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墨纵横
2018年8月1日,沈阳出现非洲猪瘟,这是国内首例。非洲猪瘟可能许多人之前都没听说过,它实际存在差不多百年了,并在全球形成蔓延之势,哪个国家沾上了它,短时间内是很难清除的。
所以,沈阳这一例绝非开始,后来果然,河南郑州、江苏连云港、浙江温州乐清先后出现,而昨天又发生了第五例: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
按理来说,非洲猪瘟只是影响猪行业的供求关系,但是,在中国,由于神奇的权重比,非洲猪瘟可能演化成中国的通胀。
为什么会有这种可能呢?
这里要先回答一个问题:CPI显示的通胀去哪了?
1
通胀去哪了?
前不久公布了7月份的CPI,同比升到了2.1%。我们知道,无论美国,还是欧洲的几家主要央行,都把通胀目标设在2%,超过了这个值就要警惕物价过快上涨。不过,7月的这个2.1%,其实依然是低迷的,中国的通胀喊了许多个月了,还是连个影都没有。
之所以会喊很多个月,是因为PPI与CPI的剪刀差存在很久了。上游涨了,这么多个月过去了,怎么着下游也要动一动吧,毕竟中游的企业又不是做慈善,把上游的成本上涨全扛在自己身上。
然而,自PPI同比转正以来,官方的CPI同比持续低迷已经快两年了。
其实呢,CPI的底层数据包是非常复杂的,由许多的行业的数据构成,并且赋予了不同的权重而形成的指数。
既然是指数吧,玩过A股的就知道,有一个词叫结构性牛市,同样的,在整体CPI低迷的底下,物价一样是结构性的,是分化的,比如说房价,或者房租,以北京为例,这个租金涨幅就远远超过CPI的涨幅。
所以,要用官方的CPI来判断通胀是否要来,是一定要先知道我们的CPI这一篮子商品的比重。
我一直没找到官方的数据,在一本宏观经济书上看到这一张图:可以看到,加上烟酒,食品饮料这块的CPI权重达到37%,这与美国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在美国的CPI篮子里,居住类比重达到42.1%,食品饮料只有15.4%,而我们的居住只有13.2%。试想,如果我们的CPI篮子像美国一样,赋予了居住类40%的权重,我们的CPI会是什么样的。
所以呢,CPI低迷并不表示通胀就没有了,有时只是一个数字把戏。
不过我们还是在这个把戏下玩,来看看为什么官方的CPI一直没起来。我们的CPI篮子里,权重最大的就是食品饮料,来看这块的CPI,走得很弱了,16年还比较强,之后就一路往下走,一度还是负增长,今年几个月除了春节影响的几个月,其他都是零点几的增长。
一个这么大比重的板块CPI才涨这么一点点,CPI当然难起来了。不过这里又有些奇怪了,过去一个月是中报季,我们看,啤酒啊,泡面啊,榨菜啊,业绩都是杠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提价,那什么拖累了食品饮料的CPI呢?
答案可能是猪。食品饮料里猪肉的权重又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之前有过猪肉CPI的说法,只能推测猪的权重是不低的。猪价2016年6月见顶,从今年5月底反弹了一波,这也与我们看到的6月、7月CPI同比走高相符。
如果把食品饮料的CPI与猪价放在一起看,可以明显看到两者的相关度是比较高的。
所以,要问官方的CPI什么时候起来,可能还要从猪上着手。这就是我说为什么非洲猪瘟可能演化成中国的通胀。
2
猪瘟和水灾
非洲猪瘟在上世纪20年代首次被发现,近百年来没有消失,反而形成了全球蔓延态势。非洲、欧洲、亚洲、南美洲均已爆发疫情。2007年进入了俄罗斯,2017年3月进入了俄罗斯远东地区,靠近中国东北。
2018年8月1日非洲猪瘟在中国首次被发现,之后又发现了四例:
8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某养殖场。
8月14日,河南省郑州市经济开发区双汇集团屠宰场。
8月15日,江苏省连云港海州区某养殖场。
8月17日,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
而昨天,又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发生第五例。
按照过去国际的经验,比如巴西,1978年爆发后启动了紧急预案,颁布防治计划,1984年获得OIE无疫认证,不过之后仍然时有发生。像海地,就比较激进,1978年发生,1982年海地所有猪遭到扑杀,1983年引进其他猪种,1984年获得无疫认证,后续无疫情爆发。
可以看到,非洲猪瘟的根除并不容易,因此,中国短时间内控制可能不容易,后续还会继续有疫情发生是大概率事件。幸运的是非洲猪瘟并不会传染给人,因而对消费的影响可能只会是暂时的,主要影响还是在供给上。
非洲猪瘟发生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而可以影响生猪的供给,像2018年波兰近15%的养殖场由于非洲猪瘟被迫关闭,近150万头死亡。
目前还不知道中国的非洲猪瘟会呈什么态势发展,如果爆发范围进一步扩大的话,生猪供给会急剧减少。5月底以来猪价有一波反弹,普遍还是认为这波反弹跟往年一样,受天气影响,是大周期中的一个小周期,大概每年6月到9月猪价都会有波反弹,市场并不认为猪价的反转时间到了。但是,如果中国非洲猪瘟的爆发范围进一步扩大,猪周期可能提前到来。
