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专栏〗
【资金偏紧最终可能倒逼财政扩张】
宏观意义上的资本过剩,在国内的微观市场上似乎感受不到。虽然4月17日央行宣布降准,市场期待降准释放的4000多亿资金能补充市场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但多位金融业、实体经济的负责人表示,就目前来看,还未感受到融资成本有明显下调,短期资金成本甚至还有上升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一家大型光伏企业负责人称,“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资金成本降低。目前我们公司主要融资渠道之一是融资租赁,其成本已经从去年初的7%,上升到去年中的10%,目前更是到了11%,没有什么利润。”四川某工程设备企业通过房屋抵押获得当地某股份银行400万元的经营贷款,贷款利率约6.8%左右,还需要缴纳2%的担保手续费,综合融资成本在9%以上,而他们去年底通过同样方式获得的贷款利率仅为6.17%。而金融类企业也在抱怨融资成本太高。多家融资租赁企业称,他们从银行、ABS等市场取得资金的成本一直在抬升。业内人士称,不同性质的租赁企业融资成本差别很大,但从2016年中开始都一直在涨。目前大银行系金租公司的融资成本可能只有4%,大型国有背景租赁公司约6%-7%,一般租赁公司则到7%-9%左右甚至更高。融资成本不低,给企业的利率当然会更高。
央行已经降准,还要求将降准产生的增量资金更多投放到中小金融机构,同时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为了加强执行力,央行还提出会把这些要求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但实际上,不论是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还是实体企业的贷款成本,短期内仍然较高,甚至还在继续走高。这显示,降低融资成本的金融改革目标,仍然是很难实现的目标。
为什么降准之后,企业的融资成本依旧居高不下?
从市场来看,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不少。首先,降准释放的4000多亿资金与企业庞大的融资需求相比,杯水车薪。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信贷达4.9万亿,同比多增6339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加7473亿元,但同比少增了3326亿元。面对一直在增长的需求端,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依旧难以改观。其次,在货币基金、互联网金融和居民负债发展的冲击下,存款增速一直在下滑,银行的负债端成本不断上升。为了吸储,多家银行相继提高了大额存单利率,如建设银行4月14日推出认购金额30万元起、较央行基准利率上浮45%的大额存单;招商银行4月17日推出100万元起购、利率水平上浮50%的大额存单;部分城商行、农商行甚至上浮达55%。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大,流动性更紧。这种情况下,给企业的成本也难降低。
不过,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原因难以解释整个中国金融市场普遍出现的融资困境(大型国有企业的融资除外)。在我们看来,国内市场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本质上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系统问题——中国的金融政策、金融市场准入、市场发育程度、金融市场制度、金融企业的构成、宏观经济环境、实体经济投资环境、政府干预、政府服务效率、中介机构活跃度等一系列的问题,共同构成了影响国内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环境,也形成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特点和问题。实际上,长期以来,国内市场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都存在问题,各种“中梗阻”的问题很多。过去这一问题看起来不明显,是因为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城市化快速扩张期,中国主动或被动地实行了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央行大量“放水”,银行再以杠杆扩大了货币乘数。简单来说,大水漫灌掩盖了各种水流不畅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市场系统问题!
