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千人计划2019人才引进项目的逄秀峰的履历造假问题

入选千人计划2019人才引进项目的逄秀峰的履历造假问题

中组部“千人计划”一直以来是中国最高层次的海外人才引智计划。在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千人计划也适当对一些审批流程进行了修改。其中一个重大修改就是取消了千人计划入选人员公式环节。但我们通过近几年调查发现,这些政策调整正使得“千人计划”沦为了“造假计划”。一些鱼目混珠的所谓“人才”,利用国际形势钻国家空子,纷纷通过虚假包装,履历造假,摇身变为了国家顶级人才。

首先,我们来回顾下千人计划的筛选原则。根据中组部规定,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科研人员必须具备下面几个条件:

在国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国家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可见,千人计划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入选人必须具备海外著名学术机构担任教授职称,并且有着海外重大项目牵头人经历的学者。我们在追踪这几年的千人计划入选人过程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案例。这些案例成果的通过包装造假,把自己从一个普通研究助理摇身一变成为正教授和项目牵头人。

其中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案例是前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伯克利实验室或LBNL)的科学工程研究助理(职称英文翻译名为:Scientific Engineering Associate)逄秀峰(英文名:Xiufeng Pang),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逄秀峰(以下简称:被举报人)于2019年初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担任副总工程师职位。被举报人同时被评为国家千人计划2019人才引进项目。我们在调查被举报人过程中发现其简历上有很多疑点,存在履历造假嫌疑。人才招聘和引进过程中存在徇私舞弊,以及集体造假的行为。

根据我们前面提供的千人计划入选资格规定,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科研人员必须在国外获得相当于教授等正高职称,并在国外具备丰富的牵头科研项目的经历。我们在调查被举报人的时候,发现其在中文简历和参加国内各个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时使用的职称是“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终身研究员”。我们联系了被举报人曾供职的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人员,核实被举报人的具体职位和职称信息。图1是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人力资源部门专员的邮件回复。从邮件回复可以看出被举报人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供职期间的职位是Senior Scientific Engineering Associate(翻译为:高级科学工程研究助理)。这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职位体系是什么一个职称呢?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我们该研究机构从博士后(Postdoc)开始,职位由低到高的排序是:1)博士后(Postdoc);2)高级科学工程研究助理(Senior Scientific Engineering Associate);3)首席科学工程研究助理(Principal Scientific Engineering Associate);4)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5)资深研究科学家(Staff Research Scientist);6)高级研究科学家(Senior Staff Research Scientist)等几级职称。依照此职称排序来看,被举报人的职称只是博士后上面的一个职称。

图1,伯克利实验室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Meghan Johnson 邮件确认被举报人职称

被举报人所供职的高级科学工程研究助理(Sr Scientific Engineering Associate)是否可以认为是正高类职位呢?伯克利实验室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同事给我们发送了一份科学工程研究助理的职位职责规定表格,见本举报信附件1。通过该职位职责规定来看,被举报人所在的职位是一个执行科研的职位,主要职责是提供科研的技术支持(technical support,见附件1)并没有项目管理和牵头项目的职责规定。从入职学历要求来看,该职位只需要本科学历,并没有对学历的工作年限有相关要求。

伯克利实验室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我们该实验室一般到科学家职称(Research Scientist)或资深科学家(staff Research Scientist)职位类同于我们国内通常所说的 “正高”类职称(研究员,教授,高工级别)。附件2给出了不同级别的科学家(scientist)职位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在科学家职位研究人员才有牵头项目的职责。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人力资源负责同事告诉我,该机构有一个项目牵头人资格(Principal Investigator - PI),只有具备项目牵头人PI资格的科研人员才有资格从美国能源部等机构牵头科研项目或课题。一般项目牵头人PI资格多会授予职称在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 及以上的职称。而没有项目牵头人资格的研究人员只能辅助项目牵头人参与一些科研项目和课题,并没有牵头项目和课题的资格。我们也追踪了几个前几年从伯克利实验室以及美国能源部其他国家实验离职,到美国高校担任教职工作的研究人员。发现很多以博士后身份离职的人员,多在高校担任助理教授职位(assistant professor),以科学家职称(Research Scientist)离职的人员,多在高校担任副教授职位(associate professor)。从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人力资源的负责人提供的信息来看,和其职位与美国高校职称对应关系来看,被举报人在其原单位是不具备国内我们国内所称的“正高”类职称, 也没有牵头项目的资格和经历。

那么被举报人是否是具备美国研究机构常说的“终身”制资格呢?我们了解到美国科研机构常说的终身制(tenure)主要针对大学教授而言。在美国国家实验室体系中,没有终身制这个说法。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同事告诉我们,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存在两种聘用机制:一种是Term Appointment(短期聘用),另一种是Career Appointment (长期聘用)。两种聘用制差别在于短期聘用需要每年签订一次工作合同,而长期聘用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工作合同。被举报人所提及自己的终身研究员实际属于长期聘用类型。由于美国国家实验室体系没有给科研人员有固定的经费聘用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工资需全部来自于其从能源部等机构申请的科研经费,故“终身”这一说法在美国国家实验室体系中是不存在的。综上所述,被举报人这个“终身研究员”的职称有履历造假之嫌,其原本履历根本不具备国家千人计划引智要求。再看看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人力资源同事的邮件提及没有证据证明被举报人获得过项目牵头人PI资格。这意味着其在美国工作期间没有牵头过任何科研项目或课题。那么一个不具备正高职称,没有牵头过任何科研项目的普通科研人员是怎么获得国家顶级人才计划千人计划资助,并获得我国国有顶级科研单位的全院副总工程师这一高层管理职位呢?我们在这里也质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招聘过程中存在裙带关系,包庇和集体造假的行为。

上面一个案例仅是诸多问题案例的一个典型,我们还在跟踪其他有关的造假案例。国家千人计划是我国引进海外顶尖学术人才的重要人才项目。受国际关系影响,国家千人计划在近几年取消了社会公示环节,但这不能成为一些履历造假的人钻国家空子的机会。如果极少数个人通过造假腐败,获得国家千人计划的资格,实对我国人才引进工作的抹黑。这也让我们反思,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该怎么做好高端人才引进的公平、公开、公正呢?是否可以学习国外,由于新形势下不方便公开申请人的信息,是否可以以个人推荐信的形式,通过海外其他途径验证申请人的履历呢?如本案例,是否可以在事后给申请人原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邮件确认下申请人的履历呢?请相关单位核实国家千人计划调查被举报人的真实信息,给社会公众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解释。

参考信息:

1,被举报人百度百科个人主页和其在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个人主页: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84%E7%A7%80%E9%94%8B/22228377?noadapt=1

http://bcrc.bjut.edu.cn/zxjs/tdjs/20171023/15087576695968426_1.html

2,关于举报案例信息核实,我们提供下面几个联系方式,便于主管部门核实被举报人的真实个人信息:

1)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人力资源部门邮件:ETAHR@lbl.gov;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Shannon Kotter, 邮件:smkotter@lbl.gov, 电话:+1-5104867649

2)被举报人曾供职部门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建筑和城市技术部门主管:Mary Ann Piette, 邮件:MAPiette@lbl.gov, 电话:+1-5104866286

(XYS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