其实从中报看,不少消费品已经提价了,酒类是最为明显的,这种背景下,如果叠加猪价大幅上升,那官方CPI所显示的通胀可能也就到了,这样就跟大家感受到的物价一样了。
除了非洲猪瘟,还有一个变量,就是寿光的水灾,寿光是国内四大蔬菜种植基地,遭遇严重水灾,蔬菜的供应量大幅减少,自然会影响到终端菜价。
3
放水是真的
像猪价也好,菜价也好,都是一种短期的供需失衡造成的物价波动,在这些短期因素之上,还有一个决定物价的更大因素:货币供应量。
我们的M2增速过去连续多个月一直在下降,6月份的时候达到了一个新低,只有8%,但是我们看7月份的数据,同比增长了8.5%,上升了0.5个百分点。
当然,这个上升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我们看上面那张图,在下跌的通道中,M2的增速也时有回升。M2的增速一方面跟央行的政策有关,一方面跟经济的信贷活跃度有关,如果企业或者个人更愿意借贷,M2的增速也会变高。
但我认为7月份M2增速的回升是央行政策的结果。
我们知道,6月20日(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流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信息,如“定向降准”,“合理充裕”。结果那个周末央妈果然降准了,随后把流动性定调由“合理稳定”转向“合理充裕”。
7月份央妈与财政部罕见的吵了一架,之后央妈与财政部的共同爸爸国务院开了个常务会,会议一捶定间,要求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然后人民日报也有个有意思的说法:去杠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进入稳杠杆阶段。
其实从人民日报提供的信息来看,我们整体上根本还没去杠杆(如果有去杠杆,也只是杠杆之间的转移),只是杠杆的上升有所放缓而已。这种情况下,人民日报称去杠杆初见成效,进入稳杠杆的阶段,不难理解是为放水作的舆论准备。
所以,我们看到7月份M2增速明显的回升,这种回升不是经济波动的原因,而是政府主动放水的结果。不管是不是定向,放水是真的来了。
然后我们看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从目前美联储的发言来看,下个月,也就是9月的议息会议上,今年第三次加息基本上是板上钉钉。12月份是否加息,美联储主要的考量是贸易战给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按目前美国的经济势头,12份加今年的第四次息是相当有可能的。
也许有人说,特朗普不是最近怼了美联储吗?特朗普不喜欢加息,那美联储还能加息?这就是中国与美国的央行决策不同了。美国的央行独立性非常高,基本上可以不理会白宫的言辞,它主要考量的还是经济因素,而不是政治因素。特朗普说不喜欢美联储加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美联储仍然在符合预期地渐近加息,特朗普老人家也只能瞪眼。
这样可以看到,中国与美国的货币政策完全分化,一个放水,一个关龙头,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会很大。
现在我们重新加入逆周期因子,许多人可能想它会像2017年一样把空头打得满地找牙。要指出的是,形势有所不同了。2016年美元指数大涨主要是因为预期,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造成的不确定性,让市场对欧元对英镑的看法降到了冰点。而2017年欧洲的经济并没有崩溃,导致欧元英镑有个价值上的修复。另外,2017年中国的经济不错,所以国债大跌,利率上行。在这两个根本性因素下,逆周期因子才起到了反转的作用。
而目前来看,2017年的两个根本性因素至少有一个不存在了,即中国的经济不错,现在更多的是存在下行的风险。另一方面,2016年美元走强靠的是预期,而18年走强靠的是强劲的经济,实打实的,现在不确定的一点是美国与全球的贸易战是否会降温,如果降温,避险需求减少,可能能一定程度上抑制美元的强势。总之这种情况下,逆周期因子只能调节奏,但改变方向恐怕不容易。
放水本身就对物价有影响,货币政策分化带来的人民币贬值还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扬。比如石油,今年上涨了14%,因为人民币对美元贬了4.8个点,所以石油用人民币计的话,成本更高了。石油是许多工业领域的原料,石油涨价会推高许多领域的生产成本。
4
结语
其实讨论中国的通胀是不是在路上,真没有多少意义,这几年房价、房租推动的生活成本上涨,在城市生活的普通人基本上能感受到。CPI不过是一个数字游戏,这个游戏里,食品饮料被赋予了最高的权重,而居住类赋予了要小得多的权重。食品饮料里这两年又拜一头猪所赐,一直没抬头,尽管一些食品饮料如啤酒、泡面、榨菜等在涨价。
不过,如果非洲猪瘟继续扩大,加上水灾,还有7月份重启的“定向”放水,恐怕这个数字游戏也玩不下去了。如此,CPI所显示的中国官方版的通胀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