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罗国平)爆出“暴力”裁员后两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于11月8日正式下发文件,启动“人才盘点”工作,并称此举是实现“回归A股的重要战略”,下一步要聚焦核心业务,达成结构优化和减员增效。与此同时,战略性稀缺岗位及核心岗位仍将扩编3000人。
11月6日以来,多名汉能系员工向财新记者表示其被突然裁员,被裁员工几乎都被强制收走电脑、手机、录音笔、工牌等物品,强制关闭公司账号、公司邮箱、门禁卡权限,现谈现走(约谈时候直接签离职合同),禁止带走各类文件。拒签者则被暗示离职评价给差评、延迟下发工资和垫付款,甚至称要找员工“把柄”。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汉能系公司员工总数约为15000人,计划在年底前裁员一半左右。集团各部门被裁之外,铜仁、贵阳等地方产业园的裁员也在进行时。(详见财新网报道《汉能将在两月内裁员近半 刚发布500亿私有化方案》)
而不到一个月之前,汉能系各个公司还在大规模招人,风向的转变始于10月中旬。一位知情员工透露,在此之前,人力部门还在全国各地开专场招聘会、招工程师,人力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是发Offer数量;对外招聘的岗位在10月中下旬突然关闭;进而到现在全公司裁员。
这一转向或与汉能系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0566.HK)复牌无望有关。在正式宣布私有化之前,公司仍在释放复牌希望,上述人士透露,10月中旬后公司的复牌项目工作小组停摆。
10月中旬,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曾召开“人力反省大会“,再至10月底一次内部讲话中,他表示要对汉能人员进行优化。并称汉能在2017年招聘太快、太多,质量出现问题,才不配位问题突出,要在年底前优化一些人、增加一些人。裁员标准为业绩,“尊严来自业绩,你水平再高但业绩不好,算你倒霉。“他在内部讲话中提到。
此间10月23日,李河君高调接受多家媒体专访,宣布拟私有化汉能薄膜,并要“响应国家号召”回归A股。汉能薄膜于11月1日公告再透露,要约价为每股不低于5港元,私有化收购规模将约为548.74亿港元(约合482亿元人民币)。(详见财新周刊封面报道《汉能不肯改》)
“突袭”裁员
“谈两分钟签字两分钟。下一个。”一位被裁员工形容“现谈现走”的情形。
11月7日,有员工通过汉能学院的公共邮箱向汉能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名为《汉能学院如此践行“汉能没有不可能”》的邮件,抄送李河君等高管。邮件透露了裁员细节:“当天员工在现场被人力或者被领导叫去会议室约谈,内容是‘必须签自动离职走人,否则公司强行辞退’,且用固定资产盘点之名,收走汉能学院全体员工的电脑、手机等物品,部分员工离职还未谈妥即被强制逐出公司。”
汉能学院是此次被裁重点之一,这封邮件中称,一天之内学院60位员工被集体辞退,从100多人减至30多人,减员比例近70%。汉能学院为汉能向员工宣传汉能文化、提供文化培训的机构。
目前,汉能系公司裁员范畴包括人力、文化、品牌、专利、销售、移动能源、设备制造等部门,裁员比例30%-50%上下不等。
处在试用期的员工多被辞掉,其中不少是2018年应届生。劳动法专家、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倩介绍,这种做法在实践中较为普遍,因为要解除处在试用期内的员工相对简单,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
大规模经济性裁员门槛较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如要裁员20人以上,具备一定条件的用人单位需提前30天通知工会及员工,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
也因为此,王倩介绍,实际中用人单位偏好采用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如果员工提交辞职申请,用人单位没有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多位汉能系员工介绍,他们需签署的协议包括辞职申请、离职承诺函、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等文件。辞职申请中,辞职原因一栏均已统一打印好 “个人原因”。
王倩指出,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需是在自愿平等、双方信息充分的情况下达成的合意,需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如果员工能够证明用人单位在此过程中有欺诈胁迫的行为,可以事后反悔。不过对已经签署离职协议的员工而言,由于其被闪电裁员时往往没有心理准备,难以留下证据证明离职并非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会很难维权。
目前仍有部分被裁员工尚未签署离职协议。王倩指出,这部分员工可选择劳动仲裁来维权,但须证明汉能已经以言语或者行为表示要解雇他们。当前汉能未提供合理理由即强制取消员工公司账号、邮箱、门禁卡权限,这些行为有可能被认定为公司已经用实际行为解雇员工。不过,从举证角度而言,员工最好再明确要求回去上班被公司拒绝,这类行为属于明确被解雇。即便如此,员工维权仍耗时耗力:劳动争议的解决分仲裁、一审、二审三个环节,如果整个程序走到底,可能耗时一年左右。
回看上半年的疯狂招人,前述人力部门员工介绍,其所在部门有20人左右的团队,在上半年招收了1000名左右员工。另一位参与校招的员工回忆,当时人力为完成招聘任务,他面试时的大部分人都入职了,招收比例在10:8左右。
何为“关键岗位”?
