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晓霓:中国金融风险比贸易紧张更值得关注

国际投资者正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上。实际上,他们应该多加留意的是,北京方面整治非银行贷款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的斗争还在持续,这场斗争正导致中国内地流动性紧张和投资者惊慌。

在中国内地,资金仍然非常紧张,即使金融稳定已取代去杠杆化成为最常见官方话语。在今年6月底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and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主席郭树清暗示,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企业违约,他说这实际上是好事,是遵循市场规律的表现。

随着利率上升和企业盈利下滑,已经有迹象表明企业进行债务展期和再融资的难度加大了。根据中信证券(Citic Securities)旗下里昂证券(CLSA)的数据,今年中国已出现22例企业违约,未偿债务达到210亿元人民币。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将出现更糟糕的情况。

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中国出现了钱荒。北京方面正在关闭所有的非银行融资来源,让银行垄断。但银行不知道如何贷款给小企业。我们都亟需融资。”

作为北京方面整治非正规放贷行业行动的一部分,银行切断了与非银机构的联系,这导致后一类机构正在成批死去,不管是缺乏吸收存款牌照的传统金融机构,还是较新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经有数千家P2P平台关闭。

其影响不难看到。例如,上月,社会融资规模(包括所有类型的贷款)的增速为15年来最低。同时,里昂证券驻香港分析师Patricia Cheung最近在一份报告中警告称:“超过6.2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和信托产品将在2018年下半年到期,全年则有12.1万亿元人民币。政府打击影子贷款的努力以及(尤其是)银行对信用评级较低的借款者兴趣减少,意味着可能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来进行债务展期。”她的结论?“违约风险将打压市场情绪。防御至关重要。”

让情况变得更复杂的是,银行体系被告知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即便它们自己正在去杠杆。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国央行(PBoC)新任行长易纲就劝说银行贷款给这些企业,因为中小企业创造了中国80%的就业。

然而,这些企业从来就是银行避之唯恐不及的潜在借款者。银行更倾向于放贷给非银机构,由后者再放贷给中小企业,现在这条通道已被堵住了,这增加了银行背负坏账的风险。

瑞穗证券(Mizuho Securities)驻香港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资金成本上升的影响正损害企业的健康状况,也是信用评级下调快速增加的一个原因。

一些市场观察人士,包括摩根大通(JPMorgan)的尼古劳斯•潘尼吉左格鲁(Nikolaos Panigirtzoglou),警告称,2018年开始有点像2015年了,在内地股市触及多年低点之际,人们很容易想起那段麻烦时期。3年前,股市曾下挫40%,尽管实行管制措施,但资金流出飙升,同时人民币汇率受到攻击。

如今情况没那么严重,至少就眼下来说。北京方面也能更加有条不紊地应对冲击。例如,银行间贷款利率没有像2015年那样飙升。被用于质押贷款的股票数量高于2015年以后的低点,但没到警戒线。中国央行任由人民币走软,过去3个月,人民币汇率已下跌近7%。

但这种情况会改变吗?我们很容易想象局势会变。摩根大通驻香港经济学家Grace Ng指出:“国外借款增加可能归因于国内融资去杠杆化和在岸利率上升。”

投资者应吸取几个教训。首先,在决定是投资于债券还是股票以及挑选哪些公司时,现在我们应慎重选择。其次,随着政府更多地干预经济,投资者必须密切关注政策变化,顺势而为。

投资者千万别忘了,中国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照着政府的曲谱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