杂,旱涝盐碱和地下咸水并存和交相为害,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二十多年的治理中,有成就,也有因水利化中的失误而土壤大规模次生盐渍化以及旱涝盐碱此起彼伏等众多惨痛教训,人们顾此失彼,生产损失严重。经长期定位观察和系统研究,石元春教授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认为旱涝盐咸共存和交相为害是在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泛滥平原地学条件下区域水盐运动所表现出的一组自然现象,是一组独立的地理景观和生态系统。对此种景观的水盐运动特征,区域水盐均衡以及在中国和全球的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据此,旱涝盐咸应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和有机的整体,必须综合治理而不能独立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正是过去许多治理工程失败的理论上的原因)。同时提出,综合治理旱涝盐咸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调节管理区域水盐运动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一系列观点。正确地揭示了这种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和为人们科学的治理提出了理论依据。这些理论和观点得到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参见国际土壤学会会刊对1985年国际盐渍土及其改良学术讨论会的报导)。近十年的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些理论观点的正确、可行和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实践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河北平原的地下水开发重点也由深层水改为浅层水”。

田园对此作了旁注:华北平原旱涝碱交相为害,一年中先旱后涝,涝后又旱,涝碱相随的特点,是水利部门的共同认识,基本常识。水利部门认为,上述现象的产生决定因素是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和土壤等。关于治理盐碱化,其核心内容就是研究各种自然条件下的水盐运动,已经是一项古老课题了。提控制地下水埋深“临界深度”指标,始自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50年代中期,水科院年轻研究人员在人民渠研究成果中,修正了苏联专家的概念。80年代,内蒙专家研究冻土水盐运动规律,得出了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3、推荐单位意见:  “石元春教授从事土壤地理、盐渍土发生与改良的研究和教学四十年,是国内外知名的土壤学家。……七十年代至今,他一直在黄淮海平原围绕国家科技攻关,对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进行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他提出的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的理论及一系列观点,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承认和高度评价,并在长期和大量的实践中得到证实,对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起了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他创建的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试验区成果卓著,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技术(PWS)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石元春教授热爱祖国、知识广博、造诣高深、治学严谨、成就卓著。在土壤科学与盐渍土改良领域中,取得了系统的和创造性的成就,在我国黄淮海平原和中低产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们不禁要问石元春先生:  你用“浅井——深沟为主体”的理论指导黄淮海平原5省2市20个试区的综合治理实践到过哪些试验区?哪个接受了你的理论、做出了什么成就呢?您“做出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石元春凭两篇虚文建立的“理论体系”,连曲周都走不出,妄言什么“河北平原的地下水开发重点也由深层水改为浅层水”呢?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开发利用》得益于石元春理论的指导吗?  立题设计研究方案不参与,结题报告石元春没写一个字,竟能“据上述理论观点,大胆提出打破咸水禁区,以浅井和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新的综合治理体系”,也只有石元春大胆敢为了。  田园说:  1973年11月在张庒试区第一次提出开展抽咸补淡试验的意见,不能肯定技术上是否可行。所以要求规划之前,先在现有的砖井上进行抽水试验。  人都不是生而知之。一种理念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关于盐碱地改良这种有数千年历史的世界性课题,治理的工程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已有许多,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成功经验,但各种技术措施都有一定的治理效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治理盐碱地取得成功,我个人认为是他把前人和现代人治理经验集成,在其中加入了个人的一些观点和新措施。如果把别人的经验和和业绩一概都说成自己的成就,那样不客观,有贪天之功之嫌。这样做即使侥幸过关,最后不是招来麻烦,就是遭人诟病,当以为戒。

举报人:  田园:(1926~2014),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1951年8月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水利工程系。一直在华北水院任教,主讲农田水利学。先后任农田水利教研室主任、农田水利系主任。1987年被推荐为全国地下水情报网顾问;1999年被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聘为节水灌溉项目的地下水专家;2001年被水利部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办公室聘为监测评价和地下水管理顾问;2001年被中国水电科学研究院聘为国家节水灌溉科技中心(北京)技术顾问。  田增义:男,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退休研究员,田园的弟弟。联系电话:15009469455;(0931)8324975。家庭住址和通信地址:兰州市盐场路兽医研究所,兰州?730046。  2014年大哥田园病重。在他生命垂危之时,深情地对我说:“我还有件事没做完,举报石元春伪劣院士案。你和其他举报人联系,将此案做个了断”。他去世后,我整理他的遗作,其中举报石元春学术行为不端的文件,在他病重期间写的最多,直到他力不从心,一页纸上歪歪斜斜只写了《控告中国农业大学前校长石元春》几个字。足见他与学术行为不端斗争到底的决心。  2013年5月、8月田园曾两次致函中科院、工程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党委,揭露石元春伪劣院士。2015年5月我到农大东校区向有关领导口头揭发石元春剽窃他人科研成果,弄虚作假骗取院士称号一事。该领导人答应“一定给个答复”,但时至今日再无音信。同时,李季伦院士、祖康祺教授再次上书三院校党委,表示不接受五部委对石元春伪劣院士的调查结论,并索要书面调查结论,至今也无结果。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称“办法”)为纯洁学术队伍、端正科技工作者的操守指明了方向。田园嘱托我举报石元春剽窃他人科研成果、骗取院士称号一事,《办法》使我又鼓起了勇气。以上是田园举报石元春学术行为不端的要点。

(XYS201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