目前尚不清楚汉能所称“战略性稀缺岗位及核心岗位”的具体含义。多名人力部门员工称,公司整体转向后,他们被安排主攻两个职位:一是新增的“财富CEO”或者“基金CEO”岗位,另一是“改进版”的大客户销售。
根据汉能的设计,财富CEO的任务就是融资,应聘者需带资金、带牌照、带团队等资源进入汉能,目的是成立一家由汉能控股的融资公司,考核目标是一年融资几百亿元,融资不成就走人,融资成功可分得微薄分红。基金CEO主要负责理财产品设计。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人士向财新记者佐证称,他在十月底即收到猎头电话,工作主要内容即是融资。
此外,大客户销售的任职条件中新增一项:参与合伙人计划。负责该职位招聘的人力负责人介绍,应聘者必须以自己第一年的年薪作为启动金,如达到绩效目标,这笔钱可退回;否则不退,且需走人。
2018年6至8月,汉能曾因“强制”员工购买金融产品引来众议。一名汉能资深员工透露,有主讲人曾在宣贯会上说,目前汉能确实遇到现金流问题,公司需要这笔资金。值得一提的是,购买了金融产品的员工在此轮裁员中同样未被幸免。
—
汉能将在两月内裁员近半 刚发布500亿私有化方案
【财新网】(记者 罗国平 实习记者 陶子薇)才宣布规模近500亿元私有化香港上市公司方案,汉能即启动大幅裁员计划。据财新记者多方了解,汉能本周在全公司大规模裁员,至年底或裁最多一半员工。在裁员之外,销售等部门的各级员工或被降薪。
多名内部员工向财新记者介绍,10月底,汉能系创始人李河君已在内部表示要进行人员优化,部分中层员工随后收到离职约谈,希望他们主动退出;裁员最多的是今年新入职以及处在六个月试用期的员工,今天(11月6日)开始,“现谈现走”——约谈的时候直接签离职合同,其中集团品牌部走了一半左右;各部门负责人也被强制要求填列员工评价表。部分员工给10天至1个月工资补偿。
此外,多数地方产业园项目停滞,在地方工作的部分员工已于近日回到北京、上海等地,等待复工、休假等进一步安排,甚或最终被裁。
不过在前程无忧、boss直聘等招聘网站上,还可见汉能于10月底、11月份发布的招聘广告,为旗下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荆州汉能薄膜太阳能有限公司、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下称汉能移动)等公司招聘技术、金融、销售、人力、采购、行政等职位。
10月23日,李河君高调接受多家媒体专访,高调宣布拟私有化停牌三年的汉能在港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0566.HK,下称汉能薄膜)。11月1日,汉能薄膜披露私有化细节,称控股股东汉能移动提出对公司所有股票进行私有化,要约价为每股不低于5港元,较停牌价3.91港元溢价28%,以现金或股票置换。汉能薄膜股本为421.46亿股,目前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士持有约73.96%股份,如全面收购提议落实,即收购剩余26.04%股份,收购规模将约为548.74亿港元(约合482亿元人民币)。(详见财新周刊封面报道《汉能不肯改》)
就在2018年6月-8月,汉能曾“强制”员工购买金融产品,员工可自购或代销,推荐亲朋好友购买,部分员工甚至被要求停做本职工作,专卖金融产品。一名汉能资深员工透露,有主讲人曾在宣贯会上说,目前汉能确实遇到现金流问题,公司需要这笔资金。
汉能于2009年开始第一轮扩张,后于2016年底开始第二轮产能扩张,在全国超30个地方新建或重启地方产业园,销售其薄膜制造设备及服务。与汉能近两年的产能扩张计划同时进行的,还有人力的大幅扩容。2016年12月的会议上,李河君透露公司员工在一万人左右,而公司官网介绍,目前员工在一万五千人,多位员工介绍,李河君原计划在近两年将公司员工人数扩至两万五千人以上。
招聘压力之下,人事部门重金不遗余力挖人。其中以2018年招人最为厉害,一名汉能Solibro事业部原员工介绍,其所在的部门在2018年从100多人飙升至1200多人;不少金融、产业人士也向财新记者佐证称在今年收到猎头电话,并给出高薪承诺。
不少员工透露,汉能内部薪资级别非常复杂,同级不同薪、同工不同酬,老员工工资普遍低于新进同级员工,引来不少老员工抱怨。其中新员工工资主要由”固定工资+浮动工资+股票”三部分构成,浮动工资与绩效紧密挂钩,停牌多年的股票更被认为是”泡沫”。《汉能50条禁令》(又称汉能”高压线”)规定,禁止打探 、透露他人薪资或故意向他人打探薪资信息。
《汉能50条禁令》是汉能文化的一部分。在2018年2月召开的“2018汉能全球年会”上,李河君表示,汉能依时代和业务转型,重新提炼了汉能文化,其中就包括发布50条禁令。触碰禁令者,将被解除劳动合同,或被开除,最严重者将被移送司法机关,由汉能内部设置的监察委进行处罚。汉能还发布了数个其他以数字开头的内部管理政策,如五大心经、十八条司训、1521工作法、三强主义、三快致胜法宝等等,不一而足。
