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抄袭能手——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康平
作者:江西学术“打狗队”
李康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井冈山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近5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个,教育部项目2个;出版著作4部;在一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曾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多次(来自网上的介绍)。
可谁想到,这个所谓大专家其实是国内最大的学术骗子,是天下第一抄袭能手,他所谓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剪刀加浆糊,要么剽窃他人成果,或者就是一篇文章在多个地方重复发表,或者是把几篇文章加以重新组合,他的著作也大多如此,要么肯定就是其他老师写的,然后他挂名。你要是不跟他写,那有你好看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很善于搞外交,所以即使写的不好,也可以在好刊物发表,也可以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不过更多的是用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下面我们可以随意地看看他这些年的几项“成果”便可了解有关情况。
成果1
李康平在《教育研究》1998年第10期发表的论文《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略构想——略论邓小平德育思想体系》(简称《李文》),基本完全照抄钟世德等在《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发表的论文《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略构想──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简称《钟文》)。两篇论文不仅题目几乎一致,里面的内容也基本完全一致,抄袭内容达90%以上。我们可以好好地看下下面的内容,就一目了然。(详见附件1)
成果2
李康平与骆伟军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8期发表了题目为《闽湘赣革命老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简写为《李文2》),这与其在《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上发表的题目为《江西革命老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独著,简写为《李文1》)的论文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只是把“江西革命老区”换成了“闽湘赣革命老区”,连里面的数据都未做任何更改,重复率高达95%以上。
更可笑的是,他的这两篇论文与张吉雄等人合作的论文《革命老区公民民族精神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简写为《张文》)发表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又几乎完全雷同,抄袭率达90%左右。换句话说,他就是先抄袭别人的论文,然后再自我剽窃。我们可以随便看看其中的一部分(见附件2)
成果3
他在《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第5期的论文《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与其在《思想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内容与结构也是大部分相同。
上述论文也可在他早已出版的《中华民族精神》(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一书中找到大部分内容。
成果4
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1期上发表的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特征与核心范畴》,与其在《未来与发展》2008年第11期上发表的论文《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同样雷同,也是大段大段的复制粘贴。
成果5
李康平在《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8期发表了《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一文,其内容基本与其在《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上发表的《论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相似,而这两篇文章又与其在《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3期上发表的《论大学德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大部分内容雷同。其他与其结构和内容较为相同的还有:《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第4期、《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发表在《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8期和《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发表在《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1期。有所不同的就是,把“大学德育”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一下就一目了然。
成果6
他在《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发表的《中央苏区廉政教育经验与当代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与其在《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发表的《论苏区廉政经验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运用》,两篇论文都是三个部分组成,前面两个部分结构与内容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字数多少而已。而作为他忠实的助手张吉雄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1期发表的题目为《论中央苏区反腐防腐实践的廉政文化价值与启示》的论文,又与他的上述两篇文章结构上相似,不过内容经过一些简单的压缩和处理。
成果7
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7期发表的《中国革命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简写为《李文2》),与其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0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精神成果——论中国革命精神》(简写为《李文1》的文章,结构基本一致,内容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李文2》的结构:一、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涵属性,二、中国革命文化的学理特征与生成规律,三、中国革命文化的品格,四、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价值。
《李文1》的结构:一、中国革命精神生成的学理特征、二、中国革命精神的生成规律、三、中国革命精神的文化品格、四、中国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
成果8
限于时间和篇幅,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他自己的内心最清楚,这些成果是怎么来的。当然,他还出版的很多所谓的著作,如《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新世纪德育创新发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现代德育论》人民出版社(年份不详)与班华著、中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编的《现代德育论》2004同名,《德育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红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江西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这些东西也大多是换汤不换药,他可以把“邓小平”改为“新世纪”或者“现代”或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般的人应该没有这么聪明和厉害吧。如果要说内容中会有非常大的不同,那肯定不是他本人所写的。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希望党和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能够按照法律的规定,把学术骗子和道德败坏的人关进笼子里。因为这种行为不追究,中国的学术生态就永无清净之日,这种行为不严惩反腐就是空话。我们坚信,法律和制度是公正的,会给一些为非作歹、玩弄权力和学术的人以严惩!我们更坚信,我们的党和政府会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附件1
《钟文》的导论部分
