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樊代明在医学与科学的不同之谬论第十四:证据与经验
作者:司履生
樊代明在医学与科学中提出的第14个医学与科学的不同是“科学是对世界各种现象的描述,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科学研究是将物质严格控制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条件下进行的,因此,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科学理论具有严谨性。科学研究追求最为重要的是证据,没有证据就没有也不能进行科学理论的总结。”而“医学除了上述要求外,强调得更为重要的是在与不同患者交往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这种经验可能缺乏普用性,甚至缺乏科学要求的严谨性,因为它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经验对医学是十分重要的,遵循经验是目前医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人类如果要完全依靠证据去战胜疾病,那么目前能够治愈的疾病少得可怜。在医学上,好多经验性的东西到现在还说不清楚,但有效,有用,这就是医学与科学间的差别”。他在另一篇讲演中又说,“科学讲求证据,凡事要用证据说话,而医学在讲求证据的同时更讲究经验,因为经验能治好病人。一个经验是若干证据相互组合,并经实践反复证实的结果。如果只按证据治疗,发烧就退烧,疼痛就止痛,虽然有了证据,而且是对症下药,但可能会出人命。因为很多证据来源于局部、瞬间、间接,代表不了事物的本质。”
从这些文字和讲话中,可以看出,樊代明对什么是科学,经验和证据,并不完全清楚。科学不仅仅是对世界各种现象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的总结。科学比那个层次高得多,科学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比如,很简单,人们每天描述太阳从东方升起,沉没于西山,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因而总结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地心说。这就是描述和总结。显然,樊代明忘记了重要的一条,科学是要通过严格客观的观察和研究,反复证明是真实的,而绝无例外和异常,才能成立。他说,科学研究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因此,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这就是十分矛盾的了,既然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就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其实,科学研究是一个过程,有的时候,需要在实验室进行,但是这样获得的实验结果还得回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反复验证,证明无误,才具有普适性,才能最终成为符合事物本质的客观的定律。一个特殊条件下,或几次偶然的成功,都不能成为科学的证据。
另外,樊代明在整个文章中一直强调医学实践中,经验的重要性,经验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说,“科学强调客观存在的证据,而医学除此之外,还强调主观获取的经验。因此,按科学的办法学医从医都会遇到困难。因此,目前所形成的所有经验都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知证据者不一定有经验,有经验者必知证据”。
什么是经验?经验是个人实践中通过自己感官直接体验到的对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仅仅停留在感性水平上的知识。没有经过反复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入的思考,因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种感性的认识是肤浅的,零碎的,不系统的,甚至是错误的。它没有经过用科学方法的验证,无法反映事物真实的本质和规律,不能用于推理,不可能深入发展为科学理论。刚才说的日出日落就是经验的例子。而经验决不像樊代明说的,“一个经验是若干证据相互组合,并经实践反复证实的结果”,证据是用科学方法验证过的能作为支持和反对所证实的科学理论的事实和根据。因此,经验只是个人的体验,是主观的,没有经过科学检验的。证据则是客观的检验过的。我国津津乐道的古代的四大发明,都只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我们发明了指南针,但是不知道磁学,磁场,电学和磁学的关系,结果指南针只是成了风水先生看坟地和宅基地的工具。我们发明了火药,只知道用火药做爆竹和烟花,不知道深究其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结果让西方人拿它做出了洋枪大炮。这就是只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的后果。在医学实践中的这类例子更多。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前,妇女生孩子成了母亲的受难日,多少产妇不幸患产褥热,多少新生儿不幸死于破伤风。那些郎中,接生婆不知经验了多少次,就是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上,错误的认为其发生和“风”有关,称之为产后风,四六风,产妇生孩子时把屋子关的严严的,密不透风,当然无济于事,产妇和新生儿依然受其痛苦的折磨,乃至丧失生命。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人家却知道手和接生用的工具是这种病的传染媒介,采用严格洗手和煮沸消毒,就可以预防。我国实行了新法接生以后,才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经验和科学的证据不同。樊代明自己也承认说,“这种经验可能缺乏普用性,甚至缺乏科学要求的严谨性,因为它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既然经验缺乏普适性,严谨性,而且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就是无规律可言,那经验怎么能指导临床实践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他又说“按科学的办法学医从医都会遇到困难”,“经验对医学是十分重要的,遵循经验是目前医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人类如果要完全依靠证据去战胜疾病,那么目前能够治愈的疾病少得可怜”。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自从人类告别了传统医学,把自然科学的原理用于医学,开启了现代医学以后,医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医生可以治疗和预防的疾病谱和范围越来越大。人类寿命已经从平均30-40岁延长到70-80多岁。这种辉煌的成就,为什么樊代明能视而不见,却要迷恋于那个靠“经验”、单方,验方治病,几百年以前的时代?我真不知道,这样的人,不是脑残,也就是科盲。而这样的人,竟能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还是副院长,还能在全国那么多大学能做名誉教授,顾问,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只能用中国特色来解释!
