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事件,学术界能否自证清白
《财经》记者 贺涛/文 王小/编辑
“实验可控性非常高,重复率在我的实验室达到了90%。”半年前,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正春风得意。那是2016年6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过道都挤满了学生,韩春雨在介绍新发现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讲述过程中,他愉快地抖了很多“包袱”,基本都响了——人们报以阵阵笑声。
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称,发现一种叫NgAgo的酶能够用于编辑哺乳动物基因,而且,它可能比最时兴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更精确、更通用。
这在学术界是一个重磅消息,全球许多实验室开始跟进研究。韩春雨在媒体热情洋溢的介绍中,迅速成为一颗耀眼的科研新星。
然而,好景不长。11月28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韩国首尔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和美国梅奥研究生院等研究机构的10位科学家的来信,称韩春雨的发现无效果。13天前,国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在线发表了由国内外20名学者联名的学术论文,提出多个实验室均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
国内外学术界如此一致和公开的质疑,非常罕见。韩春雨真得准备一个能被科学界认可的说法,因为《自然·生物技术》针对此事的调查将于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一旦该期刊决定撤销论文,那时,对期盼韩春雨研究站得住脚的中国生物学界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也许会促使国内学术界呼吁加剧对韩的惩罚。
支持者转而质疑
验证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可复制是硬条件。当韩春雨团队发表论文,宣称NgAgo技术比目前广泛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更有优势。全球都沸腾了,很多实验室马上跟进实验。
这个实验并不复杂,一两周时间基本可以完成。很快,一些实验室就发现无法重复NgAgo的编辑效果。不仅国内其他实验室,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多位科学家也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的实验结果。
在具备条件的实验室,重复一次这样的实验,成本主要花在人工和试剂,约几千元到上万元可以完成。“这不贵,所以当我的一位博士生很激动地要尝试时,我勉强答应了,虽然他可能做不出来什么。”一位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对《财经》记者说。
全世界重复这一实验的研究团队众多,包括产业界也在跟踪,这样叠加起来所花费的研究经费直线上升,还不包括由于无法重复实验浪费掉的精力和时间成本。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看来,世界范围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从事基因组编辑服务的商业公司实验室重复韩春雨的实验,造成的无效消耗,恐怕已经超过千万元。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教授Joseph Miano几次试图重复韩春雨实验都失败了,在其指导下也不能成功。他要求韩春雨要么公布秘密方法,要么承认造假,并要求韩春雨用他获得的巨额科研经费,赔偿各个实验室为重复其实验造成的金钱和人力损失,向学术界道歉。
10月10日晚,13名国内科学家联名要求第三方对韩春雨的实验进行调查。促使他们站出来的原因是,不能再拖了,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基因编辑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态度。他们认为,此事如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中国科学家的声誉。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主编的公众号“知识分子”,是最早向公众热情推崇韩春雨的媒体之一。如今,饶毅的态度完全转变。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二人公布了一封写给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的信,信中要求调查韩春雨。他们从9月初即通过多种方式致信孙鹤旭,拖了一个月后,河北科技大学才简单地回了一封信称,“将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
邵峰表示,由于沟通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
在看到韩春雨及其团队一直未对质疑给予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后,很多支持者都改变了看法。至11月,又有两篇质疑文章接连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在韩春雨的陈述中,能够重复其实验的实验室是存在的。最初,他声称有20家实验室重复出了他的实验,后来改口说有六七家。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学校方发表一份声明称:已经有独立于我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该机构与韩春雨团队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在此信息中,重复出实验的机构似乎又变成了一家。
现在有实名质疑者,却没有为韩的研究实名站台者,韩春雨也拒绝透露这些“重复出实验”的实验室名单。10月10日,《科技日报》的一篇报道引述韩春雨的话说,“他们(指实验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其实,在那之前,有很多国外科学家是实名质疑韩春雨的。戏剧性的一幕在当晚出现,13名国内科学家联名发声实名质疑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第二天,他改口称,谁重复出了实验,暂不方便透露。
《财经》记者多次联系韩春雨和河北科技大学校方,均未得到回应。
可能成为悬案?
