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体系收紧信贷和治理坏账的行动已导致大量不良贷款涌入市场,而且价格越来越低。
中国去年的不良资产供应量估计为3万亿美元,预计2018年将大幅增长,因为监管机构正迫使多年来大肆放贷的银行处置不良资产。
业内人士难以估计不良资产的增量有多大,因为市场不透明。不过,总部位于北京的博思恩资本(Poseidon Capital Group)的创始合伙人冯剑云(James Feng)表示,由于供应增加,去年底能以六七折出售的债务,现在可能卖到四五折。
“银行面临着很大压力,迫使它们承认不良贷款,这意味着目前有大量不良贷款在降价出售,”总部位于北京的不良债务投资机构马鸿公司(Mahon China)的执行董事长马大伟(David Mahon)说,“随着资产管理公司在二级市场转售自己手中的部分不良资产,降价交易的数量将逐季增加。”
自去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将所谓的影子贷款——即被归类为投资的贷款——重新纳入资产负债表。这迫使银行承认其不良贷款率远高于目前水平。
与此同时,6月份出台的新规定要求银行将逾期超过90天的贷款归类为不良贷款。不久以前,银行还被允许将此类债务隐藏在一个单独的贷款类别中,这个类别的拨备要求不同于不良贷款。
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华融(Huarong)、信达(Cinda)、东方(Orient)和长城(Great Wall)一直是中国不良资产的主要买家。为了消化日益增长的不良贷款,近年来又成立了几十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经常在二级市场出售不良资产包,而就在一年前,这一市场上私人投资者激增,导致不良资产的价格出现了泡沫。
“大约两年前,有大量人民币资金对不良贷款感兴趣,”总部位于广州的不良贷款投资机构新岸资本(ShoreVest)的管理合伙人方杰明(Benjamin Fanger)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零售基金筹集的资金,我们注意到在一线城市定价变得非常不合理。”
但方杰明说,2018年,二级市场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政府推动去杠杆,让私人基金能快速筹集资金的宽松货币环境已经收紧。监管机构还限制利用零售基金购买不良贷款的行为。
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表示,中国不良债务的价格不断下降是中国银行体系面临压力的许多迹象之一。他说,供应越多,价格越低,出售资产时收回价值也就越难。
“如果他们将所有这些不良债务推向市场,可能会对价格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夏乐说,“但监管机构目前没有太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