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背后
作者:黄明红
今天看了方先生转的浙江省2020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及阅卷组组长的评语,那种不畅的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方先生的点评如下:“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亲点的满分作文,在我看来完全是一个不会汉语的人生造硬凑辞藻的不知所云的呓语,应该给零分才对。这种糟蹋汉语的垃圾文章能得满分,还作为范文推出,这不仅是阅卷的悲哀,更是高考的悲哀。组长是不是也是那么写垃圾论文唬人的?浙江据说还是文化大省,从这事看更像文盲大省。”
我非常认同给零分的评定。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写了十二字秘诀如下:“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此篇作文处处颠覆这十二字真言,倒是完全符合了鲁迅先生在文中描述古人做骗人的古文秘诀后写的:“做白话文也没有什么大两样,因为它也可以夹些僻字,加上蒙胧或难懂,来施展那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的。”
所以,这样的零分作文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去弄懂研究,只当不小心咬到虫子被恶心到吐掉就好了。
倒是那个语文组组长的评语值得分析一下。评语原文抄录如下: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我的点评:
第一句:算是真实而通顺的。
第二句无法评论,因为我看不懂原文。
第三句:“看第一遍。。。作文太多了。”这逗号连接的长句读了让人喘不过气。另外,这“然而”后如果不是要表达这就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为什么要用“然而”。“而本届高考。。。”这句是否多余?
第四句:“较易令人看不懂”这个句子通顺吗?还有,一位老师给39分,两位给55分,不是应该说有的能识别,有的不能识别作文的好坏吗?怎么能得出他现在的结论?按他的逻辑,不是应该改成:“说明我们还是有阅卷老师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吗?
第五句:有“高评”这个词吗? 不是应该用“好评”吗?担心自己孤陋寡闻,我特意去Google了一下,也找不到“高评”这个词。
第五句:既然是满分,应该说:“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最高作文水准。”
第六句:食古不化就是好的吗?
第七句:这不是学术论文,为什么文字表达要学术化?这是要推崇的吗?
第八句:既然晦涩,既然不希望同学们模仿,你又为什么要给满分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个本应代表语文最高水平的组长写出这样的评语,不禁让人怀疑他的水平,正如方先生所说:“组长是不是也是那么写垃圾论文唬人的?”是不是组长他看到这作文与他写的类似,觉得亲切觉得似曾相识,所以他才觉得好?一个这样水平的人占据着高位,把握着教学的方向,这会把作文教学带到哪里去?那些真正能识别作文好坏的老师被贬低,那些和他一样食古不化或吹牛拍马的老师被推崇,那些有着真情实感的学生将会如何无所适从?这又会造就出多少虚伪的人?
我越想越感觉自己像在30多度高温下戴着口罩,喘不过气。实在不愿意再想下去了,深吸一口气,草此短文,算是一吐为快吧。
(写于2020年8月3日)
(XYS20200805)
◇◇新语丝(www.xys.org)(newxys2.com)(xys10.dxi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