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关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邓小平文选》中这方面的论述内容丰富,观点言简意赅。涉及新时期德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内容体系、途径方法、队伍建设、领导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构想。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被《李文》删掉)
《钟文》:一、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德育,即是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它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训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德育工作,五十年代就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邓小平同志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一贯重视德育工作,在他的文选第一卷中,可以看到,他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就多次论及德育工作,并提出了“不能否定青年有特殊的要求,特殊的问题,青年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学校要把劳动定到课程中,每周规定半天,主要是使娃娃养成劳动习惯,加强集体观念”,“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等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促进了当时德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十年动乱时期,正常的德育工作遭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是非的颠倒,思想的禁锢,使得整整一代人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 十年动乱的结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拨乱反正工作的推进,使德育工作得到了恢复,而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和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又使传统的观念和德育内容、方式面临新的挑战。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人们利益关系的大调整、价值观念的大更新。商品货币关系、等价交换原则渗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们思想的多元化、复杂化;在竞争观念、求实观念、信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开始滋长;在扩大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大量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法学、文艺、宗教等方面的思潮也涌入国门,其中不乏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但自由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等一些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思潮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由就是自我的主观选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我只服从我自己”等命题几乎成为一些青年的座右铭,以致形成其畸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所以我们使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20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西方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的攻势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局激烈动荡和演变。我们国内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甚至出现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不少人在思想上开始对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的命运这样的问题也产生了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同志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时,痛切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这里讲的失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不重视;二是不适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生活容易发生的偏向就是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体现在对人的素质要求和培养上.就是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轻视思想道德素质的进步;而对新形势的要求,德育工作本身还未彻底摈弃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为中心时期形成的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价值标准,自我中心、自我封闭、自我循环、脱离实际,以至陷入无休止的姓“社”和姓“资”的抽象争论。德育工作的滞后性,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多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的竟争。“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因此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的跨世纪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李文》:一(第一部分内容)
德育,即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它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也包含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党历来重视德育工作,50年代就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作法。邓小平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一贯重视德育工作。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中可以看到,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就多次论及德育工作,并提出了“不能否定青年有特殊的要求,特殊的问题,青年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学校要把劳动定到课程中,每周规定半天,主要是使娃娃养成劳动习惯,加强集体观念”;“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等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促进了当时德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十年动乱时期,正常的德育工作遭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是非的颠倒,思想的禁锢,使得整整一代人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拨乱反正工作的推进,使德育工作得到了恢复,而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和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又使传统观念和德育工作的内容、方式面临新的挑战。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人们利益关系的大调整,价值观念的大更新。商品货币关系、等价交换原则渗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们思想的多元化,复杂化;在竞争观念、求实观念、信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开始滋长;在扩大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大量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法学、文艺、宗教等方面的思潮也涌入国门,其中不乏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但自由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等一些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思潮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的本质就是自私”、“自由就是自我的主观选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我只服从我自己”等命题几乎成为一些青年的座右铭,以致形成其畸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此,邓小平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所以我们使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西方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的攻势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局激烈动荡和演变。