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

紫竹张先生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说国企不注重人才,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直观的感受,我今天以一个刷屏航天圈的网红工程师在国企的遭遇,让大家感受一下高级人才在国企的生活是怎样的。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又称航天601所,是我国液体火箭动力事业的发源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先进超低温高性能推进技术的国家之一,可谓是国企中的高科技典范,和那些低技术含量只靠垄断政策保护的国企犹如云泥之别。

按理说,这样的纯靠技术吃饭的国企,应该是特别注重人才的,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人才上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家国企的人才保护做的怎么样,人才梯队培养的好不好,是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全和国际地位的。

但是最近航天601所的一封公文让这家国企彻底的火了,这个公文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我司研究员张小平跳槽了,当初批准辞职的时候没觉得他有啥了不起,但是他离职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没有他整个项目都瘫痪了,恳请国家派人把他抓回来继续研究项目。。。

先给大家欣赏一下媒体爆料的公文原稿。

这封公文堪称史上最搞笑的公文,研究所的一个小小研究员,负责最关键技术岗位,是发动机这种最核心部件研发的灵魂人物,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是我说的,是公文说的,这简直是用整个体制的信用,给张小平的个人研究能力背书。

既然能力和作用都这么大,那么这种国之栋梁研究所肯定是像掌中宝一样呵护起来吧,你错了,公文中又明确写了,张小平只是个研究员,职称是副主任设计师,这是整个航天601所的最底层,因为整个航天601所,70%的人都是副主任设计师。

换句话说,除了新来的实习大学生,还有那些领导们,其他的一线基层研究员都是和张小平同级的。这种基层研究员,居然掌握核心科技?他一走整个项目都能瘫痪,而且还是发动机领域?张小平头上有正主任设计师,他不会做项目?正主任设计师头上还有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这些技术大佬在干嘛,随便选一个研究员指导指导也能把项目推进下去吧。

据爆料,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这次601所公开发文要押张小平回去,刷屏航天圈,张小平的能力变相得到整个国家体制的承认,肯定还要加薪升职。

而更搞笑的是,张小平辞职的时候没有遭到任何阻碍,领导直接就批了,估计主管领导压根不懂业务,根本不知道张小平在项目中意味着什么。区区一个副主任设计师,研究所里遍地都是,要走随便走,我这可是国企,很多人想来还来不了呢,还怕没人干活?

等张小平走了一段时间,慢慢发现不对劲了,公文中写的清清楚楚。今年二季度在研制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时候出现了“深层次”的技术难题,急需发动机技术专家“集智”以便推进项目,所以发文向国家要人,期望张小平回来。二季度是4~6月,出现了重大的问题需要专家,卡住了项目进度,才有了9月份的这份要人公文。

张小平从一个小工程师,突然变成了关键人才和灵魂人物,离开他整个中国都受到影响了,他的个人离职居然能影响国家战略,当初项目成功时的邀功表拿出来,我看看张小平排在第几页。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项目被卡住了,601研究所压根不会理会张小平的死活,主管领导也根本不认可张小平的技术能力,如果主管领导知道张小平有这么重要,就冲他今天能发出这种公文要人的紧迫劲头,当初就算闹上中央他都不会放人的。如果张小平没有辞职的话,他在研究所里注定一辈子是底层,根本没机会爬上去,因为你的技术和成绩,领导不认可,也看不到,直到你辞职后整个项目出问题了,领导才会发现你的价值。

更让人心中发寒的是,张小平掌握我国如此核心技术,却给了如此之低的技术层级,按照我国保密法,从我国核心技术部门离职的人有一个脱密期,在脱密期内不允许到外企任职,出境需要原单位审批。脱密期的长短和技术职称直接挂钩,职位越高,脱密期越长,关键岗位一般都是需要八年脱密期的。

但是张小平的技术层级太低了,他最多就是1年脱密,有可能连保密层级都沾不上边,因为层级实在是太低了,是最基层。我现在很庆幸他去的还是中国企业,要是他直接合法的跑到外企甚至出国去了,那才真的是呵呵呢。到时候法律应该制裁的不是合法跑掉的张小平,而是不给他升职的主管领导。

而像张小平这样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在国企中十分常见,这是国企的特性所决定的,我今天给大家总结一下国企的特性:

国企的第一个特性是没有淘汰制,国企几乎不会开除任何员工,哪怕是一把手想开除一个基层员工都很难,除非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或者员工触犯刑法等,否则国企就等于铁饭碗。如果员工想偷懒,那就只能养个闲人,你顶多就是不提拔他,除此之外毫无办法。

