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方舟子“笔战”不休 展开“真假”之辩

韩寒方舟子“笔战”不休 展开“真假”之辩

新华社上海1月31日电(记者浦奕安、潘旭、孙丽萍、黄安琪)近日,“80后”作家韩寒和“打假斗士”方舟子的论争成为了网民关注的焦点。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就此事件持续跟踪调查,对当事人韩寒、方舟子以及接近事件中心人士进行采访。

有网友认为,“韩方论争”的最大意义,不在于韩寒写作的“真假”之辩,而在于折射出互联网空间里公众人物该如何面对质疑的重要议题。韩寒方舟子之间,这一场看客众多的名人“口水仗”,在穿过“道德、名利和法律”等因素之后,究竟将如何影响网络舆论生态?

【核心网事】“人造韩寒”是真是假?

知名IT评论博主麦田在1月15日撰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麦田在博文中称,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完全是他父亲韩仁均和出版人路金波“人造”和“包装”的结果,并且质疑韩寒的文章可能是由他人“代笔”。

该文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16日韩寒发表博文回应称绝无“代笔”之事,并悬赏2000万征集“代笔”证据。

1月18日,方舟子发文质疑韩寒,称“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让人觉得悬赏没诚意。”随后,方舟子对韩寒的多篇作品进行分析和质疑。

29日,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要求其公开更正、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当日,方舟子发表声明称:“我本人不会出庭,我的律师会去应诉。我愿意在别的合适的场合(比如没有粉丝在场的直播)与韩寒当面对质。”且表示“诉讼不会对我继续分析署名韩寒的文章产生任何影响。”

韩寒则向新华社记者独家透露,如果需要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他可以在一个密闭的无人空间里,接受方舟子现场出题及独家监考。

【记者调查】韩寒已公证手稿 方舟子不会出庭

30日下午,在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对手稿进行公证的韩寒,向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独家展示了《三重门》《零下一度》等中学阶段作品的大部分手稿。他说:“有大量文学作品、家书手稿可以成为法庭证据。”

同时,韩寒父亲韩仁均表示,为应对方舟子等人对于韩寒一些英文笔迹的质疑,他找到了韩寒高中阶段的英语、化学等考试试卷。韩寒说,尽管在法律层面,谁主张谁举证,但他提供的这些,将会在法庭上和方舟子先生当面对质。

面对韩寒的法律诉求,记者在29日晚电话采访方舟子先生,他说:“至今未收到法院传票,韩寒他们年前就在网上表示要起诉我了,这是他们的权力。”他表示,韩寒诉诸法律,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他觉得并不是坏事。

关于下一步动作,方舟子表示,韩寒的诉讼不会影响自己,他会继续写,分析韩寒的作品、韩寒的文章,从而证明韩寒的文章不是他本人写的,而是有人代笔的。至于诉讼,会交由律师处理,他不会过多介入。

面对种种质疑,韩寒说:“我不会和方舟子对质,一切等待法庭上见。”方舟子则透露,他本人不会出庭。他说:“我对于诉讼的结果也无所谓,不抱压力,不管这个诉讼结果是输是赢,不影响到我对韩寒文章的分析,结论是否成立。”

不少网民表示支持韩寒,网民“刘军杰”表示:“方舟子只是拿一些不能称之为证据的细枝末节纠缠不休,毫不讲理,好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家长前耍赖一般。” 也有不少网民站在方舟子这边,网民“晓欣弈忆”认为韩寒“小题大做”,方舟子只是提出了问题,方舟子更理性。”

【延伸阅读】公众人物该如何面对网络质疑

持续多日的“代笔门”风波,也引发了互联网上关于公众人物该如何面对网络质疑的广泛讨论。网民“beautifulfaery”表示,“方和韩我都支持!我们的社会需要这两种处事的态度。质疑是需要的。”

法律专家、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认为,对网上侵害名誉权的判断要看对象是否是公众人物,因为既然在聚光灯下就要承担更加苛刻的要求和监督。“听说韩寒要将《三重门》的手稿出版,这其实就是很好的回应,大可不必大打口水仗,甚至闹到诉诸法律的地步。”

网络知识产权专家于国富则分析说,“没有人是不可以被质疑的,不管是韩寒还是方舟子。质疑本身无错,但是,质疑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有可能变成侮辱诽谤。用民事法律的话来讲,就是侵犯他人名誉权。”

网民“小毛”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不仅需要质疑精神,同样也需要理性精神,需要面对批评的宽容心态。三者的合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而在“代笔门”事件中,无论哪一方名人也好,粉丝也罢,都不同程度地欠缺宽容理性。

当年发现韩寒的“伯乐”之一、上海《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对新华社记者说,韩寒“代笔门”事件所呈现出来的也许正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民主”。 “这一场‘代笔门’风波中,在虚构和现实之间,韩寒和方舟子经历着网络舆论的‘捧与杀’,而网民们则用众声喧哗和激烈的意见冲突,实践着‘质疑’的自由和权利。”赵长天说。(完)

(XYS201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