我国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甚至出现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不少人在思想上开始对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的命运这样的问题也产生了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时,痛切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这里讲的失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不重视;二是不适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生活容易发生的偏向就是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德育工作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受教育者也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生。事实上德育工作的参与者及其对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全民性,如忽视这一点,缺乏对全体人民的教育,特别是在对人的素质要求和培养上,只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轻视思想素质的进步,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德育工作本身还未彻底摈弃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为中心时期形成的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价值标准,自我中心、自我封闭、自我循环、脱离实际,以至陷入无休止的姓“社”和姓“资”的抽象争论中。德育工作的滞后性,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多种竞争实质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因此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的跨世纪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钟文》:二、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来源及特点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便“自告奋勇”抓教育,在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对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精辟的论述,形成其丰富的德育思想,它是对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邓小平同志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德育指导方针,指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并创造性提出,德育工作对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保驾护航”和“服务作用”,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这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论述的坚持与发展;他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得失的标准,从而科学确立了评价德育工作效果的标准;他发扬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德育工作优良传统,创造性地提出了“开放”、“务实”的德育工作体系,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思想不能僵化”、“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从而开拓了德育工作的新思路。由此,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邓小平同志的德育思想源于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的继承、辩证的发展和科学的创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的德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先,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提出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第二,确立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任务和目标。培养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间题,而德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决定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针对“文化大革命”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给人们思想上所带来的危害,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
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的目标是
四有’.”这就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从而指明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制定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方针。早在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基于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状况和改革开放实情的全面深刻认识,卓有远见地提出了”两手抓”的思想。“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就是发展经济;一是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这就是两点”。“改革开放有两只手,改一革是一只手,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一只手。”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不仅要抓经济建设,而且也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两手抓”的思想被确定为我党各项工作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二大、十三大至十四大一再重申了这一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在德育工作中还具体体现在既要警惕右,又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上,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左”就会导致德育工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教条理解和灌输,受到“阶级斗争为钢”的思想束缚;而“右”则会导致否定社会主义方向,致使德育工作丧失原则、方向和目标。因此,邓小平“两手抓”和警惕右又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新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方针。 第四,规定了新的德育评价标准。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一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四大把“三个有利于”规定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因而这也是评价德育工作效果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本质内涵就是坚持实践标准,是对过去德育工作中的“唯书、唯上”现象的彻底否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是为经济工作、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应起到“保证”、“服务”作用,因此,凡是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培养“四有”新人服务的德育工作都要尽力去做好.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发展过程中,德育工作只能是坚持这个标准而不是其他的标准。
