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遇害案”后顺风车停业一周:滴滴将承担何种责任?

  【财新网】(记者 孙文婧)5月6日凌晨发生的一起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将近期陷入司乘矛盾舆论旋涡的滴滴出行再次推上风口浪尖。舆论在惋惜年轻的生命悲情陨落、给家人和社会造成悲剧的同时,对作为网约车平台的滴滴如何担责问题,提出尖锐质疑。

  5月11日,滴滴就此案发布自查结果,并宣布顺风车平台业务全国停业整改一周。滴滴称,在自查中发现,该接单账号归属于犯罪嫌疑人父亲,且正常通过了滴滴顺风车注册时的信息验证措施。嫌疑人系违规借用其父顺风车账号接单。

  同时,滴滴称其原有的夜间安全保障机制不合理,导致在该订单中针对夜间的人脸识别机制没有被触发。此外,嫌疑人在案发前,曾有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客服5次通话联系不上嫌疑人。滴滴客服由于判责规则不合理,后续未对投诉做妥善处理。

  对此,滴滴宣布自5月12日零点起,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停业自查整改一周。同时,其他平台业务对全量司机全面审查,消除一切“人车不符”情况;运营及客服体系全面整改。

  财新记者采访的多位法律人士认为:根据“网约车新政”规定,顺风车不属于“网约车”范畴,属于具有公益性质的合乘车辆。因此,滴滴作为平台仅提供信息中介服务,承担信息审查义务和必要的安全管理义务。如果没有尽到上述义务,滴滴需就案件民事赔偿部分承担补充责任。

  对于运营性车辆,“如果发生专车司机或者出租车司机伤害乘客事件,乘客有权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司就民事赔偿部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前资深检察官邓学平,对财新记者指出。

  然而,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滴滴对顺风车车主的审查过程并不严格,且在产品设计上突出了男女社交功能,却没有相关人身保护提示。

  5月6日凌晨,一位21岁的山东济南籍“空姐”在执行完任务后,在郑州空港区搭乘了一辆滴滴顺风车前往市区,途中遇害。嫌犯疑似为滴滴顺风车司机。目前,警方已经就此案展开调查。

  案件经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传播后迅速发酵。5月10日,滴滴发布道歉声明,表示对“空姐”乘客遇害一事感到“万分悲痛和愧疚”,并称“作为平台我们辜负了用户的信任。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滴滴表示,已成立专项工作组,配合警方开展案件侦查工作。5月10日傍晚,滴滴公开悬赏100万人民币,寻找嫌犯顺风车司机刘某,并公布了该司机的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公开向社会征集线索。警方目前尚未通报搜捕司机刘某的情况。

  成立于2012年的滴滴出行,一路从战火中杀出重围,成长为占据国内网约车90%市场份额的“巨无霸”,目前产品线覆盖顺风车、出租车、快车、专车、豪华车、小巴、代驾等,平台链接了超2100万司机和车主、4.5亿乘客,以及其他汽车租赁公司、汽车经销商等生态圈,日订单量超过2500万单。

  一石激起千层浪。被批为“垄断者”的滴滴,屡屡被曝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关于用户体验差、”大数据杀熟”、司乘矛盾激化等问题频频爆出。本次“顺风车司机杀人案”曝光后,舆论高度质疑网约车的安全性,以及互联网平台公司的义务和责任。

顺风车产品不属于“网约车”范畴

  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交通部等七部委配套公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后,全国各城市配套细则相继出台,业内统称为“网约车新政”。

  “新政”对网约车和出租车进行了性质上的区分,同时明确“顺风车”不属于“网约车”的范畴。根据新政规定,“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

  一位出行领域的投资人告诉财新记者,在所有网约车产品形态中,“顺风车”最符合共享经济的定义,由非运营性的私家车辆接入平台,价格也最低。快车、专车等产品,属于运营性车辆,才是真正的“网约车”。

