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敦促潘建伟公布重要实验数据
作者:王寿江
方先生:
您好!
2014年9月29日,在新语丝上《敦促潘建伟公布重要实验数据》,已经过了1年多了,未见其公布重要实验数据,因此再次敦促潘建伟公布重要实验数据。并在此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公布这个重要数据。
bell实验可以通过测量时间低估来解释,这涉及到对波粒二象性及实验用微粒的认识。例如对于以纠缠态光子进行的bell实验,测量时间可能低估。为了易懂,在这通过一个未必真实的机理说明测量时间低估的可能性(但是宣称严格关闭漏洞的bell实验的作者的责任是排除测量时间低估的所有可能,仅仅排除一种造成测量时间低估的机理是不能排除了测量时间低估的):
某个时刻空间中有一个光子,那么与没有光子的相同空间比较,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质点与以前不同,或许是一个区域与以前不同(我们姑且称之为光子是有形状的),那么测量一个光子的光电转换时间,就出来一个问题,到底是光子前端到达以后你认为光子到达测量装置,还是后端到达以后你认为到达测量装置,还是产生某种效应时你认为光子到达测量装置,我们所谓的光电转换时间,是认为的光子到达时刻与出现电信号时刻的差值,如果我们将光子前端到达测量装置的时刻定义为真正的光子到达时刻,只要平常所认为光子到达时刻是在这个时刻之后,那么就可能低估光电转换时间。其实只要认为光子是有形状的,必然会引起何时作为光子到达时刻的不同认识,显然可能会引起测量时间低估(但是即使光子是一个点,认为的光子到达的时刻也未必是这个点真实到达测量装置的时刻)。如果这低估的光电转换时间很长,那么就可能造成测量时间超过两端传递信息时间,从而可以解释bell实验,同时,仅仅增大bell实验2端距离是不够的,因为不知道被低估的时间有多长,同时增大2端距离,可能影响光子的形状,造成测量时间随2端距离增加而增加。为了易懂,在这也写一个未必真实的测量机理:
光子是电磁波,影响了空间的一个区域,到达测量装置后,测量过程是一个消除空间电磁波的过程(姑且称之为吸收光子),可能有多个测量点竞争吸收光子,但是如果不到某个临界值,其吸收是可逆的,最终在某一个点达到临界值,产生明显效应。在bell实验中,当2个纠缠态光子前端各自到达其测量装置时,2个纠缠态光子可能是充满了2个测量端之间,所以增加2端距离,可能增加测量时间。
所以在潘建伟的文章《Lower Bound on the Speed of Nonlocal Correlations without Locality and Measurement Choice Loopholes》中,可能低估光电转换时间,从而低估整个测量时间,造成2端可以传递信息,造成定域漏洞,既然文章宣称排除了定域漏洞,那么排除低估测量时间这种可能性是作者的责任。
但在这,和作者共同探讨如何排除低估测量时间引起的定域漏洞(探讨是在其实验确实获得违反bell不等式结果的前提下)。
前面已经说明直接估计测量的时延因为光电转换这步的原因可能低估,因此一定要公布一个重要实验数据。在文章的FIG. 1(C),可以看到随机数发生器的设置信号分成了2路,1路去设置测量装置,另1路去了存储装置,最终和测量结果一起存储,那么测量结果一定要和设置信号相匹配,所以2路的时延不能相差太多。所以可以通过去存储装置这路时延,来验证是否存在2端传递信息的可能。在此敦促作者公布去存储装置这路时延,这是文章宣称关闭定域漏洞的必要数据(是必要却不充分的,例如在决定论下,就没有真随机以及即使存在真随机,如果不能确定真随机发生的时刻等问题,也会造成定域漏洞,等等,不在这深入)。
(XYS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