《李文》:二(第二部分内容)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便自告奋勇抓教育,在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对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精辟的论述,形成其丰富的德育思想,它是对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邓小平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德育指导方针,指出:“新时期德育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他创造性地提出,德育工作对经济工作和改革开放具有“保驾护航”和“服务作用”,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这是对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论述的坚持与发展;他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得失的标准,从而科学地确立了评价德育工作效果的标准;他发扬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提出了开放、务实的德育工作体系,开拓了德育工作的新思路。由此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邓小平的德育思想源于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地继承、辩证地发展和科学地创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针对“文化大革命”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给人们思想上所带来的危害,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
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的目标是
四有’”。这就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从而指明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努力培养具有“四有”素质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基于对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状况和改革开放实情的全面深刻认识,卓有远见地提出了“两手抓”的思想。这一思想被确定为我党各项工作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二大、十三大至十四大一再重申了这一战略方针。两手抓的思想,就是要求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这一战略方针在德育工作中具体体现在既要加强教育,又要严格管理;既要强调理论,又要重视实践;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有专职队伍,又要有兼职队伍;既要强化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又要重视教育者的提高;特别是既要警惕“右”,又主要是防止“左”的倾向。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左”就会导致德育工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教条式的理解和灌输,受到“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束缚;而“右”则会导致否定社会主义方向,致使德育工作丧失原则、方向和目标。因此,邓小平“两手抓”和警惕“右”又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方针。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本质内涵就是坚持实践标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同样必须摈弃过去“唯书”、“唯上”的做法,为经济工作、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起到“保证”、“服务”作用。因此,凡是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培养“四有”新人服务的德育工作都要尽力去做好,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发展过程中,德育工作只能是坚持这个标准而不是其他的标准。
《钟文》:三、邓小平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邓小平就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内容作了全面的论述其范围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艰苦创业和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等众多方面。他坚持“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他强调最多的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出现后,邓小平同志在对原因分析时,痛心地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为此,他强调,必须进一步对全体人民进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教育,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分别对共产党员、工人阶级、人民军队、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等提出了新时朔的道德规范。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行了概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祖国作贡献的风尚;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风尚;“四有”和“五讲四美”的风尚等等,从而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邓小平同志针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次,提出了道德建设的新内容:批判拜金主度思想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允许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努力改善社会风气。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内容的概括,对于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德育思想中体现了一系列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方法、手段、程序,它是被实践证明了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是邓小平德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l)尊重人的德育工作方法。邓小平在决策教育改革时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方法。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它更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前提。德育工作必须从为人服务入手,去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增进教育对象与教育者相互间的教育情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德育工作首先就要尊重教育对象,把教育对象的困难、问题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思想上的问题,并尽心尽责为他们排忧解难,也就是说要融教育思想性和感染力与关心理解人为一体,使德育工作入耳、入目、入脑、入心,易于收到效果。(《李文》中,把这部分放在“第二条原则中,见下文) (2)责任制的德育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说:“当前特别要注意加强责任制”。“各地企业事业单位中,……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无人负责。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列宁说过:“借口集体领导而无人负责,是最危险的祸害”。为搞好德育建设我们也应该采取责任制的工作方法,把一个单位的德育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单位的党政部门,尤其是单位的党政一把手要全面负责,要像经济责任制那样把德育任务具体规划加以分解落实到最基层的部门和个人,建立严格的责任制。要通过加强德育工作的责任制,通过奖励和批评,通过赏罚严明,在德育工作中形成有责必负,切实工作,奋发向上的德育工作作风。 (3)科学管理的德育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指出:“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等几方面的问题”。“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用类似这样的标准衡量,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德育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为此也应该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实施德育工作:一是健全德育工作制度,重申德育工作的纪律,搞好以制度化、规范化、纪律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使德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违纪违章可罚。二是利用现代管理工具建立德育工作信息网络,建立德育工作对象的档案,以便掌握德育对象的思想脉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加强思想、作风、队伍建设,使德育工作在严格的约束管理之下,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管理效应. (4)“工程建设”的德育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说:“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等几定制度”。德育工作也应该这样有规划、有策划、有程序、有步骤、有落实、定任务、定责任,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紧抓好。