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每日金融-第5034期

〖分析专栏〗

【陈功:金融市场稳健与“猫鼠”游戏】

〖优选信息〗

【政策: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形势要点:汇率风险下发改委表示将限制企业境外发债】

【形势要点:企业违约激增引发国际资本质疑中国市场】

【形势要点:人民币汇率“破7”的可能有多大?】

【形势要点:上半年国内IPO地区分化现象更加明显】

【学界观点:中国家庭部门债务风险处于较危险水平】

【形势要点:“存款荒”开始波及国有大行】

【形势要点:上半年中国并购交易额逆势增长13%】

【形势要点:国内证券从业人员开始出现减少趋势】

【市场:国内市场股汇“双杀”的格局已经形成】

【市场:亚马逊可能在中国市场推出小额贷款业务】

【市场:人民币持续贬值致国内航空股持续下跌】

【市场:中国铁塔有望成为今年港股最大IPO】

【市场:德国商业银行看好中国与西欧间的并购交易】

【形势要点:欧元升值可能仍将拖累欧元区通胀】

【形势要点:日本央行大举买入ETF影响了股市功能】

〖调整和修正〗

【调整和修正】

〖每日数据〗

【每日数据】

〖分析专栏〗

【陈功:金融市场稳健与“猫鼠”游戏】

近期,人民币汇率对几乎所有货币贬值,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尤其大。国际贸易摩擦战云密布,贸易战还未正式开打,引发的市场恐慌先把中国股市给砸下来了。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金融市场的避险情绪开始上升。近日,一份据称来自国家重点金融智库的“警惕出现金融恐慌”的报告在网络上热传,进一步点燃了市场的惊慌情绪。

这份国家重点智库的报告虽然披露的时机很不“赶点”,但就报告内容而言,并非预警式的事先预测未来,更多是事后评论式的内容。对于现在所谓的金融恐慌之说,我倒不认为现在就已经是金融危机了,我只是认为中国过去一段时间实际已经处于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之中,不过程度不严重,但现在有严重化的趋势。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在清理整顿面前,很多干部慌了神,失去了方向感。要说恐慌,恐慌的是干部,并不是真正的市场。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的经济是“干部经济”,权力约束导致资源都在干部手里,所以干部要是慌了神,那就会出乱子。什么萧条了,什么金融恐慌了,什么千奇百怪的做法,都会出现。因为这个体制是科层制的,上面是震怒,下面就是乱子,这是很显然的。所以,金融的清理整顿,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打扫卫生,让金融市场风平浪静,清清楚楚,世界上没有这样的金融市场。

只要是市场,就有猫捉老鼠的游戏。只要猫还管用,就没啥大事。所以从这种意义来讲,金融清理整顿的重点,应该主要是猫,其次才是老鼠。如果猫不管用,那老鼠永远也抓不完的,等于是一个“猫养老鼠,抓着玩”的局面。而且只抓老鼠,还会弄的鸡飞狗跳,整个市场都被搅合完蛋了。

什么是猫呢?法制、规矩、政策、管理人、监管人以及舆论,说白了就是干部,干部就是猫。什么是老鼠呢?那些打擦边球,玩游戏,玩钱弄钱的人就是老鼠。老鼠是与正经生意人混在一起的,甚至还与各种政策牵扯在一起,因为急于发财的老鼠,各个都是研究政策的高手,它与心知肚明的“猫”是合为一体的,这种情况下,金融的清理整顿,似乎还是应该改变策略,重点清理猫,老鼠以及老鼠寄存的那点“粮食”,要慢慢来处理。尤其是现在的局面,冰冻三尺一日之寒,问题是逐渐积累下来的,动辄几百亿的案子,绝无可能是一两年的事情。

中国的法制特点是,上层是大陆法系的原则,我让干什么,才能干什么;下层是英美法系的原则,没说不让干的,先试试干。上下层的原则是根本是冲突的,而且不是一年两年,这样积累下来的的问题,如果要想一次清理整顿完,那市场几乎就要关门了。问题是,现在大搞清理整顿的时机不佳,如果承认中国处于转型的阶段,要向均衡社会转变,正如十八大、十九大所强调的那样,那么金融以及消费,就是已经做大了,实际是两个“大”,一个是“做大了”,一个是“座大了”,这种时候如果把金融市场扫荡一遍,那要扫荡的可不是仅仅局限于金融市场,肯定会放射到经济领域的所有方面。那各种恐慌之说、萧条之说,自然会有。

