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微博如何干掉公知
2012-02-2《名汇FAMOUS》杂志
“这些年我得到太多,终有一天会偿还。”韩寒说,但他没想到,是用一场闹剧的方式。整个春节,微博上口水阵阵、硝烟滚滚,真理却越辩越乱。白岩松说:微博干掉了那些深入思考的精英者,造就了一批热衷于使用浮夸煽动语言的所谓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微博上,人人都想扮演意见领袖,但领袖早已消亡。微博这架话语的机器,已经不再是那件趁手得令公知叫绝的兵器,事实上,它才是统治者。
不止是两个人的战斗
有了微博的推波助澜,公共事件发酵得快也腐败得快。
遥控器从来不由一人掌握,似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着事件发展的规律。
微博世界大战
“很多人已经不再信他了,也许他还能够继续赚钱,但是他的形象已经不一样了,跟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形象完全不一样了。”方舟子理了理身上的西服说道。西服应该是被细心熨烫过,清晰的轮廓线将方舟子衬得精神干练。他扬起一只手,继续说下去,“有人说方舟子还是那个方舟子,但韩寒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韩寒了。”
韩寒出现在凤凰网视频中,一脸疲惫,标志性的浅笑凝固在脸上,但桀骜与戏谑已无踪影。他缓缓摇着头,像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如果再有一个选择的机会,我可能不会再想当一个作家了。”后来,他承认这是一时太过失望造成的冲动发言。
2012年2月3日,韩寒发布新的博客,宣布对方韩论战不再回应,且表示“我将用各种各样的作品,让他们觉得有这样一个同路人是多么的骄傲。”语气依然是高傲的,却有了以往难见的对粉丝示好的意味。被视为挺韩派的公共知识分子刘瑜在这一天悄悄清空了自己的微博,只留下一句:“去冰岛了。大家玩好。”韩寒好友、出版人路金波则抓住了一月份的尾巴,早早宣布戒网退出战斗。一直关注论战的宪政学者萧瀚在被删号再注册再被删号数次之后,如今已经变成微博敏感词。网络名人王小山宣布不再对此事发表意见,甚至告诉其手下的员工,避免在微博上对此事做评论。只有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主持的《锵锵三人行》来了个迟到的讨论,但梁文道显然兴趣寥寥:“我真觉得有点无聊,关我什么事。”
几天前还沸反盈天,被人冠之“第一次微博世界大战”的方韩论战,如今已现颓势。但这并不让我们意外,我们早已习惯网络的节奏。从“定点爆破”到“步步惊心”,随之而来的“全民狂欢”,就在我们以为事情将要失控的时候,它往往又悄然隐匿。但方韩论战的影响力还是超乎了许多人的想象,有人称其为中国的“沙利文案”,甚至说这是一场中国民主的大演练。论战的混乱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纷涌而来的站队、粉丝之间的谩骂攻击、当事人一次又一次的隔空对战、媒体的火上浇油,公共知识分子利用论战发表观点,惯于消费公共事件的网民做了恶搞视频,口水、观点、娱乐、考据癖、谩骂党、骑墙派,大家各取所需,各投所好。但喧嚣过后,我们还能从瓦砾中挖出什么?
“其实在论战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知识界对这一事件本身的反思。”社会学者郭于华这样评价方韩论战的意义:公共知识分子的介入的确让论战变得更有看头,至少在表面上看来,也更加深入。但论战与混战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中国的公知群体从未如此大范围集体发声,但公众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厌倦“公知”。一不小心,方韩论战成为一个万花筒,折射出公知的尴尬。而公知的含金量,也在网民舆论的试金石上,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检验。
(XYS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