而这种特性不仅是基层有,领导层也有,国企里还有一个最大特性是领导只能上不能下,只要是当了领导,那就一辈子是领导,哪怕能力不足,混吃等死,也只能把他平级调动到其他部门,有些国企甚至出现了特地成立一个XX部来安置这些所谓的“领导”,只给待遇不用干活。这样的养老部门,几乎每个国企都会有。

国企的第二个特性,是政治正确大于业务正确,国企领导层的选拔,第一考虑的不是业务,而是政治是是否过硬,并且经常调动升迁。所以国企领导不需要懂业务,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非常普遍。

以上二个特性,导致国企人浮于事,只能上不能下,没有淘汰机制的国企,注定带来劣币驱除良币,能力越差的人,在国企里呆的越舒服,而他们拿的工资,都是从那些能力超强的人头上剥削来的,所以业务能力越强的人,越不希望待在国企。而提拔领导只看政治不看业务,也导致技术大牛几乎不可能被提拔,你不是技术强吗?待在基层老老实实干活最适合你,当了领导哪还有时间研究技术。

以上种种,导致国企成了一个围墙,能力越差的人越想进去,只要进去了,国企会保护他们一辈子。而能力越强的人越想出来,因为只有出去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刚毕业的时候,是看不出谁强谁弱的,所以大家都想去国企呆,国企代表稳定,代表铁饭碗,哪怕自己能力差,也能活的很滋润。但是锻炼个几年之后,彼此的差距就会非常明显,如果你的技术强到团队不可或缺,薪水能直接翻倍甚至更多,那我建议你还是要跳出国企。

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那你呢?

张小平:领导能提点待遇吗?我现在攒个首付结婚都困难。。。

领导:爱干干,不干滚!

张小平:好吧,那我滚了。

领导:嗯,好走不送~

几个月后

领导:你回来!你TMD给我快回来!

航天系统历来是帝都好大学理工科学生的一个重要出路,特别是近几年北京户口越来越难拿,体制外单位基本不要想。

进航天院所的多,出来的也不少。

薪水是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于top大学信息学科的学生,工作几年后发现收入只有互联网公司同学的几分之一,难免不爽。

混个户口就走,是许多应届生的普遍心态。

我面过的校招生中,有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博士,在校期间参与过超高音速环境下亚轨道载荷的目标图像识别。我问他这不就是dddddhm么…

后来这位同学为了户口去了航天系统,说是先拿到户口再出来。

除收入外,让一些航天院所年轻员工感到不爽的就是航天二代占坑、行政岗位升的快、光做技术出头慢…和航天的同学朋友聊天,大都有这方面的感受。

曾和一位跳槽到民营航天公司的骨干员工聊天,谈起体制内火箭研发的问题,大致这么几点:

1、求稳,迭代慢,周期长。不敢做大的技术挑战。长5乃至规划中的长9,方案都比较保守,比如迟迟不用共底储箱。

2、选择技术方案和零部件供应商时,更多考虑的是照顾各单位利益平衡,而并非选用最优方案。也不敢用一些早已成熟的、价格低廉的民品,坚持用性能和可靠性都已不占优势,但价格高昂的传统航天级零件。

3、主要以优先服务国家战略项目为主,对灵活的市场化需求响应缓慢。

所以,现在的趋势,用长征11号火箭总指挥的话来说就是:

“国家层面应该重点主导探月、载人等项目,低轨市场应逐渐放开,社会资本应该逐渐进入低轨的小卫星市场和小火箭市场。”

国家级机构的特点是办事稳妥、规模大、能力强、可以用于攻坚战略目标。而私人机构逐渐参与到市场化火箭和卫星市场,将是必然趋势。

一方面,体制内的长11、快舟火箭等市场化中小火箭现在发展势头很好。另一方面,体制内航天大佬下海牵头创业的民营火箭公司发展也非常迅速。体制内外的良性市场化竞争是一件好事。

很多时候并不是技术问题,实际上,对于绝大部分商业中小微卫星发射而言,现有技术已经很冗余,体制内期待着技术变现的个人和机构都不少。现在做的事就是体制内外机构一起在开拓新的商业化航天玩法。

总的来说,体制外民营火箭和卫星公司的崛起、体制内市场化航天部门的涌现,对航天从业者而言是个好事——“流失”到民营火箭公司总比去互联网企业好,把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做大做强,才是王道。