现在是一个风雨飘摇的世界,冲突四起,越来越没有边界,越来越非理性,成了一个完全基于感觉、情绪来搞事情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面,稳健永远不会错的,我一直讲“稳健”,讲了差不多有10多年。可从现在的政策操作来看,政府似乎很难学会稳健的玩法,都是“大刀队”的搞法,刀法犀利,杀声四起,让人心惊胆战。

我过去经常讲的还有一句话,金融要讲理论的话,就是要注重“大金融”,搞的就是“大金融”,大学里面教出来的“算账金融”,现在没什么大用处,只在银行、证券和机构,也就是企业里面管用。大金融理论讲的就是形势,就是政策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局势并不好,政策关系不但是在平面打架,还在纵深打架,内忧外患的因素很多,似乎不稳健还是不行,无非是走的慢一点。一句话,要想好了怎么解决问题,再下手玩“猫和老鼠”的游戏。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处在变局之中,对政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论是确保经济增长还是搞金融整顿,都要以稳健为原则,想好了怎么解决问题,再来玩“猫和老鼠”的游戏。(ACG)

〖优选信息〗

【政策: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总第81次)例会于6月2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总供求总体平衡,增长动力加快转换。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不断上升,外贸依存度显著下降,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会议指出,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走势,加强形势预判和前瞻性预调微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主动有序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增强金融业发展活力和韧性。下一步,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市场预期,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LHJ)

【形势要点:汇率风险下发改委表示将限制企业境外发债】

为切实有效防范外债风险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完善市场约束机制 严格防范外债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的通知》。数据显示,2017年,企业境外发债2358亿美元。2018年1-5月,企业境外发债992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但是,发改委表示,近两年,部分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企业外债发行规模有所增加。这些企业评级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不高,自身实力有限,但申请备案登记的外债规模偏大,动辄五、六亿美元,甚至高达数十亿美元,申请发债规模与自身实力不相匹配。有的缺乏以项目本身收入偿还贷款的能力。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外汇收入来源,抵御汇率波动风险能力较弱。发改委表示,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企业境外发债备案登记工作。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服务实体、审慎推进、防范风险”的外债管理原则,健全本外币全口径外债和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体系,合理控制外债总量规模,优化外债结构,有效防范外债风险。事实上,人民币汇率自今年2月起开始持续阴跌,进入6月中下旬,受贸易摩擦加剧影响,人民币汇率开始加速贬值,6月28日离岸人民币贬至6.62左右,未来持续贬值压力值得高度警惕。这令国内企业外债压力进一步加剧,防范债务风险变得尤为重要。(RHH)

【形势要点:企业违约激增引发国际资本质疑中国市场】

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称,今年,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内债券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欢迎。但关键市场条件的变化——包括企业违约激增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引发了对资本流入可持续性的质疑。澳新银行研究部认为,今年人民币债券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将要被纳入全球基准债券指数,迫使追踪此类指数的投资者在未来几年增持高达2450亿美元的中国债券。目前,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已表示将从2019年4月开始纳入一些类别的中国债券,而外界广泛认为花旗世界国债指数和摩根大通国债-新兴市场指数将随后跟进。资产管理公司安本标准投资管理亚洲主权债务主管肯尼斯•阿金特韦表示:“无论投资者是否愿意购买中国债券,他们看起来都可能(因中国债券被纳入指数)被迫这样做。”由此引发的资金流入引人瞩目。中国央行的数据显示,外资持有的中国在岸债券3月底达到1.36万亿元人民币(合2140亿美元),同比增长逾60%。但此轮资金流入背后的部分动力可能正在消退。在截至6月初的一年中,21只共计规模达202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出现违约提醒投资者,中国11.2万亿美元的国内债券市场并非没有风险,尤其是在中国政府计划整顿杠杆率过高的企业之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小幅下跌——从6月初的1美元兑6.42元人民币下滑至1美元兑6.6元人民币——也引发了担忧。然而,部分市场参与者仍保有信心。分析师表示,尽管违约有所抬头,但在这个拥有逾2000家发行方的市场,违约率仍保持在0.35%的低位。(RYM)

