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院长李延龄是如何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老婆兼副教授的

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院长李延龄是如何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老婆兼副教授的

方老师,你好!写这封信想反映一下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院长是如何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老婆兼副教授的,以及该院长的疑似学术不端行为。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9年首次跻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大陆入榜高校第28-42位;列《2020中国大学评价》排行榜第116位。http://www.jsnu.edu.cn/70/list.htm

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是江苏师范大学二级专业学院,负责整合中俄合作院校优质科教资源、统筹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合作办学工作。2016年,中国教育部批复设立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简称江苏圣理工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 、“电子科学与技术” “和电子信息工程” 4个本科专业 和“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2个硕士专业。2017年1月,学校对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两个学院进行合并管理,简称为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现任院长为李延龄。http://gjsxy.xznu.edu.cn/77/47/c12134a227143/page.htm

李院长很奇怪,有两个名字,李延龄和李延岭。李延岭用于申请基金项目,李延龄用于官方宣传,为什么要这样,后面解释。

李院长1998年本科毕业于聊城大学,2001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加入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前身)任教,2009年博士毕业中科院固体所,拿的是不是在职博士不了解。http://www.kaoyan1v1.com/info/tutor/872960.html

李院长升任中俄学院院长之前长期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担任副院长。其夫人黄红梅是1999年入学徐州师范大学物理系,2003年毕业,李延龄当时是黄红梅的班主任。班主任培养学生,收不住手,越界了,当时闹的蛮大的,李只能把黄培养成优秀毕业生(http://www.xznu.edu.cn/0e/e4/c264a3812/page.htm),进而培养成老婆。

黄红梅于2011年入职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入职后,李和黄就开启了夫妻档合作,虽然两人的专业方向完全不同(李是凝聚态物理,黄是结构损伤监测)。2015年 李和黄同步晋升高级职称(李升教授,黄升副教授),在学校也是创下了佳话!但回头看两人的公示材料(http://rsc.jsnu.edu.cn/c2/2d/c1897a180781/page.htm): 李是破格晋升,破格的类别里写的是“资历”,主要成果据说是一篇PNAS(出国访学期间的一作,国外院士老板赏的),一篇Scientific Report(专门搜刮中国人版面费的著名期刊,现在已经被批臭了,但当时影响因子挺高的),一个基金项目(基金委专项,是专门让拿不到基金委项目的人申请的,李是项目负责人,其老婆是项目参与人),本来李参与破格评审是不够格的,但有人帮李说话,最后也莫名其妙通过了。黄的主要成果就是这个参与排名第二的基金委专项,所以说李为了把学生培养好,是下了很大力气的。从学生培养为老婆再到副教授。

查询知网,了解到李的早期工作如下:

[1]李延龄,钟国华,曾雉,. All-electron study of ultra-incompressible superhard material ReB2: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J]. Chinese Physics B,2009,(10).  [2]李延龄,尚游,.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纳米硅管的稳定结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3]李延龄,. Si(60)团簇与Si(111)面斜撞的模拟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2).  [4]李延龄,黄红梅. Si(60)团簇与Si(111)面碰撞的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5]李延龄,罗成林. Si(60)团簇的结构及其与Si(111)面间碰撞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 物理学报,2002,(11).  [6]李延龄. Si6团簇与Si(111)表面碰撞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7]李延龄,陈凌孚. 高密度氢的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8]李延龄,方云团,罗成林.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C(60)与石墨(0001)面的碰撞[J]. 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学术不端的巨大嫌疑,李院长以“李延龄”这个名字,全面团结(团簇)了不少人,包括他老婆在内(不是那篇2004年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文章,估计黄拿不到优秀毕业生)。

而李院长在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时,全部用“李延岭”进行申请,正是为了避免学术不端的怀疑,“龄”变“岭”,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如此人才怎能不升任中俄学院院长一职?

另外中国知网上查询不到李延龄或李延岭的2009年的博士论文,不知道为什么?

希望借方老师的平台,能够揭发这个“疑似”学术不端的地方院校的院领导。老虎要打,苍蝇也得拍,要不国内搞科研的就真完蛋了。

(XYS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