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周刊》私募基金开始苦日子

近日,昔日“公募一哥”王亚伟私募旗下的一只产品提前清盘,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而王亚伟旗下私募产品的清盘仅仅是整个行业的冰山一角。

据格上研究中心数据,2018年前三个季度,全市场私募产品清盘量达到4000余只。当前私募基金总清盘量创近年新高。

除了私募证券基金密集清盘,整个私募行业的资金募集也进入冰期:私募股权基金无法退出,私募基金总规模在10月份首次出现下滑。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认为,私募基金出现“募资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量机构重复登记,不合理扩张,造成“僧多粥少”;部分机构和产品内部结构复杂,增加资金运转层次和融资成本,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私募基金税收预期不稳定,部分地区出现税负追溯现象,不利于私募基金募投积极性。

无论名称中带有“巴菲特”还是“500倍”,甚至命名为“地表最强1号私募基金”,也无法扭转当前募资冰点,对此,基金业协会近日发文规范私募基金名称,防止形成误导。与此同时,市场的疲软让行业规则——“募资的冰点就是操作的黄金期”频频被“打脸”,昔日过高的估值让私募股权基金难以退出。

私募基金的苦日子开始了。

清盘数量创新高

自王亚伟从华夏基金“奔私”创立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千合资本)以来,旗下产品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其官网主页左手持金元宝、右手捧如意的硕大财神爷背景,也让其在众多私募机构中显得与众不同。

近日基金业协会官网更新了王亚伟旗下一只名为“中铁宝盈祥云3号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的产品状态,将正常运作改为“提前清盘”。这只基金在协会备案的时间为2016年3月25日,清盘时间为2018年9月12日。

对于提前清盘的原因,市场有不同的分析,一说为资管新规下的规则限制所致,但业绩不好也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北京一位私募证券基金合伙人告诉财新记者,这只产品的资金来自国企,而通常这些资金使用时间没有太固定的期限,资金到期后既可以展期也可以不展期;这种情况下叠加现在的业绩表现,提前清盘也是合理的,但并不意味王亚伟旗下基金产品全面崩盘。

据格上理财数据,王亚伟旗下产品有最新净值展示的共有19只,近一年均出现了收益回撤,平均每只产品回撤收益14.5%,其中昀沣3号近一年回撤收益38.97%,直接导致了基金产品净值亏损19.09%。

财新记者致电千合资本相关人士问询提前清盘的原因,他以打错电话为由拒绝解释。

王亚伟旗下产品清盘仅是整个私募证券基金行业的冰山一角。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场私募产品清盘量达4045只,涉及机构1942家,最高者共清盘产品44只。从历史数据看,2014年-2017年全市场私募产品清盘量分别为782只、1824只、2288只、3572只;今年前三季度总清盘量已创五年新高。

目前私募行业公认平均清盘线在0.7左右,但净值数据在0.7元以下,且暂未清盘的私募产品合计达1116只,涉及619家私募机构,清盘风险仍然较高。

当前A股流动性处在脆弱环节,私募基金集中清盘显然是“雪上加霜”。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私募基金集中清盘一方面导致个人投资者赎回行为发生,股票型私募产品容纳的资金从股市撤离,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明星私募机构的清盘会进一步加剧个人投资者的恐慌,A股市场流动性不断下降与投资者消极预期发生恶性循环。

近日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18年10月份私募基金备案数据。截至10月底,私募基金总管理规模为12.77万亿元,比上个月下降312.95亿元,这是基金业协会自2015年1月公布私募基金备案数据以来,总规模首次出现下降。

从各类私募基金来看,私募证券基金规模缩水更为明显,总规模仅为2.28万亿元,比上月减少1094.12亿元,规模已经连续缩水十个月,也是继今年7月份单月规模减少1262亿元之后,年内第二次单月缩水超千亿元。

私募资金募集“冰点”

私募基金整体规模的缩水,除了大量私募证券基金清盘,也因为整个行业募资难的窘境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一位北京私募基金高管告诉财新记者,从今年4月到现在市场募资都是冰点,堪比2016年股市熔断后(2016年2月-8月)的那半年。