【形势要点:人民币汇率“破7”的可能有多大?】

自6月15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了一波持续的、快速的贬值,在8个交易日里自6.40贬值至当前的6.60附近,贬值幅度约3%。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大幅升温,破7担忧再起。和大部分的分析师一样,国金证券分析师也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快速贬值是“内忧”和“外患”两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内忧”主要指中美货币政策的分化,“外患”主要指中美贸易摩擦升温。国金证券分析师表示,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判断仍主要取决于美元指数的变化。他们预计,美元指数仍可能温和升值,但难以升破前期高点103.8,最高预计升至98-99一线。在这种背景下,预计人民币CFETS指数在95-97之间,对应的人民币对美元在岸汇率应该在6.7左右。他们还表示,中国的资本项目并没有完全开放,不会出现像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那样的汇率快速大幅贬值的情形。(RYM)

【形势要点:上半年国内IPO地区分化现象更加明显】

近日,安永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调研报告:2018年上半年》的报告,对今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IPO的情况作了梳理,报告指出,2018年上半年中国A股市场IPO上市数量与筹资额同比双降,但是,接近15亿元的平均筹资额也是创下了2008年以来同期新高。据统计,超过10个省区或直辖市上半年暂无IPO,其中东北的黑龙江、辽宁和吉林省新股数均为0,一半在东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也没有IPO,青海、云南、甘肃、宁夏、山西、重庆等地2018年以来也暂时没有IPO国内上市。整体来看,安永预计,2018年上半年中国A股市场,总共有63家公司首发上市,共筹资931亿元,IPO数量和筹资额同比分别减少74%和26%。江苏省超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为上半年IPO最多的省份。按宗数计,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四川及北京分列前五名,占IPO总宗数75%,其中北京与四川并列第五。按筹资额计,广东、江苏、四川、福建、上海分列前五,占总筹资额的76%。值得说明的是,受地方政府的政策鼓励,四川企业踊跃赴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四川IPO从宗数到筹资额都一跃进入前五。(RYZX)

【学界观点:中国家庭部门债务风险处于较危险水平】

“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所以家庭债务/GDP的测算杠杆率方式会低估中国家庭部门债务问题的严重性。以家庭债务/家庭可支配收入测算,中国家庭部门杠杆率高达110.9%,已经超越美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采取高投资带动高增长的发展模式,由此使得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而导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2017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不足45%,而发达经济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一般在60%以上。陈彦斌表示,鉴于居民收入是衡量居民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因此用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衡量家庭债务状况是更准确的做法。由此计算得到,截至2017年末,中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高达110.9%,甚至已经高于美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水平(108.1%)。人民大学的宏观研究团队发现,当前普遍观点认为中国家庭部门的整体杠杆率水平不高,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加杠杆空间。但实际上,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风险已然不低。“居民部门而言,虽然杠杆率(48.4%)低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76.1%),但是已显著高于新兴经济体平均水平(39.8%)。”陈彦斌称。不仅如此,也有迹象表明,中国家庭部门杠杆率的攀升速度过快。截至2017年末,中国家庭部门杠杆率在过去5年上升了18.7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家庭部门杠杆率在5年之内的上升幅度也不过18.8个百分点。报告认为,中国家庭部门债务分布不均,部分家庭的债务风险已经处于较为危险的水平。由于中国家庭部门债务主要以房贷为主(占比在60%以上),而背负房贷的主要是城市家庭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家庭,因此对于中国家庭部门而言,很可能是较小一部分人群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庭债务。(LLEQ)

