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重点应放在阅读理解
作者:贾湛
首先感谢张箭对我的文章《我只心疼语文老师所教的学生》的批评。那篇文章确有一些地方表达得不够准确,在此做点解释。
汉语不是一个语法周密的语言,这也说明了语言进化不如英语法语等语言。要弥补这样的语言缺陷,我认为没有必要学英语法语等完善语法规则教学,而是加强阅读理解。因为语法规则越细,教学难度越大。中国人学英语那么困难,多半是语法难把握。许多所谓日本英语越南英语等其实主要就是语法有错误的地方化英语。有了科技英语后,现代英语国家人们也不特别在乎语法,猜想许多不合语法的习惯用语的产生,都是为省事不严谨表达并习惯成俗的结果。中国人学人家习惯用语,不得不死记硬背,但英语教师就喜欢考学生这些内容,让多少学生厌恶英语。其实语法再严谨也解决不了表达绝对正确的问题。就拿张箭批评我的第二点来说,我的表达并没有什么错,但理解上可以不是我要表达的。我文章说“精心简化汉字可让汉字的优越性特别突出的表现出来,那时不仅阅读速度远比英语等外语快,且识字写字打字速度更比英语等其它文字快。”这句话用到了不仅…而且…这样的句子,这是个递进关系句,并没有说汉语现在的阅读速度比外语慢。但汉语对每一句话在时态上是没有要求的,于是就会有读者以为我是说现在汉语在阅读、学习、写字和打字上都比英语慢。其实我表达的是:汉字现在阅读已比英语快了(要用完成时),进一步简化汉字,可以在其他方面也比它快。显然张箭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主要是汉语语法缺陷造成的。但要减少这种错误理解,没有必要学英语每句话都要有时态,而是加强理解训练。也就是从小语文教学就该教学生对不完全确定意义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猜想作者的本意。理解那句话,如果没有汉语阅读速度快的背景知识,也应该猜想一下,如果我要表达:简化汉字到一定的程度,阅读学习书写打字都比英语快。用简单句就行了,为什么要用递进关系语句呢?对语言的理解,与天生智力有关,但必要的阅读理解训练可以大大提高理解力。犹其是象汉语这种进化落后的语言,最需要阅读理解训练。中国那些食古不化的文人最喜欢说中国的思维习惯与西方不同,是整体思维,其实阅读理解水平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整体思维能力了。语法有缺陷的语言,一句话常要综合上下文才可能较好的理解,一篇文章你越博古通今则可能把握越好,而且这不仅限于人文类文章。
首先说说对范文的阅读理解训练。常说文化背景很重要,原因是,即使错误很少最规范的文章,理解它,也要有足够的基础知识。读人文文章要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如西文常用到西方的典故。西方的哲学书,中国人常看不懂,原因之一就是这类书用他们的传统文化太多了。你看古文很难懂,不仅是因为古字认不识的多,且是你不熟悉具体那个朝代的文化习惯。理科的书往往更难懂,隔行如隔山,因为每个专业用词,都可能是定义后再定义的,前面的定义还不了解,后面定义的词就更不懂了。科普文章之所以难写,就是因为要尽量用原始词汇(生活语言)而尽量不用专业词汇准确表达科普内容,这需要作者对科普内容有很深地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在中国连韩寒都能出版科普书,那是相当搞笑的。既然阅读理解需要文化背景和专业基础,专门去训练阅读理解有什么用?其用处是减少读者犯低级错误,让读者懂得谦虚好学,不要还没看懂就说人家写错了。并激励读者要想看懂更多的内容,自已要去补充必要知识,不要象崔永元那样,生物学知识一点没有,也敢炮轰生物学最高深的转基因技术,敢傻到长期与转基因专家辩论。
再说说对非规范文章的阅读理解训练。这点是语文教学最缺少的,不知外国有没有。理解训练最有用的应该是理解日常语言。日常语言是随口而出的,每句话都可能会有错误,都可能被语文老师嘲笑。原因是错误远比正确多。范文错误少,是因为作者在成品前已反复字斟句酌了。象韩寒晒的稿子很少涂改,几乎肯定是抄稿而不是原稿。所以对日常生活语言,重点不是要求说话者语言规范,而是听话者的理解。要听懂对方的话,更需要根据前后语言、情景,甚至说话人的习惯,來理解对方所说内容。生活中显然理解力越强交流效果越好,弱智且性情不好的人,理他的人少,就是因为怕他理解错误造成矛盾。懂这点就懂得许多网络文章,网络聊天留言和辩论,都类似日常语言,都需要理解。你不能看到对方有点错就被误导或抓住不放。不仅如此,你还经常要默默纠错后才能看懂对方说的什么,没有这种默默主动纠错能力,网络交流太困难了。比如说汉语中,形容词词尾“的”和副词词尾"地",在网络文章等非规范文章中,无意用错太多了,你不能看到用错,就认为对方水方太差,而不愿往下看。(其实中文没有必要分“的”和“地”,因为汉语对名词和动词的修饰都是极少倒装的。动词倒装介词有”得”。所以“地“写成“的“,不会有误解问题。)类似许多笔误,不该去计较。这种主动纠错的训练少了,网络等非规范语言的交流就较困难。北大的林校长,把鹄读错了,让那么多人笑,我觉得小题大作了。林校长毕竟不是语言专业的,这种非常用字读错,能反映他什么水平?