解释市场系统问题没有一招鲜,不是靠一两个政策就能扭转的,它必须依靠市场化改革、市场开放和创新,从多个方面来系统推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有可能见到效果。但在短期之内,恐怕难以见效。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金融市场的效率难以短期改善,而维持稳健的经济增长和其他发展目标(如经济转型、扶贫、环保、结构调整)又需要有稳定的资金环境。安邦咨询在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中曾经指出,中国维持稳健的经济增长和其他发展目标并不能在一种线性的基础上考量,而应该结合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和问题,结合世界经济形势来判断。就此而言,中国今后几年面临的形势并不令人乐观。而要解决这些严肃的挑战和问题,让经济体维持一定的动能恐怕是必须的。如果中国在货币政策上无法积极地去“刺激”,那么可以考虑显著地扩大发债,通过债务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多元目标。
在“三去一降一补”的背景下提扩张政府债务,这似乎不合时宜。但从系统改革和缓解众多危机的角度来看,中国实行积极的债务扩张政策有足够的理由和条件。
(1)应对美国减税政策在全世界挑起的减税竞争,实际上对各国财政能力提出了考验。中美同为大国经济,但一个是生产国市场,一个是消费国市场,中国如果减不了税,就只能考虑更积极的扩张债务来维持当前的财政稳定,扩张自身的市场空间。(2)活化实体经济需要中国扩大债务。金融危机后至今,实体经济领域并未表现出与资本领域同样畅旺的复苏,根本原因在于过快的城市化导致的综合成本上升,过快地消耗掉了企业的内生资源,企业无路走,只好脱实就虚或者出走。要活化实体经济,就需要新的资本投入。通过扩大债务来刺激国内市场,是一个可行的选择。(3)中国的政府负债状况在世界上中等水平,还有适度扩张债务的空间。而且当前仍处于资本过剩,增加债务暂时不用考虑流动性问题。(4)债务扩张为中国调整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创造了时间窗口。换句话说,债务扩张是借未来的钱用于现在,以财政工具来减轻当前改革的痛苦,以“时间换空间”。中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发行超长期国债来扩张债务。
虽然限制债务扩张的原因也十分明显,但从未来形势来看,考虑较大规模的财政扩张方案,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中国面临金融风险隐忧、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市场梗阻难以短期疏通的情况下,未来的形势发展会倒逼中国的财政扩张。在此背景下,一定规模的债务扩张是完全可以考虑的策略选择。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央行“小瓢舀水”式的货币政策操作,难以有效解决国内市场系统导致的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实现未来几年发展的多元目标,中国可能需要再度考虑债务扩张的政策。(AHJ)返回目录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国内4月M2、M1的同比增速都有所放缓】
中国央行公布的2018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3.77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2.54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1.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15万亿元,同比增长4.5%。当月净回笼现金1216亿元。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3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2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2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多增79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528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43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72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3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6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685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745亿美元,同比增长5.2%;当月外币贷款增加42亿美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作为观察货币供应重要指标的M2、M1,其4月同比增速都出现了放缓。不过,M2作为宏观经济指标的有效性在下降。央行行长易纲曾表示,由于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使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已有所下降,已经不能全面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易纲表示,应对M2有效性下降的根本途径是,顺应经济金融发展规律,转变调控方式,更多关注价格型调控。(L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央行进一步收紧中小型银行监管】