【形势要点:“存款荒”开始波及国有大行】

根据统计,截至6月27日,同业存单共发行2258只,总量接近2.15万亿元,已经超过了5月全月的2.03万亿元规模。不过,缘于6月集中到期规模大,截至目前总量为2.17万亿元(全月为2.28万亿元),因此6月净融资额为-248.4亿元。5月的净融资额则为4219.50亿元,为年内最高。值得注意的是,近两个月来,带来同业存单发行量快速增长的发行主体主要是国有大行,而并非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这类一直以来同业存单的发行主力。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从今年年初以来同业存单发行国有大行放量、中小银行规模收缩的趋势就已显现。其中,存单净融资额的不断攀升主要来自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三家,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节奏相对较慢。国有大行存单规模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管新规下部分低风险理财资金流失带来的实质性负债缺口,国有大行“负债荒”初显。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存款的竞争还是银行之间竞争的主要表现,无论是大中小行、国有行还是股份行都有这样的诉求和意愿。关键看是否有能力通过发行相关的工具来填补存款的缺口。相对而言,国有大行的能力更充分一些。这是如今同业存单放量主要来自国有大行的主要原因之一。(RYZX)

【形势要点:上半年中国并购交易额逆势增长13%】

6月28日,根据汤森路透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并购报告,今年迄今,中国并购交易额达到322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已公布交易量增加了3.9%。这是自2016年创纪录的3726亿美元以来同期中国并购交易额的最高值。报告显示,大部分中国并购交易瞄准工业行业,并购总金额达558亿美元,占17.3%的市场份额,较2017年上半年增长了51.2%。金融业位列第二位,占15.3%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材料行业和能源电力行业,分别占13.8%和12.7%的市场份额。此外,今年迄今,中国海外并购交易额达746亿美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41.8%。能源和电力行业占中国海外并购42.2%的市场份额,金额达315亿美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了386.8%,交易量则下降了34.2%。工业行业并购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2%,金额达126亿美元,占16.9%的市场份额。材料行业占7.7%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位。报告还显示,今年迄今,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并购交易总额达78亿美元,占中国海外并购总交易的10.5%。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全球经贸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之际,为何企业并购还在增多?合理的解释可能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抬高利率,让企业的廉价资金越来越少,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已经看到,这一轮周期中并购扩张的大门已经在逐渐关上,所以他们赶在为时已晚之前,尽快完成可能的交易。(RYM)

【形势要点:国内证券从业人员开始出现减少趋势】

2017年,是证券行业人员扩充最迅猛的一年,有12万余人加盟证券业,证券从业人数增加至34万余人。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证券从业者从业环境的变化却常常不需要这么久。今年上半年,证券从业人员逐渐递增的趋势正在悄然改变。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25日,有数据可比的121家证券公司从业人员总数为34.04万人,较去年年末减少1867人,有45家券商从业人员出现减少。其中,券商从业人员流失幅度最大的是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目前从业人员数量为1331人,半年时间减少159人,降幅10.67%。流失人员最多的则是证券经纪人,目前从业人员8.82万人,半年内减少2228人。券商业务转型的加速,也促使从业人员的布局正在发生改变。与2017年相比,券商从业人员中,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分析师)、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投资顾问)、保荐代表人、投资主办人这四大类从业者中,从业人数全部增长。此外,证券经纪业务营销人员近两年内一直处于流失状态,目前从业人员1331人,半年时间内减少159人,比去年减少10.67%。对此,某券商人士表示,在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冲击下,券商在营销方面的经费大部分用在线上业务导流,线下也多以轻型营业部为主,使得原本在一线的营销人员急速压缩。(RYZX)

【市场:国内市场股汇“双杀”的格局已经形成】

6月28日,在、离岸人民币再度下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64关口,创去年11月以来新低,日内跌约22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63关口,最低至6.6325元,较上日夜盘收盘跌约28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收盘价报6.6250,收创2017年11月21日以来新低,较上日官方收盘价跌300点,较上日夜盘收盘跌210点。28日早晨,人民币中间价连续第七天下调,报6.5960,降至2017年12月20日以来最低,降幅创2017年1月9日以来最大。七日以来,人民币中间价累计跌幅达1725点。自年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先升后跌,自6月14日以来下跌速度明显加快,且调整速度和幅度超过市场预期,累计贬值超过3.5%。自三月中旬以来,离岸人民币已经跌近6%。在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同时,国内A股也出现大跌。28日,两市低开,收盘沪指跌0.93%,深成指跌1.06%,创业板指跌0.17%。时隔两年,沪指失守2800点。从市场表现来看,中国已出现了股汇“双杀”的局面。正如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此前所分析,国际贸易战已经实质性地打击了国内资本市场,冲击了汇市和股市。(LHJ)

