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件有些头疼的事情
一个家人供职于某五星航空公司集团总部,去年该公司以”热烈庆祝公司挺近500强前200,大礼回馈员工” 为名发行一款面向内部员工的为期7个月的“XX宝”, 年化利率9%. 当时家人咨询过我的意见,我看了一下觉得利率并非高的离谱,该公司当时状况尚可发展规模很大,之前类似的产品均全额兑付,周期也不长,虽然一看就是企业自融但感觉风险不高,因此并未阻拦,最终购入15w. 然而该公司财务短期内急剧恶化,今年二月开始之前购买这批XX宝到期的员工就被通知无法兑付,只能分期兑付或者选择重新转入一个新的“XX宝”产品,为期两年。当时我与家人交流决定到期后马上要求分期兑付,尽量出坑,然而事与愿违。最近该理财产品到期后被通知已无分期选项,只能转入那个新的为期两年的XX宝,电话咨询后被告知如果不转,这钱就没人管了。家人去年8月被调入集团总部,亲眼目睹该公司各种光怪陆离的蜜汁操作,简直罄竹难书,对之失望透顶,已经找好下家下月跳槽,然而这钱估计是凶多吉少。我搜了一下,发现这件事在网上早就有了声音,但并未发酵,归根结底一是该公司虱子多了不痒,公关部也很卖力花钱删帖; 二是受害者均为该公司员工,很多人依旧要靠该公司吃饭,因此选择沉默。类似的事情最近一年发生了很多,这种受害面相对很窄的事件媒体似乎也没什么兴趣,因此并未闹大.
其实以该公司目前财务上各种饮鸩止渴的求生行为来看,这钱估计就是打水漂了,转了那个新产品两年后如果公司还活着大可继续再转什么其他产品,因为这笔钱的兑付优先级太低了。钱不算多,以投资失败的角度move on也可以接受,但是离职前夕被该公司这么恶心一下还是有些郁闷,因此想问问有没有人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最后如何解决
PS. 该公司集团内部已经彻底腐朽到根,领导层从老到少全部官僚化,如果本坛有其员工,奉劝自求多福…
感谢
更新一下: 刚才家人给我看了一下公司给出的具体转入方案,并不是什么XX宝,而是转入一个广州的投资公司名下的私募基金,从公司内部的XX宝变成私募了。这个广州的公司看上去像个皮包公司,也是某个产业集团100%控股。我觉得做这个方案的人很阴险啊,公司根本没钱给这个皮包公司做什么私募,然而一旦签了转入协议,就变成了你为了更高的利率自愿转入私募基金不算违约,而且该私募基金名义上跟原公司再无瓜葛,私募这个东西文章可大了,投资失败本息全无是很正常的事情,连违约都不算,名正言顺的不给了。留着这个XX宝好歹还能找原公司,转了以后就只能去找皮包公司了。因此我建议家人就不转了,保存好原始的XX宝凭证等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