中国央行周五(5月11日)晚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阶段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其中,为完善宏观审慎评估(MPA),拟于2019年第一季度评估时,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人民币以下金融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由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品质、外债风险等构成,其中资本充足率是核心。同时,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纳入其中。为防范金融风险,央行今年一季度评估时,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银行所发行的1年期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负债占比指标加以考核。而由去年9月起,金融机构不得新发行期限超过1年的同业存单。现在央行提出,拟于2019年第一季度评估时,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人民币以下金融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意味进一步收紧中小型银行监管,因为MPA考核以广义信贷口径要求资本金,因此资产增速较高,以及表外业务占比较高的中小型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压力。此外,由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撰写的这份报告称,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一方面要掌控好流动性尺度,助力去杠杆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变化,加强政策协调,灵活运用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BH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市场传言26家支付机构将试点上交全额备付金】
近日,一则“支付机构需全额交存备付金”的消息在业内流传,消息称中国央行拟要求支付机构将交存专户内的资金全额转入新开立的备付金集中存管账户,即全额上收试点支付机构备付金,目前并未正式发文,仍处于业界小范围讨论阶段。据悉,首批试点机构有26家。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例如,你在网店买买买之后,将钱付给了支付宝(支付机构),商家就直接发货给你了,而支付机构要在客户确认收货后才把钱付给商家,期间有一个时间差,这部分就是支付机构收到的客户备付金。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自2017年初就已建立,第三方支付机构需通过商业银行将部分客户备付金交存至央行,该规定从2017年4月17日开始执行。执行大半年后,2017年末,央行又发布文件提出,2018年起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将由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外界认为,在外资正式撕开一道口子迈入中国支付市场之前,这是央行酝酿的备付金最严监管大招。5月2日,中国央行收到了最早进入中国服务跨境B2C卖家的收款企业英国WORLDFIRST关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的来函。这意味着,第一家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已经迈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RYM)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外资申请控股券商是衡量中国市场开放的窗口】
短短8天,瑞银证券、野村证券、摩根大通相继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控股合资券商的申请。中国证监会在5月10日宣布,摩根大通经纪(香港)有限公司提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摩根大通经纪(香港)有限公司拟持股51%。两天前的5月8日,野村控股株式会社刚刚提交了拟持股51%的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申请。更早些时候,5月2日晚间,证监会官网“行政许可及信息公开申请受理服务中心”的“审批进度”一栏出现“瑞银证券股权变更”的申请,状态显示“已获受理”。全球3地3家外资机构不约而同申请控股合资券商,得益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加速开放。4月28日,证监会公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同时宣布“即日起,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可根据该办法和服务指南的要求,向证监会提交变更公司实际控制人或者设立合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在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8天有3家外资券商申请在国内成立或成为控股券商,说明中国市场对外资券商还是有吸引力。尽管中国市场开放的真实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还存在不确定性,但潜在的巨大市场还是具有长期吸引力。反过来看,外资申请控股券商以及他们今后的发展如何,也是衡量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窗口。(NYM)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A股“入摩”进程即将进入尾声阶段】
距离A股正式“入摩”还有不到1个月,近期国内外资金加紧布局MSCI,短期内投资热度上升。此外,按计划MSCI将在5月宣布纳入A股的名单,与之前的拟纳入标的可能存在差异,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具体而言,今年4月开始北上资金加速,并呈现流入A股MSCI标的股票迹象。同时,内资MSCI主题基金也进入密集发行的时期。根据券商研报数据,陆股通4月日均净买入为26.4亿元,3月为4.9亿元,净流入明显加速。其中,在4月份北上资金中,流入MSCI标的股票的比例高达89%,明显高于去年第2季度至第4季度平均占比为70%的水平。而根据iFind数据,截至5月10日,国内共15家基金公司上报了合计33个MSCI公募产品,其中17只已核准。同时,多家私募基金也已经开始发行或计划发行MSCI基金。随着A股入摩的不断临近,预计会有更多的MSCI指数基金通过审批,内资的增量资金同样值得关注。根据申万宏源的研报,2018年新增相关基金发行数量为11只,已募集总份额为114亿。此外,据中金公司研报,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MSCI将公布其半年度指数调整的结果,是MSCI正式纳入A股前最后一次公布名单。事实上,今年3月曾经更新过一份235个标的名单,与去年宣布A股纳入时候公布的222个A股标的名单相比较,大金融板块的非银、银行、地产仍占据较大比重,军工和化工被剔除的标的最多。但中金认为,最新的名单将发生变化,潜在被新纳入的股票主要集中在年初以来表现较好的板块如医疗保健、消费品等领域,而潜在被移出的标的则主要集中在表现较差的周期品、券商等板块。不过,MSCI国际通指数的指数每季度都将调整成份股,部分市场机构认为并不用过度强调其意义。(RH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上海拟从六方面争取扩大金融业开放】