因而这就应做到责任到人,权力到人,提高德育工作“工程质量”意识。采取工程建设检查和验收的手段抓好德育工程建设。近几年来,宣传文化部门出现了“五个一工程”,“百部爱国主义题材影视片教育工程”,教育部门的“教育系统工程建设”,“校风建设工程”等都是有规划、有落实、有验收,这是很好的范例. (5)自我批评与教育的工作方法。德育工作实际已逐步证明,德育工作已逐步形成了说理教育,目标激励,批评帮助,自主教育的方法。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以前就指出过:“大家能够积极地开展自我批评”。“一些同志也程度不同地进行了自我批评,这些都是党内生活的伟大进步”。邓小平这一论述虽然针对健全党的生活制度而说的,但它同样是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在新形势下采取自我批评与教育的方法:一是要以现代传播工具为载体,寓教于自然接受中;二是以现代健康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各项活动中,达到人们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以加强德育工l乍制度建设和增强德育工作吸引力为载体,寓教于各项制度的严格管理之下,并吸引教育对象自觉接受教育。 (6)言传身教的德育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精神文明,关键是要以身作则”,他认为:“群众对于干部总是听其言,观其行的”。邓小平同志还要求党的干部、思想战线上的同志,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多做实事”。这说明德育工作不仅要言传,而且关键是身教,要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作用,榜样的实绩来鼓舞人教育人。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激发教育情感,使其心理能够承受,启发受教育者觉悟,使他们匕觉地接受教育,积极要求进步。只有言传与身教的有机统一才能求得德育工作的效果。
《李文》:三(第三部分)
根据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邓小平就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内容作了全面的论述。范围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艰苦创业和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和公德教育等众多方面。他坚持“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他强调最多的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出现后,邓小平在分析原因时,痛心地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为此,他强调,必须进一步对全体人民进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教育,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在强调德育中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同时,邓小平还分别对共产党员、工人阶级、人民军队、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等提出了新时期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行了概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祖国作贡献的风尚;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风尚;“四有”和“五讲四美”的风尚等等,从而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道德建设的新内容:批判拜金主义思想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允许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努力改善社会风气。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德育工作内容的概括,对于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为了实施这一伟大的育人战略,除了明确它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外,邓小平还提出了新时期德育工作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 务实求效的原则。尊重人的原则。(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尊、自强、自爱等意识不断增强。邓小平在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前提,增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融教育的思想性和感染力与关心理解人为一体,使德育工作入耳、入目、入脑、入心,易于接受,收到效果)。求精管用的原则。开放性的原则。继承与创新的原则。(注:这些原则在其发表的其他相关论文中也到处可见)。 邓小平德育思想中体现了一系列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方法、手段、程序,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是其德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的工作方法…… 责任制的工作方法。邓小平认为,我们许多工作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人负责。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当前特别要注意加强责任制。”把责任制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要象经济责任制那样把德育任务具体规划并加以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部门和个人,党政一把手全面负责。通过严格的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奖优罚劣从而形成职责清晰、目标明确、切实工作、奋发向上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科学管理的工作方法。邓小平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强调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等问题,并将它作为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领导得好不好的标准。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实施德育工作,一是健全德育工作制度,重申德育工作的纪律,搞好以制度化、规范化、纪律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使德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违纪违章可罚;二是利用现代管理工具建立德育工作信息网络,建立德育工作对象的档案,以便掌握德育对象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加强思想、作风、队伍建设,使德育工作在严格的约束管理之下,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管理效应。 “工程建设”的工作方法。邓小平说:“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等几定制度。”德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该有规划、有措施、有步骤、有落实,定任务、定人员、定责任,采取相应的机制以及工程建设检查和验收的手段抓好德育工作建设。近几年来,宣传文化部门出现了“五个一工程”,“百部爱国主义题材影视片教育工程”,教育部门的“教育系统工程建设”,“校风建设工程”等都是有规划、有落实、有验收、有成效的范例。 自我批评与教育的工作方法。邓小平一贯倡导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德育工作方法。实践证明,德育工作已逐步形成了说理教育、目标激励、批评帮助、自主教育的方法。邓小平一贯倡导在新形势下采取自我批评与教育的方法,一是要以现代传播工具为载体,寓教于自然接受中;二是以现代健康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各项活动中,达到人们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以加强德育工作制度建设和增强德育工作吸引力为载体,寓教于各项制度的严格管理之下,并吸引教育对象自觉接受教育。 言传身教的工作方法。邓小平指出:“搞精神文明,关键是要以身作则”,他认为“群众对于干部总是听其言,观其行的”。邓小平还要求党的干部、在思想战线上工作的同志,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多做实事”。这说明德育工作不仅要言传,而且关键是身教,要有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作用,榜样的实绩来鼓舞人教育人。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激发教育情感,使其心理能够承受,启发受教育者觉悟,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积极要求进步。只有言传与身教的有机统一才能求得德育工作的效果。
《钟文》:四、实施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几点思考
