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芯片,科技投资——我的意见

电脑芯片,科技投资——我的意见

作者:滴答

我是属于90年代出国留学的那一代人。现在在加拿大做教授已经十多年了,这辈子一大半都是在国外度过的。但跟很多海外华人一样,我还是对中国的政经科文很关心,经常看中文新闻,微博微信。最近闹得热烘烘的中兴被美国政府封杀的消息,引起了很多对国内芯片投资,以及对别的基础科研投资的种种议论。我也想趁这个热点机会,说点自己的意见。我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了,一直想发表点意见,但是不知道合适的平台。

有一个议论很热闹的问题是,国内的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不相配。科研资金,有多少是用在人才培养,用在研究需要的仪器,需要的软件,需要的环境上呢?这个很难量化。但有夸张的数据说中国60%的科研投入,都用在开会旅游和各种各样的跟科研无关的报销上。中国现在是一个论文发表大国,论文产出,世界第二。但论文引用数, 世界第二百位。 所以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的科研人员做了很多工作,至少能发表的工作。 可是,有影响的工作不多。有不少是为了达标, 为了工资收入而做出来的表面功夫。 在我这个行业,情况还不错, 至少在一天一天好转,能够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做过真正的研究的, 没有太多抄引盗用。别的行业,听到不少谣言传闻, 大多不太恭维。更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国家投入的大项目,有多少收益?1亿10亿的投入,会不会都打水漂了?

有没有可行的办法来保证科研产出的效率?我的建议是,最大化的依赖专家的帮助。每一个基金会的决定,至少在科学论证方面,都必须依靠国内国外专家(对被评审人匿名)的评价信,做充足的论证,而不是只是关起门来,自己人跟自己人讨论谁该拿到钱。这样资金就不会只落到院士的头上,落到能争权弄宠的人的头上,而是落到真正做科研,做得最有创意,最有热情的人的身上。

作为一个国外教授,我也被国内的部委基金委邀请了几次来做审评,从我自己的经验上来说,我觉得这些审评是假的。为什么呢?比如,有一年我被邀请为长江学者申请人做评价。有20多个本行业的青中年学者,要挑出最优秀的。要做好这个工作,我要逐个去读他们的工作报告,包括发表的文章,及未来方向。我花了三个整天的时间去做这项工作,旁边积了很多别的研究课题和教学任务。三天后,我把自己的评审意见和打分,电邮了回去。过了半年,我在网上偶尔才得知这次的评选结果,赫然在上,是一位被我评为最低分的候选人。我非常迷惑,又去查了一下这个学者的研究结果,这些都在网上可以查得到的。发现,他自从研究生毕业以后只做了一两篇没有多少影响的文章,申请报告也一窍不通。 别的候选人,有的是在国外做过博士,博士后,写了不少好文章(包括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过的);也有的是在国内培养的,但是胆识不错,提出了有趣的研究方向的。那为什么这位候选人是最后拿到长江学者的职位呢?迷惑的我又查了一下,发现他的博士导师是个院士。院士在中国,树大荫天。连长江学者这种国家一流的评比,都有人际关系在里面,而不是靠纯学术来定分,那别的项目,会不会更糟糕?更让我丧气的是,我花了三个全天去做这个工作,以期望能帮着选出好学者来作学术带头人。可是,我们这种国外评审的意见,电邮回去就如泥沉大海。没有任何反馈,没有任何感谢,更没有任何采纳,国家部委走了这么一通过场戏,好像听取了国外专家的意见。可是事实上,到底谁在做决定?

每年基金委都会有面上基金,要进行评比。每年国家也有大项目要进行评比。评比的委员会,因为中国学术界不大,分到细来,在行的专家并不多。委员会是怎么工作的, 是怎么协调人际关系,怎么听取或者不听取专家意见,并不透明。对于我们这些国外的人来说更是一个谜。