上海在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目前,聚集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2017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1428万亿元,直接融资总额达7.6万亿元,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的85%以上。外资金融机构占本市所有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近30%。近期,上海将在以下六个方面争取先行先试。一是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比如,支持外国银行在沪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业银行在沪发起设立不设外资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支持外资银行开展代理发行、代理兑付等。二是扩大证券业对外开放。比如,支持在沪设立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允许其从事经纪、咨询等。三是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比如,放开在沪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支持外资来沪经营保险代理和公估业务,支持设立外资控股人身险公司等。四是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比如,支持境外投资者参与上海证券市场,支持境外创新企业在沪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争取年内开通“沪伦通”,进一步扩大熊猫债规模等。五是拓展FT账户功能和使用范围。围绕人民币国际化,建设人民币全球服务体系。争取将FT账户复制推广至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自贸试验区,以及拓展FT账户的投融资功能等。六是放开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市场准入,放宽外资金融服务公司开展信用评级服务的限制等。(LLE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国内地震预警系统建设之后还要重运转】
5月12日,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10周年纪念日。为此,广东省地震局在相关活动上表示,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台网已经建成,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监测系统在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波到达之前可发出警报。广东省地震局介绍,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台网项目新建改建200多个地震预警台,形成以井下台为主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具有减灾效能的区域性预警台网,实现对粤闽交界及近海、珠江口近海发生地震后10秒左右,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发出地震预警。同时建设现代化地震监测和预警预测体系,整合台网观测资源,加密观测站点布局,逐步建立覆盖广、时效快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网络。省内4.5级以上地震5分钟内作出地震烈度自动速报,20分钟内发布烈度速报信息。省地震局还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总体上达到抵御6级左右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事实上,这属于地震震后预警系统,与真正的预报还有差别。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的里氏7.0级地震时,这套系统就成功帮助成都市争取了28秒的黄金时间,汶川、理县的群众也在电视上看到预警,提前52秒避险,而日本建立的也是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不过,国内在这方面仍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建起这套系统,更重要的是,还要能有效运转这套系统:(1)即通过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方式,在地震发生后能立即通知民众。这是信息系统运转;(2)要组织民众加强地震演习,尤其是配合地震震情预警系统,进行防震逃生演习。这是社会系统运转。(NH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石油接手道达尔油气资产要警惕地缘政治风险】
随着美国宣布恢复对伊朗实施制裁,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Total)可能撤离伊朗南帕尔斯(South Pars)天然气田项目。该项目位于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北方-南帕尔斯天然气田伊朗水域内。据了解,北方-南帕尔斯天然气田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天然气田,该气田为卡塔尔和伊朗共同拥有。2017年7月3日,法国石油巨子道达尔公司率三方财团(道达尔持股50.1%、中石油持股30%和伊朗Petropars持股19.9%)与伊朗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世界最大天然气田南帕尔斯天然气田11期项目(SP11)的合同。该合同为期20年,总价值约48亿欧元。目前,中石油和道达尔均已投入资金开发该项目。中石油迄今投入约2000万美元用于此气田的开发规划,而道达尔已在开发该项目上花费9000万美元。