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益院士有没有闹笑话?

秦伯益院士有没有闹笑话?

·方舟子·

网刊《知识分子》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的文章《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亟待改革》,从国际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回2012—2016年间中国学者发表在该刊上的107篇论文这一事件,反思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里面有些事实和观点错误。例如,他在批评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时,拿了美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做对比:

“世界各国研究生制度并不一样。美国医学生经三年预科,五年本科,毕业后就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作为执业医生,MD够用终身,可以做到最高层的临床主任医生。医生在执业生涯中如对某个临床问题有兴趣,有思路,可以申请研究基金,安排研究课题。做出成果后,就写论文,申请答辩,如获通过,再授予哲学博士称号(PhD),得双学位。以医术而论,得双学位的医生并不一定比单学位的医学博士强,但他对医学有创新贡献。这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制度,因此在美国就没有中国这类纠结。”

我在社交媒体指出这是闹了不熟悉美国医学院制度的笑话之后,《知识分子》主编饶毅为他辩护说秦院士的女儿就在美国行医,他对美国常识了如指掌,没有闹笑话,是我闹了笑话。但是有亲属在美国不等于本人就了解美国情况。只要对美国医学院情况有点了解的人(不了解的也可找一家美国医学院网站看看入学和毕业要求),就知道美国并不存在秦院士说的这种培养制度。美国医学院通常要求报考者有学士学位(以生物专业学士学位最常见),必须学过学医必备的课程(称为premedical course,一般包括微积分、统计、生物、化学、物理等课程)。美国大学本科通常是四年,医学院教育通常也是四年,所以美国医学教育的惯例是四年本科加四年医科,之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而不是秦院士说的三年预科、五年本科。

饶毅说秦院士说的没错,美国医学院有的直接招高中毕业生,比如布朗大学医学院。首先,秦院士说的是美国医学院普遍制度,不是特殊情况,布朗大学医学院常规入学都要求有学士学位和学过premedical课程。其次,即使那些直接招高中毕业生的特殊项目也不是秦院士说的三年预科、五年本科。布朗大学医学院是常春藤联盟中唯一有直接招高中毕业生读医学院项目的(每年只招大约50人),但是规定先读四年本科获得学士学位,再读四年医科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其实是本科、博士连读。(见:https://www.brown.edu/academics/medical/plme/current-students/requirements-graduation

秦院士对美国MD/Ph.D双学位获得方式的说法也是错的。美国和中国不一样,一般不允许“在职读博”,医生不能在执业时通过写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Ph.D。这里的“哲学”不是学科意义上的,指的是偏向学术研究)。在美国要想获得Ph.D,就必须全职去研究生院或医学院上课、进导师的实验室、做学位论文研究。MD/Ph.D双学位通常是在医学院读书时通过特殊培养项目获得的。也有人获得MD之后,放弃了行医,又去读书获得Ph.D改行做科研。

秦院士不仅不了解美国医学院制度,也不了解美国医师制度。他说美国医生只要有MD就可以“做到最高层的临床主任医生”,显然以为美国也和中国一样医生还分等级,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不同职称。实际上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做完住院医获得行医资格后就都是平级的,都是attending physician,没有职称差别。不信去问问秦院士女儿她有什么职称?

秦院士希望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向美国制度学习,介绍的美国制度却完全是他凭空臆想出来的,这不是笑话是什么?

秦院士在文章闹的笑话不止这些。他说中国医生没有必要都去读硕士、博士学位,又说中国医生没有必要都做科研,这我完全同意,也是我在以前就已经建议过的。但是他又说做科研没必要有学位,这就又闹笑话了。他先举了中国的例子,说在1949年之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医药界做出过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如烧伤治疗、断肢再植、器官移植、地方病防治、抗毒药二巯基丁二酸钠、抗疟药青蒿素等”,“这些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成果没有一项是学位论文做出来的,而且基本上都不是具有学位的专家做出来的。”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等教育并建立了学位制度之后,医学界却再也没有产生过一项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位制度是在1981年才建立的,在此之前的32年没有自己培养的博士、硕士,那么在此期间做出的科研成果都不是学位论文做出的,基本上都不是具有学位的科研人员做出的(说“基本上”是因为有国外培养的博士、硕士),当然只能如此,否则就怪了。如果当时有学位制度,焉知不会做出更多更大成果?秦院士举的这些成果,有的现在看来并不具有国际影响,当时为了政治需要大肆吹嘘,有的的确有国际影响,但是是特殊历史时期举全国之力做出来的(例如青蒿素),不能以个别的例子来代表整个科研水平。改革开放后中国医学界科研水平总体上远远超过改革开放前,退一步说即使不如改革开放前,那也不能归咎于学位制度。打个比方,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普遍吃不饱饭,有科研成果都是饿着肚子做出来的,现在能吃饱饭了,没做出成果能怪到不饿肚子吗?能要求以后搞科研都要先饿几天肚子吗?

秦院士还举了国外的例子:“创造发明并不一定与学位相关。爱迪生、富兰克林、诺贝尔等人有什么学位?居里夫人获化学和物理硕士学位后不再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她急于要实现从沥青里提出放射性物质的想法,不愿为攻读学位耽误时间,这才是大科学家的情怀。如果斤斤于几篇论文的发表,耿耿于一个学位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掉入了小家子气的格局,难成大器。”

秦院士关于居里夫人的说法与事实刚好相反。居里夫人在1894年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后,曾回波兰求职,居里写信说服她回巴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当时要获得博士学位其实并不需要“攻读”,只要以科研成果写成学位论文就可以了,不存在为了科研“不愿为攻读学位耽误时间”的问题。居里夫人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就是其博士学位课题,导师李普曼,学位论文题目《放射性物质的研究》(Recherches sur les substances radioactives),于1903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富兰克林不是职业科学家,只是业余从事科研,当时现代科学刚刚起步,还没有高度专业化,所以他没经过学术训练业余也能做出成果。爱迪生、诺贝尔是发明家,技术发明和科研不同,并不一定要有学术训练,当然如果经过学术训练,可能能做出更大的成就。而且这些都是一百年出不了几个的天才人物,不能以他们的成功来否定学位制度的必要性,因为教育面向的是普通人,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当成大天才看待。否则华罗庚连高中都没上过,秦院士是不是认为连高中、大学教育都没有必要?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高度专业化了,没有经过恰当的学术训练的人,想要做出科学成果,已不可能(当然不排除有超级天才)。攻读学位,特别是攻读博士学位,就是学术训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训练你知道怎么做科研,而且还能训练你如何让思维更严谨。中国学者之所以习惯信口开河,就是因为没有受过恰当的学术训练。即使获得过学位,也不等于就都得到了恰当的学术训练。秦院士号称在苏联得过副博士学位,后来贵为院士,我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连基本的事实都不知道去求证,基本的逻辑都不通,所以就一再闹笑话了。

2018.1.4.

(头条号首发)

(XYS201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