樊代明硬是编造出来一些医学获得经验十分困难,难于比其它自然科学获得一个证据,提出一个定律还要困难得多。他从小学课本里找出来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钢球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和牛顿从苹果掉到地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李时珍编篡本草纲目来支持他的谬论。岂不知小学课本中的故事是为了启发小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演绎出来的故事。仅以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为例,伽利略通过严格的计算,对当时流行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自由落体从高空落地的速度和落体的重量成正比,产生了怀疑。他想证实他的结论,但是当时技术不够发达,根本不可能直接验证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伽利略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做了上百次的实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时的加速度小得多,所以时间容易测量些。实验结果表明,光滑斜面的倾角保持不变,从不同位置让小球滚下,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之比是不变的即位移与时间的平方呈正比。由此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的比值仍不变,这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倾角的斜面所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相同的。不断增加大斜面的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的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大,这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从这些一系列的实验中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和重力加速度的公式。所以至今,还有人提出伽利略根本没有做过比萨斜塔的实验。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也是通过一系列微积分计算和使用观测证明的。绝不是,看见一个自然现象一拍脑袋决定的。伽利略还在物理学领域做了许多破天荒的贡献。因此,才被爱因斯坦尊崇为现代物理学之父。
李时珍编篡本草纲目耗时巨长,花费精力巨大。但只能算是一个收集整理资料的描述性工作,根本无法和科学二字联系起来。他所收集的药物,都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许多药物的毒副作用不清,甚至连裹脚布,上吊的绳子,自缢者脚下的泥土都收入书中,迷信的色彩不能不说太浓。我们当然不能苛求于古人,但是今人对其贡献也必须有恰如其分的评价。李时珍和伽利略、牛顿绝不可能放在一个档次。
实际上,无论是其它自然科学或医学,要想做出一点点重大的发现,取得一点点有用的科研成果,都得付出巨大的劳动。这两个领域都很大,包含的内容很多,就每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其难度千差万别,难以笼统而论。不能笼统的说,哪一个比一个更难。最近,发现的引力波应当说是很难的吧。从100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到上一世纪60年代开始有人着手证实这一设想,花了50多年,其间,研制了两代不同的检测仪器,并且对后一个检测仪做了两次升级改造,才检测到了持续不到一秒的微弱的发生于30亿光年以前两个黑洞合并传向地球的引力波和几次别的引力波。这个划时代的成果使得观察和研究宇宙起源时的瞬间有可能很快实现,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樊代明的荒诞还在于他竟然在21世纪科学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对科学持完全虚无主义的态度,他说,“经验对医学是十分重要的,遵循经验是目前医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人类如果要完全依靠证据去战胜疾病,那么目前能够治愈的疾病少得可怜。人类在制成火药前并不知道元素周期表;曹冲在称象时并不知道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孙思邈用麦麸和糠壳治好了脚气病,但不知道维生素B族。有时是经验在前,证据在后,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在医学上好多经验性的东西到现在还说不清楚,但有效,”看来,樊代明最好活在几个世纪以前的古代,那个时候的中国根本没有科学,人们照样可以生活的很好,见了皇帝县令都行跪拜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电灯,手机,汽车,飞机,不是也很好吗?还有更荒诞的是,竟然主张,“按科学的办法学医从医都会遇到困难。Experience is the child of thought, and thought is the child of action, we can not learn men from books.(樊代明引用这一段英语不知道要干什么)要想成为好医生,必须同老师脚跟脚地看,手把手地学,因为医学所需的经验,从书本上是看不到学不来的,这是医学家与科学家,比如数学之家间显著的区别”。樊代明只重视个人经验,认为学医的最好方法就是传统中医的那种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否定现代医学的教学体制,教学方法,完全否定书本知识和医学期刊介绍的他人的成功的医学知识。这不是距离现代的信息社会太远了吗?医学也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可能穷其一生的精力,经历其各个方面,掌握其所有内容。它又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个医学家无论如何优秀都受其所处环境和时代的限制,其个人的经验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各个方面的学问,因此,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总是有很大的限制。医学也像其它学科一样,除了向他人,有经验的人学习经验以外,还要向书本学习。书本是前人工作的总结,只要是经过科学证实了的,就是值得借鉴的。这就是科学的传承。现在的医学教育体系也是经过考验的培养医生,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比师傅带徒弟效率更高的途径。当然,对于每一个献身于医学的个人来说,在医学院毕业以后,还得终生学习,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 的融会贯通的经验。樊代明提倡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学习医学的方法,是一个对时代的反动和复古,是绝对不可行的。
(XYS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