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代笔门”之后,涛声依旧
作者:唐吉珂德
在此次韩寒“代笔门”事件中,很多网友都在预测最后的结局走向。有网友说,这个事件之后,方舟子还是那个方舟子,韩寒不再是那个韩寒,因为韩寒造假被揭露了;还有网友说,方舟子不再是那个方舟子,韩寒不再是那个韩寒,两败俱伤的结局;还有网友认为,方舟子不再是那个方舟子,韩寒还是那个韩寒,最后证明韩寒确实是个“天才”。
而实际上,这些网友的预测都错了。
最后的结局其实一开始就已注定:方舟子还是那个方舟子,而韩寒也还是那个韩寒:方舟子依然孤独地打假,韩寒依然挂着“少年天才”的金字招牌涛声依旧。
这个结论,可能对于很多网友来说,大约等同于大话西游里面紫霞仙子那句著名的台词:我猜中了开头,但却猜不透这个结局。现实其实比戏剧更为曲折离奇,然而结局却也仍然是那个大俗套:韩寒和郭敬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样的结果,与方舟子2004年打过的“朱涵”事件何其相似。2004年4月16日的北青报登了一篇文章,报道了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学生标兵朱涵学术造假案的最终结果。同韩寒毛代笔门事件非常相似的情节出现了:虽然朱涵被揭露他的学术成果都是其父所为,却依然被“鉴定委员会以鉴定结论的形式肯定了朱涵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
看过了方舟子的“凄风苦雨学彷徨”以后,我想起了若干年以前,方舟子年轻年代流行的那句著名诗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多少年过去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而目前中国的现实,则还是看不清“清”、“浊”的一杯混水,卑鄙者依然行无阻。
方舟子打假十余年,不断有人质疑方舟子的打假动机。其实这个问题是个伪问题。即使他为了个人出名而打假,只要打的对,打的准,打的符合事实,就没有问题。而方舟子十余年打假,也多数是不了了之。打了院士、学者的假,那些做假者还依然做他们的院士、学者,毫无下文;打了唐骏,唐骏依然做他的CEO,而且以“欺骗了所以有就是成功”的名言还在那里得意洋洋;肖传国虽因雇凶伤人被捕,却只判了五个半月拘役。做出如此恶行却居然连老师资格都没丢。这回的打韩寒,韩寒虽然被大众识破,却依然在那里当没事人一样,还在继续写他的博客,继续他的“天才”道路,而且还要把方舟子和网友一起告上法庭。虽然韩寒事件目前还没有判决,但根据以往的“惯例”,凡是在被打假者所在地发生的类似案件,方舟子基本都是败诉的。
按照这个“规律”,方舟子还是会败诉,他的打假生涯还将孤独地继续;而韩寒,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就象是那个透明的杯,他坐在杯子里,嚣张地对大众伸出中指,而大众,却对他毫无办法。
在方舟子打假的十年过程中,类似的“历史周期率”一再重新上演。中国的历史,仿佛被一个法力无边的妖魔施了魔法,屠伯们总是逍遥复逍遥,而正义,永远无法伸张。
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诚如网上笑话所说的,孙大圣虽然武功卓绝,可是往往很多罪大恶极的妖怪,却都被幕后领导所保护,孙大圣也是徒呼奈何。
可是对方舟子来说,这一切都无所谓。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也明白病态的中国社会环境下,这样的事其实才是“正常”的。
古人说,志当存高远,方舟子的志向是远大的。唐骏,韩寒这些人,根本不在他的眼界之内。方舟子打假,对准的是中国社会文化这个巨大的风车,明知不可战胜,却依然义无返顾。虽千万人,吾往矣。无论成功与失败,对他都没有什么影响。无论发生了什么,他都是那个曾经的方舟子。
方舟子如同鲁迅笔下的那位“过客”,在中国这个 “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的社会里,孤独地前行。他说过,不要听那些“世故”的劝告。虽然步履艰难,但他依然要循着心底的声音走出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道路。
“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
“我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的悲哀!”
他无可奈何地爱着这个一点也不可爱的国家。
而韩寒,只要还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他只需按事先编好的剧本,继续扮演他自己的角色,与即得利益群体利益结盟、狼狈为奸、操控舆论、金钱上位,他就还是那个韩寒。十三年来,他其实从未变过。
我们这些看客呢?鲁迅先生对“看客”曾有过精彩的描写:看客们仿佛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提着,象一只只伸长脖子的鸭子,拼命往里伸头。其实看客们能看到什么呢?无聊的人只能看到无聊的事。
方韩都没有变,变的是我们这些“看客”。看客们终于也不甘寂寞了。很多人积极行动了起来,在天涯和凯迪上积极发贴支持方舟子,为这次倒韩运动平添了不少声色。还有很多网友提出,如方舟子败诉,愿意为他捐钱。虽然这些仍然改变不了结局,但看客们既已不再麻木,就多了打破铁屋子的一些希望。
在目前的中国,方舟子还将继续到处碰壁,看客们也只能看着他碰得头破血流而毫无办法。方舟子与屈原一样,还在“路漫漫其修远”,而中国的自由之路,中国民众也依然需“上下而求索”。
(XYS20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