“股市行情不好,现在这一拨死掉的都是质量最高的高净值客户,很多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几个亿的资金直接爆掉。”他向财新记者解释,私募证券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FOF(基金中的基金),主要是委外资金,大金主是银行;二是直销客户,由于对私募品牌的认可,直接找过来;三是银行零售或者第三方渠道代销。资管新规出台首先打掉的就是委外资金,银行的资金现在根本出不来,其他一些小的民间FOF基本都是毛毛雨;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直销端和零售端的高净值客户也早已熄火。

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来说要更宽泛一些,除了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和高净值个人,还有上市公司、市场化股权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但每一类有限合伙人(LP)的偏好和诉求不同,“伺候”起来并不容易。

多位私募股权基金从业人员告诉财新记者,对于一些中小私募机构来说,此前有钱的高净值个人和上市公司都是主要的募资对象。上市公司往往跟当地政府有良好的关系,上市公司出资做劣后,政府出资配优先级,有钱的高净值个人或者私募机构的老板再出点钱,凑个两三亿元就能成立一只基金了。“现在上市公司都没钱了,富裕的个人很谨慎。对于规模大的基金还好,毕竟有品牌和过往业绩,相对好拿钱;小基金格外难募资,死掉一大批。”

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市场化股权母基金此前也是私募基金的重要LP,但目前市场化母基金的投资逻辑是对各个基金管理人进行筛选,根据管理人过往的投资表现、规模、团队专业度等进行打分,确定一个投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池子,然后按照不同的权重将母基金投向不同的基金管理人。“虽然股权母基金这两年发展较快,但是募资还是很艰难的。”上述北京私募基金合伙人告诉财新记者,市场化母基金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雄厚的客户基础,当前市场上真正做得好的母基金非常少。这些母基金通常也不会将资金注入到小的私募机构,对标的都是业内顶尖的私募股权基金,而这些顶尖私募机构又不缺钱,所以市场化母基金并不能给中小私募机构“雪中送炭”。

另外一位获得母基金额度的私募机构人员则告诉财新记者,之前市场化母基金的资金主要还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给的,他们主要看重的是资金安全:之前拿这些金融机构的钱都要给固定收益(也就是优先级);现在不让做结构化的基金了,都是平层基金,没有保底一说,金融机构也要承担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就不愿意投了。“金融机构去杠杆,母基金首当其冲,现在我们只能向政府去募资了,争取他们的引导基金。”

当前政府引导基金已经被私募市场看成最充沛的资金端,相较于市场化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要远远胜出。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母基金全名单共包括277只母基金,其中市场化母基金64只,总管理规模3606亿元;政府引导基金213只,总管理规模1.25万亿元。

然而,政府引导基金通常被私募机构称为“戴着枷锁的钱”,因为投资范围和投资标的要明确符合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还附带有一些招商引资和给当地贡献就业、税收等要求,而对收益率要求反倒不那么高。

一位资深私募基金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私募机构其实还是很少去找政府拿钱的,因为通常政府引导基金的80%要投到当地。这种基金往往对一些国企、央企下面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在各地就有项目建设。他举例称,中石化要在山东省花20亿元建加油站,就可以去找山东政府以扶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名义,组一个总盘子为20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出资20%,中石化出资20%,剩下的60%由金融机构出资,这对中石化和地方政府来说是双赢。

“募资的冰点就是操作的黄金期。”上述北京私募基金高管称,此前这是业内行话,但现在大家都不敢说了,从4月到现在都是冰点,每次进场都被打脸。

当前市场募资难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大量的私募股权基金没法退出。一级市场最重要的退出渠道是在二级市场上IPO或者并购重组,“现在钱投进去,退不出来,谁还愿意再投啊?”一位从事文化产业的私募基金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虽然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但是要想并购,上市公司得有钱,现在问题不是不愿意并购而是没钱并购。

对于上市公司发行股票购买资产的途径,上市公司普遍认为代价太高。一位接近上市公司人士向财新记者分析,(我们)上市公司年初的市值是150亿元,现在已经跌到了50亿元,如果是年初发股票募资15亿元去收购资产,那么股票只稀释10%,现在再去发股票就要稀释30%,代价太大,没人愿意做。