语文老师也许认为语文学了好就能能很好表达了。其实描述事情和表达心情,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被张箭批评的第一点,在我写的时候就觉得表达有点难,其实我是想说,语言问题是强国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为了强调这一点,我说:“你想想,非英语国家为什么落后?少数民族为什么落后?犹太人为什么聪明?不都是因为语言问题吗?”这必然让部分人误认为,我说语言问题是强国的唯一要素。写的时候,就感到有问题,但我觉得这又不是论文,何必认真推敲。规范文章之所以难写,不仅是要字斟句酌,尽可能没有错字错句,还要能精确地表达要表达的意思。但有些事情是很难表达的,比如“无穷小”概念,人类想了几千年,才在上上个世纪数学家精确表达出(其实我认为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无穷小,只是给出了一个可操作的概念)。有时精确的表达,反而因大众的理解力造成误解。比如,国际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威机构,在说转基因安全问题时,用了严谨的科学语言表达说:“转基因食品不比其它食品不安全”。这样的语句,科盲是听不懂的,以为这就是没有否定他们认为的转基因有毒的论点(大多数不了解所有的食品都不能保证一点毒都没有这个背景知识)。爱因斯坦为了让科盲也懂点相对论,用恋爱的人感觉时间短来比方,这只是粗浅的解释。仅“时间”这个日常常用的和科学最原初的词汇每人理解的深度就大不相同。一般人都与牛顿理解的差不多,时间就是与物质运动不相关均匀流淌着的。进一步思考就会怀疑,地球转一圈,时钟的分针就一定转二十四圈吗?所有的周期性运动的事物都精确按一定的比例周期运动吗?再进一步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按比例精确运动?爱因斯坦说在同一个惯性系里每个固体长度才有固有比例,周期运动事物才周期成比例,才能用尺子量长度用时钟量时间,而惯性系不同,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这又为什么呢?时间这么一个常用词汇都理解深度大有不同,可见语言的理解有多少学问。当然阅读理解训练不可能帮助学生能理解很深的文章,但至少让学生懂得不要武断地认为你完全看懂了人家的文章,努力去猜想文章想表达的意思,并勤奋的去查相关资料,或与他人交流读后感。
方舟子说,要创造条件让想吃的人能吃到转基因食品。被崔永元和他的粉丝们误解为要强迫他们吃他们以为有毒的食品。我们写了那么多反中医的文章,中国的老百姓还是看不懂为什么要“弃医验药”(连语文教师都看不懂,我见到的语文老师绝大多数都是中医粉),还是以为我们要帮助西方人灭中医呢。望文生义在中国有多严重,从中医骗子一直违反国际医药界的命名规则,每个中成药几乎都用可误导性的药名,就明白这个社会骗子为什么这么横行的了。从几乎所有网络辩论都没有结果,就可看出汉语的理解问题有多大。想必西方社会也经历过这样的尴尬的愚昧状态,为此才发展出如今复杂的语法规则。英语中每个名词前几乎都要加定冠词或不定冠词,几乎都要求表示出单数还是复数,可猜想他们也曾有不少人象我们的中医粉一样,轻易将特称判断上升为全称判断,产生各种各样的巫术和教条。可见复杂信息的传递(准确表达和理解)相当不简单,不仅是中国,猜想绝大多数国家现在都有这样的问题,否则就不能解释许多民主国家也常常是一团糟,不同的党派不同的政见长期对立难以调和。近代哲学发展出一门语言哲学,并一度认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可见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据此,我建议,语文教学尽量简化最原初的识字教学,腾出时间进行大量阅读理解训练。汉语不仅语法简单,而且词是由字组成的,词和词之间没有空隔,这比外语更需要阅读理解训练,英语法语等,没有通过阅读理解要断词的问题。
(XYS201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