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营销的命门

保健品营销的命门

作者:李长青  来源:科学猫头鹰

留言里经常有读者咨询某个伪保健品的信息。有的想要咨询如何分辨某个具体保健品疗效的真伪;有的则明知是假,但限于知识水平无法反驳和劝阻亲友。其实要求没有医学背景的消费者自己识别骗局避免上当,是监管部门的失职,因此这样的要求是过分的。然而无奈的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指望监管部门完全承担起责任,改变自身作风并提高自身素养,这在短期内是完全没有希望的。所以还是只能依靠自己的警觉,对于保健骗局能避开一点是一点。

那么没有医学背景的人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就个人来说其实很简单,就是全都不信不用。我敢打包票,对网络和媒体上宣传的任何保健品一概拒绝,对健康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完全不用担心会有错过“神药”的遗憾。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满足于个人的安全,我们还希望借助自己的觉醒,挽救至爱亲朋不受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这些至爱亲朋很多时候还会主动劝你尝试骗子的“高科技产品”或者“祖传秘方”。这个时候最难的就是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进行驳斥。尽管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但却是无医学背景的人最无能为力的。除了理论知识的欠缺,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自己“非专业”的身份没有权威性。所以即便说的有道理,也会被亲朋们以“你又不是专家”挡掉。并且说理这种事情,第一遍说不通也不用再说第二遍了。

不过亲朋们惯用的另一个理由倒可以再多做一点努力,那就是骗子们最常用、老百姓也最买账的亲身体验。有时候就算道理说明白了,但是因为有活生生的案例在那里,是最能让老百姓相信的。甚至他们自己用了也觉得很管用,比如有精神了、饭爱吃了、睡觉好了、不心慌了、不胃疼了,等等。既然能有这么多积极的体验,难道还不能说明这些保健品可以治疗癌症、延长寿命吗?这样的错误认识尽管看起来比不懂医学理论、胡乱相信骗子更愚昧和顽固,却也是更有可能破解的。

要破解这种错误的认识,只需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没有正规医疗文书的病例就是不存在的。正规医疗文书,是指正规医院门诊和住院的病历、化验单,以及影像、病理等检查单。不管骗子再拍胸脯,或者是和你再亲近和信任不过的人再三保证,都不能保证病例的真实性,只有医疗文书能。骗子的话不可信自不必说,普通人的亲身体会也不能作为医疗有效的证据。因为任何一个疾病的疗效认定都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很容易受到各种错觉和预期的影响。前面那些常见的所谓吃了保健品的积极体验,对于很多疾病的真实改善大多没有意义。比如癌症病人虽然整体病情恶化,但是食欲、睡眠等情况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浮动。再比如如果病人非常相信某种东西有效,吃了以后也会产生很明显的安慰剂效应。但这些积极体验对治病没有任何帮助,对于绝症病人也不会延长生命。

除了对疾病本质认识不够造成的判断偏差,口说本身也是极为不可靠的。好心人会为了急于提供帮助,而无意识地夸大自己的见闻,更别说骗子为了利益而故意欺骗了。

知道了这个原则,那么下次再有人向你宣传伪保健品和各种大师的神效时,不要着急去掏腰包,而要坚持要病人的正规医疗文书。据我了解,几乎不可能有人拿得出来。这其实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道理:借钱给别人一定要有借据;借东西给别人要有收条;请人装修房子要签合同。怎么治病救命这么重大的事情,能够凭借口说就随便掏钱?人家给你东西你就随便敢吃?

如果骗子不仅巧舌如簧,还真能编造出一整套的正规医疗文书来,那么这样的骗子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被这样的骗子骗了也不冤枉。假如骗子还没能耐到这个程度,被骗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XYS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