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可测癌”的真相
来源:科学猫头鹰
一则“一滴血可测癌”的新闻火了。
新闻称,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可以检测肿瘤。热休克蛋白是一种肿瘤标志物,是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可以反映肿瘤的发展情况。
按照人民日报的报道,该试剂盒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用于临床肝癌检测。
然而,人民日报也犯了错。
监测而非检测
事实上,罗永章的试剂盒被夸大报道了。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可看到,热休克蛋白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 “用于定量检测非放疗肺癌、肝癌患者EDTA-K2抗凝血浆中的热休克蛋白90α,该指标用于对已明确为肺癌、肝癌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
也就是说,该试剂盒仅仅用于监测已经确诊癌症的患者病情,而不是用于检测发现癌症。
注意,监测不是检测,一字之差,相去甚远。
有学者指出,检测是检验癌症存在不存在,监测是在已经确诊癌症的情况下,对其发展进行连续观察,以判断治疗方法是否有效。
比如某患者经过病理活检确诊患了癌症,治疗开始的时候其癌症标记物的值是1000,化疗一个疗程之后,标记物的值降到100,说明化疗效果不错,治疗的方向和选择的药物是正确的。相反,如果标记物值不降反升,医生就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那么,专门用于监测的癌症标记物能不能用来检测癌症呢?一般来说是不能的。比如某人验血发现肿瘤标志物值是80,能说明他患了癌症吗?不能。因为这些肿瘤标记物常常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存在,比如组织受伤等。
而新闻的题目“一滴血可测癌”,不论从文字上还是从语言感觉上,任何人都会理解为“只需要一滴血就可以测出有没有患上癌症”。再加上新闻里大谈什么癌症早期发现,读者还以为罗永章以检测一滴血的神奇方法突破了癌症早期筛查的难题。虽然罗永章声称已经对“一滴血可测癌”进行了辟谣——监测不等于检测,但人民日报“用于临床肝癌检测”的报道仍然在清华大学的网站上存在。
试剂盒的含金量
我们再追溯一下即可知道,罗永章的热休克蛋白检测试剂盒并非新发明。在药监局网站上可以看到,该试剂盒的批准日期是2013年4月12日,有效期至2017年4月11日——一种刚刚过期的试剂盒突然又翻炒起来,总让人觉得有点蹊跷。
疑问不止于此。就罗永章热休克蛋白检测试剂盒的报道,华人抗体协会创始人和会长、现任职于药明康德公司的王守业博士早在2013年就提出过几点质疑。
首先,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罗永章“国际上首次发现Hsp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文献检索表明:在国际有影响的期刊上,已经有多篇有关Hsp90α是肿瘤标志物的综述文献,作者都不是罗永章。显然,他在这个领域既不是首创者,也很可能不是最有影响的学者。
此外,患者只需取一滴血液就可得出热休克蛋白数据,其实并不神奇,因为ELISA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已经是一种成熟而广泛应用的技术,而且国际上有不少公司在生产出售应用于非临床试验研究的Hsp90α检测试剂盒。
第三,无论是通过欧盟药品局(EMA)官方网站还是google,网上检索都没有发现该技术“通过了欧盟认证以及获准进入欧盟市场”。
(XYS201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