我可以把在加拿大,以及美国的,资金评比的情况简单说一下,比如说在加拿大。我们去申请资金的时候,要一份完整的申请材料,把自己这五年来做的研究结果,培养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课题,文章发表,学生就业情况)写清楚,也要把自己今后几年要做的研究方向,写得非常详细。要有大局,也要有细节。可以让外行知道这个研究有什么重要性, 也可以让内行知道有多少可行性。报告递上去之后,基金委会邀请三个国际知名同行,匿名进行审批。这三个专业人士,对申请人的名誉名誉声望,这几年的科研成果,进行归纳,跟别的同行比较,还必须细读研究报告,指出研究报告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这三个专业人士的报告,对委员会的决定至关重要。有一次,我申请资金时。其中一个专业人士的报告,对我的申请进行了攻击(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同行竞争的问题),我的资金马上就降了下来。近一次,三位同行给了我很好的评价,我的申请资金又马上升了上去。这表明了同行评价对委员会的决定至关重要。这个三个同行,因为是匿名信,不需要担负任何责任,他们只需要靠自己的科学良知,和科学判断能力,对你进行定位。这里面,大部分是公平的。大部分,不牵涉人际关系。

美国也有相类似的系统,美国的委员会,因为科学界更庞大一点,分科可以分得更详尽一点,所以委员会里已经有本行的专家。但是他们还是邀请会外的两位同行(不限于美国)给出意见,在委员会讨论时,这些专家意见,对所做决定非常重要, 正反两方讨论时,都是引用专家意见来支持或者反对。这种模式,虽然会有少数非常优秀的工作没有被支持的情况,但是大部分被支持的工作都是值得支持的。这样一个基金会,导致了科学的良好运转,保证了科学大方向健康成长,导致了基金不被大部分浪费。

这些年,我也被不少别的国家的资金会邀请写这种同行鉴定书 包括,美国,以色列,匈牙利,荷兰,比利时,阿根廷……甚至包括中国香港。有的国家付一点感谢费,但大部分都是无偿。我写这些评价书时也是非常认真,既是出于对同行的尊重,也是出于对科学的尊重。这个工作已经是我的学术工作的一部分。甚至,随着经验的增长,它是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我也经常可以看到,我的意见对委员会的最后决定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健康过程,你的工作必须被同行评定,而不是被你的领导,上级,同事所鉴定,你的同行说话应该最有影响力。在中国,这个系统还没有被健全,很多决定不是这样走出来的。不是科学的决定,必然导致科学基金的浪费。

我还想说点关于科学基金怎么用的问题。我们的基金,绝大部分用在学生,博士后的工资上,还有一部分用在研究结果的发表和交流上,一小部分用在开会和访问上。过去五年来我开会所用的资金,不超过10%。开会时跟同行交流,是思想撞击的好机会,也是广播自己结果,让同行理解并接受的机会。去外地访问合作也是必需的,因为自己学校里的同行总是太少。但是这些访问都必须有很好的理由。一般来说我们访问后都会有论文作为结果。虽然没有人去一件一件的审查,看你这笔钱用得对不对,那笔钱用的合不合理,但是大家都尽力遵守明文规定,因为一旦违反,后果严重。这里有一个界内有名的例子。一个康奈尔大学的有名教授出国访问另外一个学校,回家后,填写费用报表,填了两份。一份交给他本校,一份交给另外一个大学,等于重报了两百美元。被检查发现之后,这名康大全职教授,直接被开除。这种严肃的后果,大家都不愿意去触犯,自然而然,谨慎便成了你的一种本能。界限明显了,清楚了,惩罚分明了,大家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科研资金滥用的问题其实也跟专家评价有关。如果给的钱给对人了,给了该干且可以干的项目,那么浪费自然少了。给了不该给的人,钱没处花,又不想缴回,自然就找借口花了。

总结起来,我有三点建议。第一,所有资金评比,必须很大程度尊崇国际规格,依赖同行评议。委员会只是做协调,不应该有绝对决定权。第二,同行评议,可以借用我们在海外这么多的教授学者。我们都想为国内做点事情,但是,总觉得制度没有把我们当回事儿。如果制度好转,积极性提发了,这是一股很大的力量。第三,资金应用,必须有明文规定。而且一旦审查抓到了,不要内部通报或者是软性处理,必须要严格地处置。这样大家才知道,什么事可以干的,什么事是要避免的。科研投资滥用,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避免的花销。

(XYS201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