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的何纯正评上正研究员的确不够条件

华侨大学的何纯正评上正研究员的确不够条件

作者:张箭

《新语丝》网站2020年10月4日发布了一篇化名文章《举报华侨大学何纯正的学术不端腐败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造假情况》。看后有些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何纯正是否搞学术不端腐败我无精力查证。但从该文章公布的他评正高职称(研究员)的论文成果来看,如果情况属实,的确太弱了太不行了;的确不够一般大学评正高的科研条件,更不够四川大学这类二一一、九八五、双一流、A类大学评正高职称的条件。下面我们具体论析。

首先,这十二篇论文的所发的期刊,没有一篇是教育部和我校肯定的CSSCI来源期刊(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意即中国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共有500多份。说明一下,这种C刊两年一调整,我查的是2019-2020年的目录。但大体没有什么变化。即便有,也最多一篇。而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博士生,至少要在C刊发表三篇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才能毕业授位。何谓本专业,即至少是同一个一级学科。比如我所在的历史学,就分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博物馆学。世界史的博士生就得在C刊发表三篇本学科专业即世界史专业的学术论文才能毕业授位。而博士毕业留校或分配来校工作,头两年还只是助教。要讲了两年课后才能转为讲师。所以,它这十二篇论文的学术级别的确太低了。

其次,我校,整个社科界还有加权分。即所发表的论文其期刊虽然级别低,但如果被《新华文摘》、《复印报刊资料》各分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Social Science in China》等教育部和学校认可的二次刊物转载、复印、大部摘编、论点摘编、译载、译摘等,则要升级,视情况分别升级为C刊、B刊、甚至A刊(比如被《新华文摘》大部转载)。但没见那篇文章说何的论文被转载复印摘编等。所以就不能升级,也就没有加权分。

第三,文章篇幅太短。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即文科的论文与理工(含农医)科的论文有些不同,除了看级别、看转载摘编、看征引下载等,还要看篇幅字数。在中国社科界有个带普遍性的现象,即级别高的学刊发文一般较长,级别中等的学刊发文一般中等篇幅,级别低的学刊发文篇幅较短。比如综合性的最高级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一般一篇论文2万多字,二十来页。历史学最高级别的刊物《历史研究》,一般发文2万多字,十几页(说明一下,《中国社会科学》正文用小四号字,注释用五号字;《历史研究》正文用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考古博物馆学的最高级刊物《考古学报》一般发文2万多字;因为考古一般得配许多黑白墨线图和图片,故一般二十来页。文科的专著更要说明篇幅字数,比如每年向学院、社科处、人事处汇报本年度的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时,必须说明某本专著有多少万字,是独著还是合著。如果是合著,那么是几人合著,你排名第几,写了多少万字。因为那篇文章没说何的专著著作等成果,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何的论文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这方面最高级的刊物是《教育研究》,它发表的文章一般一万多字,七八页。

第四,就历史学来说,一般的论文其正常篇幅应该万把字,一万多字。当然也有几千字的小论文、读史札记、书评、商榷批评文章等。我发表的史学论文最长的达四万多字,分上下两期连载。

第五,就以教育学来说,何的论文篇幅也太短了,大多为一两页,两三页,不太像正规的学术论文;级别也太低。笔者因身在高等教育战线,从1978年读大学本科起就没有离开过,包括读研、读博、做博士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硕导、教授、博导、三级、二级等。所以我也偶尔写点教育学特别是高等教育学的论文文章。现在梳理献丑一下:1、“发展研究生教育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光明日报》1989年4月19日1版;2、“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亟待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年1期第41-43页;3、“高教专业设置和培养层次与国家人口”,四川大学《高教研究》1990年2期第27-31页;4、“论高教规模与国家人口比例”,《教育导报》1989年4月21日;5、“是教授就应该给本科生上课”,《科学时报》2002年6月6日“大学周刊”;6、“也谈中国大学评价”,《社会科学报》2003年5月22日6版;7、二议“海龟”,《社会科学报》2004年1月8日5版;8、“博导‘不导’中的制度缺陷”,《社会科学报》2004年4月8日3版;9、“强强合并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有效途径”,《中国教育改革》(香港)2004年8期第26-27页;10、“浅议规范博士生的入学考试和学位授予”,《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9期第28-29页;11、“博士教授戏考”,《百姓》2006年4期第46-47页;12、“对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认识偏差”,《学习月刊》2006年6期(上)第37-38页;13、“应当增设学位门类”,《学位》2007年5期第35页;14、“对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忧虑与思考”,《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8年1期第96-104页;15、“中国著名高校最令人感兴趣的六个话题”,《教书育人》2010年第4期第11-12页;16、“漫谈高考状元的分量差别”,《教书育人》2010年第5期第19-20页;“中西中古高等教育史比较研究的佳作”,载刘河燕:《宋代书院与中世纪大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本人的高等教育学论文,多数篇幅也短,但多数级别比何高。本人上述高等教育学的个别论文有的还被上述几大二次刊物论点摘编过。因为所列出来的何文没有说明这个问题,我也就不列出来了。给大家留点悬念。不过,我可以推测,何文的上述十二篇高等教育学的论文文章是没有上过上述五大二次刊物的。

第六、本人评上上述那些职称导师等,丝毫没有靠上述十几篇高等教育学的论文文章。因为我的专业是历史,我评的是历史学教授。而是靠两百多篇具有较高水平较高级别较长篇幅的史学论文,五本独撰的高水平高级别出版社出的较大篇幅(三十几至四十几万字)的史学专著评上的。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列出耽搁读者的时间了,有兴趣者可以上网查询。

最后,需要议论评论几句。在大学中,的确有一批双肩挑的干部/教授。这些人一般原来还是学者。当官后(指副处、正处、副校、正校、超正校级干部。说明:中国有二十几所副部省级大学,它们的正书记正校长是副部省级干部。四川大学也是),由于政务繁忙,有的就渐渐荒废了原来的专业。比如这个何纯正,原来就不应该是搞高等教育学的。当官以后才改行搞高等教育学。有的虽未改行,但本专业的成果越来越少。当然也有当官后成果更多更大的超人级双肩挑干部。我说的是一般情况。对于这些干部的评职称问题,我认为可以适当照顾。即在同等条件下或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优先评上双肩挑干部。但如果条件差得远了,成果差得多了,就不应该解决。而应该把有限的高职名额指标让给那些教学科研工作完全达标甚至超标的平头教师教授。否则的话,群众不服,也大大伤害了广大教师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还会给自己学校和自己所在的政党(双肩挑干部一般是中共党员,当然也有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带来些微的负面影响。

学校高层也需要掌握好这个照顾双肩挑干部的度。不宜一点都不照顾,否则就没人当官竞争上岗了(现在高校副校级及其以下的干部都是竞争上岗,实行换届制和任期制);照顾过头了,就挫伤了广大教师积极性,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XYS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