邓小平同志的德育思想,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科学指南,它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我们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面向21世纪历史转折时期,学习和实践邓小平同志的德育思想,使我们深切体会到,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既要立足现实,又必须面向未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求实、开放、有效的德育工作体系。 首先,必须树立“大德育”的观念。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混为一谈,在学校中则将德育课教学等同于德育,从而窄化了德育的内容。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德育思想,使我们看到,他所讲的德育是一仲“大德育”观,它的内涵包括帮助人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树立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把德育这几个方面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德育体系,设计出合理的德育结构和健全的德育运行机制,从而在实践中,将德育渗透到我们各项工作、学习、管理、生活中去,产生德育的综合效应。 其次,构建“德育一体化”的育人格局.这一格局是“大德育”观念和全员德育意识的具体体现,是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具体实施。它主要指德育管理、运作一体化,德育内容、渠道、队伍一体化。这就要求:第一,建立在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全面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克服党委只管思想政治工作,行政只管业务工作,德育工作与业务工作、业务学习相脱节的现象。第二,建立以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教育为主渠道的德育网络。将它们与业务学习和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德育的整体性功能,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三,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氛围,培育企业精神、校园精神,开展各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其成为育人载体,让大家在自觉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第四,建立以政工干部(学校则是“两课”教师及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妇等组织在德育中的作用,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五,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辟内外结合的育人渠道或基地,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在构建“德育一体化”育人格局的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致力于营造德育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宣传、教育、新闻、理论、影视、广播、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必须坚持“育人第一”的原则,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责任制的办法和工程建设的办法,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用鼓舞人”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公安、司法等部门必须严厉打击各种社会腐败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空气,形成积极、健康和向上的社会新风,为全员育人工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次,建立有效的德育工作的激励机制。社会德育系流的动源是人。实践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实现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人。这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对象两方面。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高低,都直接决定了德育动力的强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政策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是激发他们内在动力的重要手段。政策激励应注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摈弃社会上那种他们只能作奉献,不能谈索取的偏见,既要引导他们发扬奉献和牺牲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又要积极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德育工作管理的科学化,制订岗位责任制和任期目标制,将其业绩的考核与晋级,评优和其他待遇结合起来,适当拉开档次,形成竞争和人人努力工作的局面;对于德育对象来说,同样应发挥政策激励和竞争激励的作用,促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最后,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进行德育工作评估,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要求.光有德育工作,没有德育效果的检验,还构不成科学的德育体系.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是否合理,德育内容是否切合实际,德育的方法和各项措施是否有效,德育目标是否实现,都离不开德育工作的评估,同时,评估本身对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必须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按照德育工作.总体目标的要求,确定德育评估内容体系,包括德育领导体制、德育机制设置、德育制度建设状况、德育内容的实施及效果、德育队伍建设状况、德育经费的保证,等等。把德育评估与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结合起来,通过评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形成人人重视德育工作的新风尚。
《李文》:四(第四部分)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科学指南,它对于我们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我们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和实践邓小平德育思想,使我们深切体会到,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既要立足现实,又必须面向未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求实、开放、有效的德育工作体系。 首先,必须树立“大德育”的观念。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混为一谈,在学校中则将德育课教学等同于德育,从而窄化了德育的内容。学习邓小平的德育思想,使我们看到,他所讲的德育是一种“大德育”观,它的内涵包括帮助人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树立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只有确立这样一种大德育的观念,把德育这几个方面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德育体系,设计出合理的德育结构和健全的德育运行机制,从而在实践中,将德育渗透到我们各项工作、学习、管理、生活中去,产生德育的综合效应。 其次,构建“德育一体化”的育人格局。这一格局是“大德育”观念和全员德育意识的具体体现,是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具体实施。它主要指德育管理、运作一体化,德育内容、渠道队伍一体化。这就要求:第一,建立在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全面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克服党委只管思想政治工作,行政只管业务工作,德育工作与业务工作、业务学习相脱节的现象;第二,建立以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教育为主渠道的德育网络,将它们与业务学习和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德育的整体性功能,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三,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氛围,培育企业精神、校园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各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其成为育人载体,让大家在自觉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第四,建立以政工干部(学校则是“两课”教师及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妇等组织在德育中的作用,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五,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辟内外结合的育人渠道或基地,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在构建“德育一体化”育人格局的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致力营造德育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宣传、教育、新闻、理论、影视、广播、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必须坚持“育人第一”的原则,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责任制的办法和工程建设的办法,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公安、司法等部门必须严厉打击各种社会腐败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空气,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为全员育人工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次,建立有效的德育工作激励机制。