为“贯彻”汉能文化,汉能建立了首席文化官制度,每个新入职的员工都会安排有汉能导师,主要进行文化辅导。从汉能招聘“文化融合部部长”的职位描述时可以窥探到其主要工作内容,如编制面向新老员工(包括海外员工)、经销商、供应商的宣贯内容,包括汉能文化手册、李主席管理思想、培训PPT等,任职要求是“坚决执行”、“能够讲真话”。 李河君目前的职位是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汉能内部员工只能称他为李主席。
2018年入职的员工介绍,要成为汉能员工,需先经过一周至一个月时间不等的封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汉能文化、品牌历程、司训18条、汉能历史、薄膜技术、司庆日等,接受培训者需“一字不落”地背诵汉能司训、李河君讲话等内容,并安排有相关考试,完成不了直接走人。
封闭培训之外,入职后还会安排培训和考试,强化汉能文化。“总是突如其来要求培训、参加考试、参加会议,没完没了,刚开始很头痛,很难正常工作。”上述新入职员工表示。“不去还不行,会要求签字、拍照。”
其中,汉能设有专门课程讲述金安桥水电站。2002年,李河君开始接触水电项目,最终耗资两百亿元、耗时八年建成金安桥水电站,并由此进入新能源领域,随后”确信”薄膜路线,并在全国”豪赌”产业园。在汉能淄博产业园同样可以看到数张标语,其中称,从金安桥水电站,到今天的薄膜太阳能,汉能这二十多年内干成了很多别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情。
在汉能的培训中,称汉能的使命和信仰就是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一名参与过培训的员工表示,“我根本不信这个,薄膜太阳能市场占有率这么低,效率只有这么大,成本这么高,怎么可能改变世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球薄膜电池市场占有率逐年降低,从2010年底的13.7%,降至2017年底的3.5%。
也有经销商表示曾相信过汉能的宣传。一名汉能原经销商表示,“如果不了解光伏这一行,就很容易被汉能‘洗脑’。我刚做汉能产品的时候,他们说了薄膜的各种好处,说了很多晶硅的不好,并说薄膜是以后的趋势,晶硅迟早会被淘汰。结果一安装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汉能产品发电量小、卖地也贵。”光伏产业主要有晶硅和薄膜两大技术路线,目前薄膜组件成本是晶硅组件成本的2-5倍左右。
与当下裁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前述会议上,李河君称公司明确了发展目标,即所谓的“421目标愿景”:到2019年底,汉能要实现400亿人民币盈利,2000亿人民币销售收入,1万亿人民币市值;到2022年底,实现400亿美元盈利,2000亿美元销售收入,1万亿美元市值。
汉能在1994年以水电起家,2009年起大举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其产业链分上中下游三个板块——上游提供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制造设备、整线生产线以及相关服务;中游为各地产业园,生产薄膜太阳能组件;下游从产业园购买组件并销售薄膜太阳能光伏产品。
多年以来,汉能生造出一条“薄膜产业链”,在这个行业中众所周知的“汉能模式”中,汉能薄膜装入的是上游和下游板块,其中以上游设备销售贡献的营收最大,最高可接近100%;中游产业园主要由汉能薄膜母公司或与汉能有密切关系的第三方控制,正是中游巨额应收账款支撑了汉能的“奇特”业绩。
2018年,光伏新政推动“补贴退坡”,全行业如临寒冬,汉能薄膜未经审核的半年报却“逆势”大涨,令业界瞠目——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4.15亿港元,同比增约615%;净利润73.3亿港元,同比增近30倍。营收和利润大幅增加的同时,是陡增的应收账款,截至2018年6月底,汉能薄膜各类应收款项目共计226.14亿港元,同比增103.77%。三年之前,2015年,因关联交易和应收账款过高等原因,汉能薄膜在暴跌后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
可以看到,李河君在奔突数年之后,仍难越成本关和市场关,中游产业园并无规模产能,只是为上游输送营收和利润,下游亦无真实的规模销售,局限于上游的“账面游戏”。 2018年上半年,巨额应收账款对应的仍是大额的现金流出:2018年上半年,尽管公司净利润为73.3亿港元,其经营现金流却净流出15.57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