“股权项目退出困难,跟一级市场过高估值有着必然联系。”上述北京私募基金高管告诉财新记者,他们现在看过的项目中,C+轮的估值就已经比当前二级市场相应的对标企业估值还要高,谁还会进一级市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根本进行不下去了,只能去二级市场。他认为,科创板的推出对这些私募股权基金来说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公募基金发行折戟

最近,有着强大客户基础的公募基金募资发行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大量公募基金迫于募集资金的压力选择延长募集期,也有公司选择在基金获批后延后发行,以规避在此时发行基金募集失败的风险。

南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11月1日公告称,其新发基金南华丰和混合基金募集失败。该基金在2018年9月5日开始募集,其间曾延长募集过一次,最终仍以募集失败收尾。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22日,已经先后有28只公募基金发布了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宣布发行失败。另一方面有102只公募基金产品均在今年发布了延长募集期的公告——好在这些基金在延长的募集期内已经有所准备,包括提前敲定资金方等,绝大多数均顺利完成了募集指标。

在选择延长募集期的102只公募基金中,债券型基金有34只,(偏债)混合型基金有47只,两者合计占比达到79.41%。即便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表现好于股票市场,多家基金公司也趁机布局债券基金产品,但仍有众多小型基金公司旗下的债券基金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要么因为募集资金总额没有达到2亿元,要么人数没有超过200人;而头部基金公司鉴于在销售渠道的经验和优势,很少有募集失败的情形。

一位公募基金合规总监向财新记者坦陈,当前对于权益型基金产品的确会比较慎重,因为时下市场低迷,投资者避险情绪浓厚;公司去年就已经定调今年放缓产品成立节奏,以巩固提升服务能力为主,维护好老客户。市场向来是“好发不好投,好投不好发”,行业肯定是很难募集,机构和客户都不愿意出钱。

规范发展的阵痛

当前私募基金募集难和整体规模的下降,也是私募基金行业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寻求规范发展的阵痛,监管层也早已关注。

“问题是清楚的,方向是明确的。”洪磊认为,基金业协会能做的就是要一如既往地坚决按照《基金法》要求,全面落实信义义务,做好行业信用建设和风险防范。

一位接近基金业协会人士称,针对上述问题,协会将进一步明确股东真实性、稳定性要求;厘清管理人登记边界,强化集团类机构主体资格责任;明确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设立某只合伙型基金,而出资或派遣员工专门设立的普通合伙人(GP),无需再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同时,他强调要公平对待投资者和投资者利益保护要求,对证券类产品的安全垫设计、费用回拨机制、业绩报酬提取机制和结构化收益分配机制作出必要限制;对债权类产品严禁其从事类信贷业务,确保真实投资;针对股权/创投类产品,要求封闭运作,真实投资并确权;对收益权类产品,要保障基础资产有可追溯的稳定现金流,收益权可特定化,严禁刚性回购。

近日基金业协会还出台了《私募投资基金命名指引》,明确指出私募投资基金名称不得明示、暗示基金投资活动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不得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使用“最佳业绩”“最大规模”“名列前茅”“最强”“500倍”等夸大或误导基金业绩的字样,也不得随意“蹭名人热点”。

据财新记者统计,此前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产品命名五花八门,单是在名称中带有“巴菲特”字样的基金就有34只,号称“500倍”的私募基金有11只,甚至个别基金命名为“地表最强1号私募基金”。

德邦基金FOF业务部总监王群航向财新记者表示,此次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命名指引,很多地方吸取了公募基金的监管经验,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很多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不一定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细致的研究,只看基金名字或者受名字影响很大;私募投资基金命名规范之后,投资者可以明确了解到投资方向、投资范围、投资策略,从而掌握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整体上行业募资难,但是在年初市场行情仍然见好、银行委外仍可流出的背景下,银行资金在一季度末与一些私募机构已经完成了FOF合作——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仍然有一些私募机构管理规模在逆势增长——包括保银投资、拾贝投资、明达资产等38家机构。

在资本市场悲观预期下,较多市场参与者坚持“现金为王”,为银行存款带来较大增量。然而,存款的增加给银行带来较大成本,辅以资管新规,使得大量委外资金收回,银行资金成本不断加大,银行的投资需求也日渐迫切。近期发布的理财新规,则为银行资金打开了一个口子。

格上研究中心认为,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银行FOF/MOM(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资金将形成一波流入市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