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王璐瑶)“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各界关注和专业人士的指责。11月26日,人民网报道称,经过基因编辑的一对双胞胎婴儿已经出生,项目由34岁的贺建奎负责。引发争议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和美妇儿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机构相继称未参与试验,与贺建奎撇清关系。
11月28日,贺建奎现身香港大学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问及此次试验的资金来源,他表示试验始于三年前,那时他是大学教授,用自己的工资支付试验所需的医疗费用,少部分的基因测序费用由学校的科研资金支付。他强调,任何自己名下的公司都没有为本次试验提供资金、场地、人以及设备。
贺建奎在从事基因编辑研究之外,创立了两家公司,根据公开信息,一共获得私募融资2.95亿元,以及4000万元政府补贴。谁在资助贺建奎的公司?贺建奎的公司是否真的完全在局外呢?
贺建奎与“莆田系”机构和美医疗
贺建奎创立的两家公司分别是肿瘤早筛公司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因合生物),基因测序仪开发公司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瀚海基因)。
这两家公司背后的投资机构都包括正威集团。2014年7月,瀚海基因获得正威集团、腾业创投的Pre-A轮投资,金额没有披露。2018年11月20日,因合生物获得正威集团、乾江资本5000万元A轮投资。
公开信息显示,正威集团医疗事业部总裁是林志通。他还持有正威集团旗下子公司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10%的股份,另外90%的股份为正威集团持有。
企业信息查询工具企查查显示,林志通还曾担任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总经理,曾任瀚海基因董事。
林志通还持有上市公司和美医疗(1509.HK)0.83%的股份,以及深圳和美妇儿医院8%的股份。这家医院此前被报道承担了基因编辑婴儿临床试验,但医院很快作出否认,和美医疗持有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剩余92%的股份。
和美医疗为莆田系民办医疗机构。根据招股书,和美医疗主席、执行董事兼总裁是林玉明,持有和美医疗56.14%的股份,林玉明的胞兄弟林玉国、林玉蓉、林玉华,以及林志通等18人共同通过离岸公司Honeycar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imited(下称Honeycare)持有和美医疗25.48%的股份。
林志通是否同属于莆田系林氏家族尚未有公开信息,可以查到的是林志通在和美医疗上市前一年,即2014年8月注册成立了离岸公司Honeycare,并与林玉明的胞兄弟一起位列股东席位。
参与和美医疗的投资机构还包括鼎晖投资,IPO时持有和美医疗30.75%的股份。2015年7月,和美医疗在港股以6.6港元/股的价格上市,2016年11月,泰康保险以6.54港元/股的价格接手鼎晖、建银资本、Honeycare及林玉明手上的部分股份,一共约2亿股,占总股本26.44%。目前和美医疗的股价在2.2港元/股附近波动。
早癌筛查公司因合生物
贺建奎名下肿瘤早筛公司因合生物的前身为“斯坦福医学”,成立于2016年3月。贺建奎在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位,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拥有CAPP-Seq检测技术,因合生物称,公司研究开发Sec-Seq测序技术,这种技术“与美国斯坦福大学CAPP-Seq技术水平一致”。
2016年11月,公司更名为因合生物,贺建奎于2017年10月成为公司股东,同年12月成为董事长。因合生物的股东具体持股比例没有公开信息。
因合生物一共通过三轮融资拿到8000万元。在2016年获得1000万元来自个人的天使轮投资,2017年8月获得2000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机构为鼎青投资、澳银资本。2018年11月20日,因合生物获得正威集团、乾江资本5000万元A轮投资。鼎青投资成立于2015年,创始合伙人为孙鼎青,鼎青投资持有乾江投资30%的股份,孙鼎青同时也是是乾江资本的法人。
