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量子纠缠与第六感官 ——与施一公院士商榷
作者:朱如曾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重力国家实验室)
施一公院士最近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中肯定了人类第六感官的存在性。作者是这样证明的:
“我要问你们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们相信有第六感官吗?很多人会说不相信。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你会说也许,不会像第一个问题那样肯定地说不信。第三个问题,量子纠缠是否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面?存在于大脑里?我相信听了我的讲座,你会觉得很有可能。第四个问题,量子纠缠是不是适用于地球上的物质呢?你一定会说一定适用,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但其实简单讲,这四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倒推回去就说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们无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
人类第六感和第六感官是一种目前并不很清楚的概念,说法也很多,百度搜索一下便知。笔者没有能力对此做一般性评论。然而对于施院士的上述说法,笔者还是敢于不苟同的。
施院士的上述由第四到第一的推理(下称“四一推理”)中的关键步骤是:因为大脑中存在量子纠缠,所以人类一定存在不属于五大直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的第六感觉和第六感官。这一推理的结论就是第六感觉和第六感官的存在性。“四一推理”就是施院士对第六感官存在性的证明。
显然,上述关于第六感官存在性证明的关键步骤默认了一个前提:人类已知的五大直觉一定都与量子纠缠无关。因此施院士的第六感官存在性证明用了两个假设条件:(1)人的大脑中存在量子纠缠态;(2)人类已知的五大直觉一定都与量子纠缠无关。
那么这个“四一推理”的两个假设条件是否一定成立呢?
事实上,量子力学原理告诉我们,量子纠缠态是多体系统的量子态的最普遍形式,而非纠缠态只是一类很特殊的量子态。人脑是一个复杂的多体系统,并且受到外界不断的复杂作用,即使假定我们在初始时刻可以强令其处于特殊的非纠缠态,也会很快过渡到纠缠态的。由此直接得到:假设条件(1)是成立的。既然假设条件(1)成立,而且人体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一定通过大脑,当然这五觉与量子纠缠态一定无关就是显然不成立的了。这就证明了假设条件(2)不成立。
那么施院士在做“四一推理”时对假设条件(1)和(2)是怎么认识的呢?现在我们到他的演讲中寻找判定依据吧。
对于假设条件(1),可以说施院士是明确承认的。他的“四一推理”的第三步就明确此点了。但是对假设条件(2),施院士的认识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说“但是你会觉得,不管你怎么做研究,都无法解释人的意识,这超越了我们能说出和能感知的层面。我认为要解释意识,一定得超出前两个层次,到量子力学层面去考察。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这句话强调了“感知”与“意识”之间的区别,似乎只有“意识”才与“量子力学”有关(从而与量子纠缠有关),而“感知”(从上下文看明显就是五感了)与量子力学无关(从而与量子纠缠无关)。这就表明施院士是承认假设(2)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说“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这就表明,施院士承认五感与大脑有关,当然也就与大脑中的量子纠缠不一定无关。
不管怎样,施院士对第六感官存在性的证明是用了错误的假设条件(2),因此这一证明是错误的。虽然如此,而且至今无人对第六感官的定义、存在性及其机理做出过一致公认的论述和证明,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笔者完全否认第六感官存在的可能性。相反笔者认为,第六感官甚至第七感官等等的定义、是否存在以及人类所有感觉的细观、微观(包括施院士定义的超微观)机理(其中包括它们与量子纠缠的关系)是值得生命科学进一步探索的。
(XYS2016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