【市场:亚马逊可能在中国市场推出小额贷款业务】

近日,从亚马逊的招聘启事来看,该公司可能即将在中国推出小微企业贷款。据6月19日的一份招聘清单显示,亚马逊正在为其贷款部门寻找一名负责扩大业务和合作项目的端对端管理人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中国消费者去年在网上零售渠道上花费了1.1万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了32%,是美国的两倍多。而对于总部位于西雅图的亚马逊而言,在中国市场始终难以与阿里巴巴和京东进行竞争。根据iResearch的数据,进入中国十多年,亚马逊的市场份额不到2%。不过,借贷计划可能鼓励商家在其平台开店,来扭转局面。亚马逊在2011年开始向小企业主提供贷款,利用销售数据来发出融资邀请。2015年,亚马逊宣布将贷款计划扩大到中国和其他七个国家,但两年后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该公司表示只在美国、日本和英国发放贷款。亚马逊总计发放了超过3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规模从1000美元到75万美元不等。亚马逊在中国大举招聘人才。从销售到软件硬件开发,亚马逊在中国开放了476个职位。不过,在中国市场,包括蚂蚁金服等巨头已经在小微贷款市场展开竞争。亚马逊推出的贷款业务效果可能不会很好,无论是从市场的宽度还是深度,阿里和腾讯等互联网商已经地位牢固。(NHH)

【市场:人民币持续贬值致国内航空股持续下跌】

连跌几天的航空股弱势延续。截至昨日(6月27日)收盘,除了还在停牌的海航控股,几家航企上市公司无一翻红。航空股的持续下跌,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下行不无关系。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升后跌,近期下跌速度明显加快,且调整速度和幅度超过市场预期。4月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贬值超过3.4%。由于订购的飞机主要以美元支付,国内航空公司此前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负债,而人民币贬值意味着账面录得汇兑损失。那么,面对人民币汇率的跌跌不休,哪家航空公司最受伤?截至2017年底,南航、国航、海航、东航、春秋和吉祥航空的美元债务规模依次递减,而海航、国航、南航、东航、春秋和吉祥航空的美元负债占比依次递减,分别为30.22%、27.5%、25.9%、21.53%、19.4%、8.9%。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以三大航为主的国内航司都在逐渐减少美元负债占比,汇兑影响已经在不断减弱。长江证券根据航司2014-2017年年报梳理的数据就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对于航空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不断降低,其中东方航空2014年-2017年汇率变动1%带来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下降接近69%,吉祥航空汇率变动1%带来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下降约90%,汇率波动对航司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小。(RYM)

【市场:中国铁塔有望成为今年港股最大IPO】

据港媒日前报道,内地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成立的中国铁塔将于本周寻求上市批准,将于下周开始路演,预计在7月下旬挂牌。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铁塔是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共同出资设立的大型通信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企业,主要从事通信铁塔等基站配套设施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维护和运营。中国铁塔在2014年7月挂牌成立,2015年10月与三家电信运营企业完成全部存量铁塔相关资产的注入和收购,同时引入新股东中国国新。此前,有消息称,中国铁塔已选定中金公司和高盛牵头该公司的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集资规模介乎80亿至100亿美元,公司目标估值达400亿美元,有望成为今年港股最大IPO。虽然铁塔公司的整体估值略低于正在招股的小米集团,但市传的集资规模若得以落实,即使以下限计算,仍然轻易超越集资额连番“缩水”至最多仅479.6亿元的小米。综合市场消息,预料下半年上市的新股主要是新经济公司,包括刚递交申请的美团点评、平保拟分拆的陆金所及金融壹账通等,集资额大概200亿至400亿元,相信无碍铁塔公司问鼎今年新股“集资王”宝座。不过,铁塔公司能否顺利做一哥,仍要看两只内地巨型“独角兽”──滴滴出行及蚂蚁金服何时启动上市进程。滴滴出行最新目标估值已高达6240亿元,有机会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保荐人及最终上市地点尚未敲定;而蚂蚁金服在最新一轮融资后,市值已突破1.1万亿元,但因近月内地对跨类金融控股企业有新的牌照要求,故此蚂蚁金服或最快待至明年才能在中港两地挂牌。(NYM)