据财新记者拿到的因合生物Pre-A轮融资文件显示,因合生物当时计划融资3000万元,对应估值为2亿元至3亿元间,募集资金30%用于市场推广,30%用于产品研发,20%用于临床计划,与国内十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展肿瘤早筛临床实验。
2018年,因合生物获得正威集团、乾江资本5000万元A轮投资。据财新记者拿到的融资文件显示,融资金额中的1600万元计划用于五款产品的临床试验。
融资文件称其是“中国版‘Grail’”,并自称是国内第一家商业化肺展位性病变良恶性辅助诊断的公司。文件显示,公司已经对1500位健康人群做早癌筛查,包括600多个肿瘤基因,覆盖男性19种癌症,女性20种癌症。若检测结果为阳性,患者做下一步临床检测,保险最高可报1000元,若检测结果为阴性,单一年内临床确诊患癌,保险将赔付20万元。泰康在线为其提供保险服务。
目前,肿瘤早筛技术并不成熟,在业内缺乏普遍认可的技术路径,现有的肿瘤早筛产品多是商业驱动的产物,甚至由保险公司兜底,变成了变相的概率性商业模式。
基因测序仪公司瀚海基因
贺建奎名下的另一家公司瀚海基因于2012年7月在深圳罗湖注册成立,公司获得两轮融资,2016年11月获得正威集团、腾业创投的Pre-A轮投资,金额不详,2018年4月获得2.18亿元融资,投资方为济南同晟资本,北京希夷资产等机构。两轮融资过后,贺建奎持股33.25%,伍世江持股9.55%,朱有获持股7.16%,分别位列前三大股东。
据财新记者拿到的瀚海基因成立之初的商业计划书显示,瀚海基因“要做中国第一个拿医疗器械证的二代测序MiSeq试剂盒”,试剂盒用于诊断遗传病、肿瘤易感基因、传染疾病等。计划在2015年10月左右完成A轮融资,2017年至2020年三年预测累计销售额可达到13.15亿元。这一计划已经落空,目前国内燃石医学、诺禾致源已经拿到试剂盒器械证。
据2012年的融资文件显示,瀚海基因有两个长远目标,其一,2021年公司上市;其二,收购第三代测序仪Helicos,并将其技术国产化。
一位在当时看过融资文件的一级市场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长远计划太激进”,原因是三代测序技术进行转化困难重重。
在商业计划书的竞争对手分析章节中,瀚海基因强调,华大基因收购的CG平台是美国淘汰产品,言下之意瀚海更具竞争优势。事实上,Helicos公司于2012年在美国破产,公司创始人是贺建奎在斯坦福大学的导师Stephen Quake。
瀚海基因官网显示,2014年7月获得正威集团以及清华启迪的天使投资,金额没有披露。
2015年10月,瀚海基因开发出第三代基因测序仪GenoCare,这一项目一年后入选深圳市孔雀团队,获得政府4000万元资助。
公司官网显示,2017年4月,瀚海基因举行700台测序仪签约仪式,并小批量生产,官网并未明确“700台测序仪签约”是否意味着瀚海获得700台测序仪订单。多位业界人士表明,“瀚海基因的测序仪不可能卖出700台”,原因是测序仪领域技术壁垒极高,Illumina和PacBio分别垄断二代、三代测序市场。
2017年公司再度展开融资,计划融资2亿元,其中9000万元用于生产制造。根据当时的融资文件,2017年3月,瀚海基因50台测序仪预付款到账。融资文件显示,瀚海基因2018年营收预测为3.1亿元,净利润0.99亿元,随着测序仪陆续交付,2021年可累计售出381台,那时年销售额将达到25.06亿元,净利润可达到10.29亿元。
瀚海基因2017年的融资文件显示,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于军将担任其首席医学官。据基因行业资深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于军曾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副所长,也是华大基因创始人,但在十余年前就已离开华大基因。于军与华大基因分道扬镳的原因主要是华大基因另一创始人汪建主张通过购买美国基因测序仪的方式扩大产能,于军希望通过自主研发制造国产基因测序仪。
上述人士称,与贺建奎高调激进的风格不同,于军是一个“具有科学家风范的人”,曾与汪建、杨焕明等人一起做人类基因组项目和水稻基因组项目。于军和贺建奎走到一起,“也许是因为于军一直想自主研发基因测序仪,贺也一直在做基因测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