  对于快车、专车等”网约车“产品,“新政”对网约车平台的资质、车辆和司机资质都做出了严格的管理规定。例如,在北京地区要求网约车司机必须为北京户籍,车辆必须是京牌,甚至对车辆轴距等都做出了细致规定;同时,网约车司机必须通过政府部门规定的资格考试;平台的运营数据也必须接入政府交管部门的管理平台。

  在本次空姐遇害事件中,涉事车辆为“顺风车”产品。IT法律专家、中国网络法律网首席法律顾问、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告诉财新记者,根据交通部等部委颁布的网约车管理办法,顺风车不属于网约车的范畴,对车辆、司机都没有准入门槛方面的的要求,顺风车平台也不像网约车平台那样需要承担承运人的责任。

  “顺风车的业务本身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顺风车平台提供的是信息服务,法律上应该属于为乘客及顺风车司机提供居间合同服务。”赵占领表示,“所以通常情况下,顺风车平台在法律上不对乘客乘坐顺风车过程中遇到的人身伤害负责。但是如果顺风车平台没有对顺风车司机尽到身份审核的义务,则需要对此承担责任。”

  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邓学平亦认为,根据网约车管理办法,对顺风车的管理最松。“在法律上,滴滴平台跟专车司机是劳动关系,专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是代表公司履行与乘客的承运合同。但顺风车则不同,滴滴平台跟司机、乘客之间是居间服务关系,是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发布中介。”

平台承担信息审核责任 滴滴突出男女社交

  虽然作为顺风车平台,滴滴与司乘之间属于居间服务关系,但并未代表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

  邓学平指出,顺风车平台公司需要尽到信息审查义务和必要的安全管理义务。包括司机身份信息是否属实、是否具有驾驶资格、车辆状况是否安全等。在此类刑事犯罪案件中,刑责由肇事者承担,但顺风车平台如果没有尽到上述义务,滴滴公司需就民事赔偿部分承担补充责任。

  “专车出事则比照出租车处理。专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伤害乘客,乘客有权要求公司就民事赔偿部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邓学平称。

  一位滴滴顺风车竞对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对顺风车车主的审核,通常要求其上传驾照、行驶本、身份证、人车合一的照片;车辆品牌名称;非营运车辆、非租赁车辆的证明等。

  然而,据财新记者了解,滴滴对顺风车车主的信息审核并不算严格。目前滴滴要求顺风车车主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三证验真”,并进行人脸识别。一位滴滴顺风车主称,注册过程相对简单,只要上传驾驶证和行驶证照片即可,但两证不必一致。“用别人的行驶证也可以注册,人脸识别也很快就通过了。”

  此外,在产品设计上,滴滴顺风车平台还突出了社交,尤其是男女社交属性。平台注册时,要求乘客提供性别、年龄和职业等个人资料,并上传头像。司乘两端在行程结束后可互相评价,并贴上相应标签。在司机端,可看到女乘客被贴上的”知性美女“、“颜值爆表”、“气质优雅”、“此女不嫁”等,还可选择“是否愿意和对方再次同行”。(详见《记者手记|顺风车司机能看到什么?为乘客颜值打分信息共享》)

  在今年春节前的一次滴滴顺风车春运动员会上,滴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滴滴顺风车的注册车主为3000万,注册乘客1.6亿,日均订单200万单。目前,90%的顺风车车主为男性司机,75%的车主年龄段介于25-38岁之间。此外,在动员会上,作为宣传,滴滴顺风车产品部门还展示了部分司乘之间的“温情故事”,其中包括车主为外地母亲给在北京求学的子女送餐等亲情故事,也包括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故事。

  赵占领表示,在此类刑事案件中,虽然在法律上难以认定滴滴顺风车平台的责任,但是不代表企业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他认为,作为一家有着众多用户的平台,滴滴应该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来降低类似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可以考虑采取与专车、快车司机类似的措施,要求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