国内外至少上百家实验室重复韩春雨实验的结果表明,NgAgo技术的效率为零。这与韩春雨团队在论文中称,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47个位点100%进行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的结论,相差太远。
截然相反的实验结果,指向两种可能:一是论文结论为真,NgAgo技术具有高效的基因组编辑功能,但韩春雨团队隐瞒了关键的实验步骤,以致众多实验室无法重复实验;二是论文结论为假,NgAgo技术完全不工作。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就是为了其他的科学家可以认同自己建立的理论,使用自己发明的实验方法,意味着与这个研究有关的实验步骤和数据都是可公开的,不可故意隐瞒误导同行。
第二种情况,则有两种可能:第一,韩春雨团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无意的失误,导致并不真实的实验结果。韩春雨在10月11日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他在论文发表后成功重复过两次实验。“一次是在论文发表后,一次是在前一段时间,都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这意味着,韩春雨将无意的失误这种可能性消除了。
第二种可能,就是有意而为的造假。在专业论坛里,质疑者指出了NgAgo论文中的一些可疑情况,主要集中在论文中一组关键图表,它展示了对哺乳动物细胞内源性基因位点的编辑,是NgAgo实验中最为关键的实验证据。没有重复出这一实验的研究团队,基本都卡在此。
对于造假的指控,最直接的应对方式就是公布实验的原始数据。通常将原始数据和论文中的数据做比较,就能知道数据是否被修改过。
学术界呼吁韩春雨公开更多的实验数据。
作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8月8日,韩春雨曾向非营利性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提交了一份更详细的实验步骤,与其论文里的实验步骤大同小异,在试剂配方上有所差别。
在随后的近四个月,按新提供的实验步骤,全球仍然没有韩春雨之外的科学家站出来,宣布重复了这项实验结果。
截至目前,韩春雨拒绝出示原始数据来自证清白,一个理由是自己的实验室条件非常有限,有时要用公共实验室的仪器,实验记录不完整。但此种说法很难被科学界接受。“难道他的实验室穷到连实验记录本、照相机都买不起?”科普作家方舟子对《财经》记者说,记录、保存实验数据是对科研的基本要求,是实验真实性的基本保证。他认为,由于韩春雨有关该技术的论文插图存在明显的造假,而且韩在遭到质疑后,拒绝按照学术规范公布实验原始数据,他判断是属于有意的造假。
在整个质疑的过程中,被置于火中煎熬的韩春雨,数次给出了同一个理由:别人重复不了实验,细胞被污染的可能性最大。
同行们却称,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不可能所有无法重复出韩春雨实验的实验室都出现了细胞污染。而且,有部分人在再次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前,已经进行检测并排除了支原体污染。
部分实名质疑者为了搞清楚原因,曾向韩春雨的实验室派出了客座研究人员,但是在韩春雨的实验室,他们没能获得允许操作相关实验。
姜韬告诉《财经》记者,判断韩是否造假的唯一方法是鉴定上述关键图的原始记录。如果原始记录丢失或损毁,那就成为永远的悬案了。
美国要求保存实验原始数据至少五年,如果遭到质疑则要无限期保存。
方舟子认为,如果一个成果的真实性遭到质疑时,研究者不能出示原始数据,就可以认定实验结果是捏造的。
韩春雨对于实验数据可以证明自己清白的科学共同体规矩也是认同的。11月23日国际期刊《自然》引述韩的话说,他已发现了其他研究人员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够解释为什么其他人难以重复他的结果。他说目前正在做确认实验,这样他就能发表数据和实验步骤让批评者满意。
然而,这并不是韩春雨发表论文的原始实验数据,也无法证明在发表论文时,他是否真正实现了NgAgo的基因编辑功能。
利益攸关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沈啸,不仅是论文的作者之一,也是申请中的NgAgo技术专利的共同发明人。8月11日,《财经》记者在浙江大学沈啸的办公室见到了他,其时学校正在放暑假,沈啸称他的实验室在重复该项实验,做一些修正。此后,《财经》记者多次短信联系他,均未得到回应。
10月15日,在13位国内科学家实名质疑后,沈啸通过凤凰资讯发声,“如果最后证明文章的东西是虚构的,我表示非常遗憾,我参与到里面了,我不会逃避这个责任。”沈啸在采访中厘清了其参与实验的情况,他的工作在于对实验的设计提供建议并协助论文撰写,并未参与到实验过程当中,他所看到的也是论文中呈现出的数据。
如果论文没有问题,沈啸会因此获得学术上和经济上的好处,有问题,就要共同承担责任,益处和责任是对等的。方舟子认为,沈啸必须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在实验结果遭到质疑时,他是最有条件验证实验的,因为韩春雨无法拒绝向合作者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
在一片质疑声中,韩春雨当选河北省科协副主席,被河北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授予“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被河北科技大学先后推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和“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候选人。
4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定义了七类学术不端行为,其中第三类,是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第五类,是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按上述教育部办法,高等学校对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学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主动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依据职权,主动进行调查处理。
在上述河北科技大学回应质疑的声明中,称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恳请社会各界多一点支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河北科技大学的利益和名誉与韩春雨紧密绑在一起,是不可能通过该校校方进行调查的。
韩春雨和河北科技大学也凭借这一研究获得了巨额经费支持,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项目入选河北省“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省发改委在8月9日批复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项目,总投资2.24亿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安排,并于8月31日开始招标采购进口仪器设备。
因此,一些质疑者提出,在进一步实验验证其正确与否之前,各方宜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给予过高或不必要的支持。
9月9日,方舟子实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报韩春雨,建议成立独立调查组,要求韩春雨交出实验原始数据,请其他实验室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目前“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国内对涉嫌学术不端者公开处理的案例并不多。如2009年,西南交大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庆因博士论文作假,被取消博士学位和研究生导师资格;同年,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因抄袭、剽窃他人实验室数据,被浙江大学撤销副教授职务,并开除。
针对韩春雨论文的调查,《自然·生物技术》给出了截止期,即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如果《自然·生物技术》决定撤稿,那么国内相关部门也应该严肃进行处理。
本刊记者王丽娜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首刊于2016年12月12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XYS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