【市场:德国商业银行看好中国与西欧间的并购交易】

6月27日,德国商业银行周三发布白皮书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与西欧间的并购交易将有所增长,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ODI)预计达250亿美元,这较去年实际水平增长逾七成。该白皮书强调,“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的投资和收购重点有明显区别,欧洲以技术为主,中亚、东南亚和非洲则以电力或基础设施项目为主。中国企业也在印度、越南和泰国等国寻找机会,这些国家人口不断增长,但医疗及基础设施仍待发展。“250亿美元的预估还是比较保守的,我认为ODI应该更高。”德国商业银行国际企业客户部门董事会成员ROLANDBOEHM表示。今年1月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去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2016年为145.3亿美元。白皮书指出,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并购交易在未来几年还会增加,特别是随着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变得到更加复杂,而更多欧洲企业开始利用他们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理优势。鉴于高科技能力和德国制造的加持,中国企业仍会优先考虑德国,虽然超过10亿欧元的大额交易仍有限,但已有许多中国买家进入各行各业的德国中小企业市场。(RLEQ)

【形势要点:欧元升值可能仍将拖累欧元区通胀】

6月27日,欧洲央行发布的经济公报中表示,欧元过去的升值走势可能仍会给未来几个季度的通胀造成压力,但这种影响可能会被企业定价能力的增强所掩盖。欧洲央行多年来一直在刺激经济,以期重新点燃通胀,但过去一年欧元大幅上涨最近几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逆转支持了政策制定者渐进收紧政策以避免抑制经济增长和通胀的主张。“始于2017年年中的升值,可能仍会给未来几个季度的通胀造成影响,”欧洲央行在经济公报中表示。“汇率的间接影响可能难以察觉,如果这种影响被其他因素的乱流冲淡的话,比如企业定价能力的增强。”欧元兑美元较一年之前上涨逾4%,但较第一季所及高位下跌了近7%。非能源工业品对汇率走势最为敏感,因为进口成分较高,而且与消费者价格之间的差别,只有分销和零售利润。尽管如此,生产者价格通胀对汇率升值带来的下行压力仍具韧性,因为这些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部劳动力及非劳动力成本。欧洲央行并称,这有可能掩盖了汇率带来的下拉力,因为劳动力成本在上涨,而且产能利用率上升给予企业更多定价力量。欧洲央行称,“综合起来,这些因素可能抵消了来自汇率的下行压力。”(RYZX)

【形势要点:日本央行大举买入ETF影响了股市功能】

日本央行从2010年开始买入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由于2013年上任的黑田东彦总裁实施异次元货币宽松政策,购买额急剧增加。从2016年夏季持续以每年6万日亿元的规模买入。据推算过去买入的股票持有额为25万亿日元,相当于东证主板股票总市值(652万亿日元)的近4%。这对个别企业影响巨大。东京证券交易所6月26日发布的股票分部状况调查显示,央行被归类于购买ETF的信托银行,然而日本经济新闻社计算日本央行实际的持股比例发现,在3735家上市企业中,央行进入1446家企业的前10大股东之列。较1年前的833家相比增至1.7倍。并成为东京巨蛋公司、札幌控股、尤尼吉可、日本板硝子和永旺5家公司的最大股东。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日本央行是难得的不严厉的股东,但是对于央行的持股比例提高已开始出现担忧声。KDDI的股东大会上,有股东问及央行出售股份的可能性,村本伸一董事表示“认识到必须采取对策”。日本央行总裁黑田表示,“(买入ETF)发挥了一定作用”,显示出眼下将继续买入。但是这样一来退出货币宽松将变得困难,此外如果不基于企业价值买入的股票出现增加,显示股票合理价格的股市功能将受到影响。(R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