【张小平离职影响中国登月?研究院院长这样回应】近日,微博公号中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引发网友关注,文章中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员张小平被一家民营企业挖走,而该名科研人员离职前任我国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27日下午,记者联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他表示,单位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研究院的技术骨干很多,张小平水平是有的,但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这事有三种可能。首先是领导想给他加薪,但是没有借口,这种按资排辈的地方不好办。这是采用以退为进的办法。第二种情况是。同事们都不想接受这个苦逼的工作,推卸这个事儿,谁也不想干,只能把这家伙继续叫回来。第三种就是他自己留了一手,带走了核心机密,没有留下操作流程。让其他人无法接手。之所以给他十二万,还把他叫回来。不是因为他多重要,而是这个活其他人不愿意干,但是只要国家政治需要,谁都推不了。如果是普通职场好马不吃回头草,怎么都不回去。但是这是国家政治需要。回来之后把核心东西交完了,马上还是要滚蛋。

他没这么大本事能够带走所有的研究秘密,研究成果包括现在的一般单位研究成果都必须写下所有结果。如果这个岗位特别重要的话,也不会让他做一般的研究员,领导再傻也知道谁重要,谁不重要。所以最大的可能是他做的这个烂工作,其他人都不愿意接受。

千年传统,技术工匠是被归在三教九流的社会底层,即使现在也没太多的改善,做技术的就是底层,非要做管理待遇才能提升,不管国企私企,大公司小公司都是这样,差别只是程度不同

听说这哥们属于闷头干活的,成果都让小领导给摘了,大领导都不认识这哥们。

就研究所发文请求上级追回离职的火箭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一事,请教了在航天集团下属某所工作的朋友,朋友看法如下:

1、这个人 在单位肯定不受待见 领导巴不得他走

2、国企内所谓的核心技术人员 都是虚的 因为中国就没有核心技术 这是真的 不要不信

3、这人肯定是已经走了 如果真不想他走 走之前就挽留了 一般事业单位 家庭 房产都是跟单位绑定的 好说歹说 人肯定不会这么坚决就走了

4、之所以出这文 主要在于背锅:一 年底国家任务完不成了 都是他的错 二 这个人没信仰 没追求 希望集团公司能处罚他 三 我们单位这么可怜了 集团应该给我们拨点款

5、说个通例 国企离职员工就是背锅侠 全国通用

6、关于通例 再啰嗦一点 关于背锅侠这件事情 我见过好多重大问题 例如基建不规范 设备不能用 财务呆坏帐 追查起来 只要一句 这个人已经离职了 就不会再有任何追究了 在体制内 离职就是所有事情的ending

仔细看了那个文件和文章,必须指出,这文章有常识性错误,

首先,研究员才是职称,而副主任设计师是职务。研究员这个职称是正高,一般航天系统的单位平均每年能评上4-5个,非常难评。

副主任设计师这个职务,说明可以带团队,且确实在工作中处于核心位置。

其次,至于一个人的离职能不能影响载人登月的问题,

第一,载人登月这个项目本身就没有正式立项,

第二,航天类产品分大系统和分系统,作为6院来说本身就不是航天器主要研制单位,完全不影响航天器的在轨运行和登陆,他的主要工作是配套一院的运载,可以说只是分了一小部分工作给他,但并非主流。

最后,虽然国企埋没人才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司空见惯,但在这件事情中,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埋没人才,而是该所有任务无法完成,以主要人员离开当成借口的说辞。

大型国企离职的人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工资低,二是跟领导关系处不好。

而单位有项目完不成,节点滞后,主要的说辞也是两个,一是人才流失,二是关键技术难以攻关。

“我查阅了从2000年到2018年,张小平在CNKI上的全部文献,一共17篇,体现了他的全部研究经历。再综合他的际遇,充分体现了一个进入体制内为航天系统奉献23年青春,从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再到教授级高工(研究员)的科研人才的际遇——外行领导内行,职业发展无望,何不良禽择木而栖?

为什么这么说?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的回复让我对他产生了兴趣,信手在CNKI上搜索了刘志让院长的文章,一共有9篇,其中第一作者的文章只有两篇,分别是2016年的《弘扬航天精神 传承一流文化 攀登动力高峰》和《攀登动力高峰》,剩下的还有4篇第二作者,2篇第三作者,1篇第四作者;这明显是个管理型而非技术型的领导。刘院长的文章具体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