社会德育系统的动源是人,实践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实现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人。这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对象两方面。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高低,都直接决定了德育动力的强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政策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是激发他们内在动力的重要手段。政策激励应注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我们必须摈弃社会上那种认为德育工作者只能作奉献,不能谈索取的偏见,既要引导他们发扬奉献和牺牲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又要积极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德育工作管理的科学化,制订岗位责任制和任期目标制,将其业绩的考核与晋级、评优和其他待遇结合起来,适当拉当档次,形成竞争和人人努力工作的局面。对于德育对象来说,同样就发挥政策激励和竞争激励的作用,促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最后,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进行德育工作评估,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要求。光有德育工作,没有德育效果的检验,还构不成科学的德育体系。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切合实际,方法和各项措施是否有效,目标是否实现,都离不开德育工作的评估,同时,评估本身对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德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必须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按照德育工作总体目标的要求,确定德育评估内容体系,包括德育领导体制、德育机构设置、德育制度建设状况、德育内容的实施及效果、德育队伍建设状况、德育经费的保证,等等。把德育评估与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结合起来,通过评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形成人人重视德育工作的新风尚。 (最后一段为了掩人耳目,自己增加的)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学习和研究他的德育思想,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把握其基本特征,全面理解其科学体系,深刻领会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精神实质,使其完整、准确地运用于我们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四有”新人。
附件2
《张文》:一、革命老区公民民族精神的状况
调研表明,革命老区公民民族精神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和不良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1.革命老区公民民族精神认知状况 通过从民族精神的表层含义、表象特征、认知内容和核心内容四个方面进行的革命老区公民民族精神认知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革命老区公民对民族精神的表层含义和表象特征认识比较清楚,认知基本正确。93.3%的公民对民族精神的含义知道得比较清楚或知道大概意思,其中公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民族精神含义的知晓度越高;公民对民族精神的表象特征的认知度达75.3%,其中,认同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符号的公民比例为49%,认同汉字的为26.3%,显示出公民对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的认同感较高。 然而同时,有部分公民对民族精神内容的认知却出现了错误,有39.64%的公民选择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认知内容。对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认知也出现了偏差,只有37.7%的公民认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而有62.3%的人没有认同,其中选择自强不息作为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比例占41.6%。
《李文1》:
一、研究的意义与思路(这部分其实就是《张文》前言部分的内容) 二、江西革命老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 调研表明,江西革命老区大学生民族精神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和不良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1.民族精神认知状况 通过从民族精神的表层含义、表象特征、认知内容和核心内容四个方面进行的民族精神认知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表层含义和表象特征认识比较清楚,认知基本正确。93.3%的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含义知道得比较清楚或知道大概意思,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民族精神含义的知晓度越高;对民族精神的表象特征的认知度达75.3%,其中,认同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符号的为49%,认同汉字的为62.3%,显示出大学生对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母亲河和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的认同感较高。 与此同时,有部分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内容的认知却出现了认识错误,表现为有39.6%的人选择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认知内容;对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认知也出现了偏差,只有37.7%的人认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而有62.3%的人没有认同,其中选择自强不息作为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比例占41.6%。
《李文2》:一、革命老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
调研表明,革命老区大学生民族精神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民族精神认知状况从民族精神的表层含义、表象特征、认知内容和核心内容四个方面进行的民族精神认知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表层含义和表象特征认识比较清楚,认知基本正确。93.3%的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含义知道得比较清楚或知道大概意思,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民族精神含义的知晓度越高;对民族精神的表象特征的认知度达75.3%,其中,认同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符号的为49%,认同汉字的为62.3%,显示出大学生对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母亲河和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的认同感较高。 与此同时,有部分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内容的认知却出现了认识错误,表现为有39.6%的人选择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认知内容;对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认知也出现了偏差,只有37.7%的人认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而选择自强不息作为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比例占41.6%。
其他部分也都是跟这部分一样几乎全盘照抄,有兴趣的人们,可以上网下载证实,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XYS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