一位知情人士称:“现在道达尔退出的可能性很高,在那种情形下,中石油将做好全面接管的准备。”据了解该项目的人士透露,在该项目获批当日,中石油便开展尽职调查和制订计划,准备接手道达尔的权益。对于上述传闻,伊朗Petropars母公司——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表示,在产气前,道达尔不会得到任何补偿。他们还说,如果道达尔撤离伊朗,其在该项目上的权益将被中石油获得。不过,特朗普政府威胁称,若与伊朗有商业往来的银行和企业未能在规定期限内(3到6个月)解除与伊朗的业务关联,将遭到美国制裁,“就算是大西洋对岸欧洲盟国的银行和企业也不能例外”。由于面临特朗普政府的再度制裁,伊朗的天然气项目也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如果中石油此时接手道达尔资产,有可能接过一个“烫手的山芋”。(L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的巨灾保险机制迄今仍然严重缺席市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巨灾保险数额和占比都小得可怜。在国际上,巨灾损失中,来自保险的赔款一般可覆盖20%-40%。全球保险行业的第一名“噩梦年份”是2011年,主要灾难是日本海啸和地震。仅地震的总损失为2520亿美元,其中保险赔款就有572亿美元,占总损失的22%。全球保险业第二大“噩梦年份”是2005年,主因同样是因为美国若干次飓风。全球保险行业的第三名“噩梦年份”是2017年,主要灾难是美国三大飓风和野火,以及南亚洪水。去年所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总额约3060亿美元,根据慕尼黑再保险的一份数据,全球保险业付出的赔偿超过1300亿美元,即超过了40%。而在汶川大地震后,在8451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里,整个保险业最后的理赔只有20亿元人民币出头。对比汶川地震下20亿元的保险理赔,为汶川地震慈善捐款的总额超过了650亿元,即来自国内外的捐款是保险的30多倍。缺乏商业保险的介入,巨灾索赔往往会产生问题,比如,汶川地震后出现了一批受灾区域的房贷者贷款断供现象(汶川地震涉及四川18个市或州,及甘肃、陕西、重庆部分地区,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灾人口1000多万),为避免社会动荡,银行体系曾一度允许受灾群众暂缓偿还房贷。但是,缺少保险机制作用其中,银行业能做的也仅仅是暂缓,肯定没法儿免除债务。房子都震后受损了,房贷却一点没损;其它家庭财产少了,还贷问题就变得更加压力山大。如果有巨灾保险,就能缓上一大口气。像汶川这样的地震损失,如果有假设15%的赔付比例,也有1270亿元左右来自保险业的支付赔款。在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由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参与运作,各商业保险公司承保住宅地震保险后,再由地震再保险公司承保,而地震再保险公司以超额损失再保方式转分保给政府:原则上,如发生大地震,理赔金额在750亿日元以下,全由各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如在750亿日元至8100亿日元之间,则由各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各负担一半;如在8100亿日元至41000亿日元之间,则由政府负责95%,各商业保险公司负责5%。(LHJ)返回目录
【市场:人民币升、美元贬的“完美世界”难以持续】
近期,美元汇率和美债收益率齐涨受到市场高度关注,而人民币汇率走贬也威胁到新兴市场的资产。在摩根士丹利看来,这是因为人民币一旦停止升值,将通过打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华贸易的竞争力而令他们感到更多挑战。世行驻伦敦首席全球外汇策略师Hans Redeker对此解释:人民币升值和美元下跌是理想状态。当这两种情况并存的时候,那就是“完美世界”了,出口和融资都将变得更加容易。当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往往相对贬值,而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而如果美元贬值,新兴市场国家那些外债就会变得更便宜。如果恰好两者叠加,出现Hans Redeker所谓的“你能生活的最好世界”,就相当于这个新兴市场国家通过更多出口赚到了更多外汇,使得国家收入增长,而外债负担则在减轻。2017年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世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打破之前三年的贬值趋势,升值幅度超过6%;而美元指数创出了十四年来最大的年度跌幅,全年重挫近10%。这使得一些作为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对手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显著提升了,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之前的国际债务则因美元贬值而明显减轻。不过,今年以来特别是上月中旬以来,局势出现反转,去年还欢欣鼓舞的新兴市场国家今年就遭遇了“噩梦”:美元近期大幅反弹,仅4月最后两周就涨了将近4%,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则从上月初以来跌约1.2%。去年预测人民币汇率最准确的分析人士Prestige Economics LLC创始人兼总裁Jason Schenker上个月转变立场,不再看涨人民币。这是他自2016年以来首度结束看涨的观点。据路透社的调查,66名受访者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这波美元反弹走势的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其中有20%的人预计反弹会在一个月内结束。(LHJ)返回目录
【市场:“萨德”事件后遗症韩国乐天即将撤离中国】
继4月下旬出售21家北京乐天玛特后,乐天购物又将华东地区50余家商场出售给利群集团,在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再跨一大步。据利群股份5月11日晚公告,公司拟作价16.65亿元,收购乐天购物持有100%股权的12家公司,以获取其从事商业零售、仓储和地产业务的15处房产和华东地区的72家门店等经营性商业资产。实际上,12家标的公司中的部分公司自去年3月以来已处于停业状态,利群股份依托公司现有的物流配送体系,拟将其收购后恢复营业。交易后,公司门店数量将实现翻倍增长,覆盖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上海五个区域市场。而在当天早些时候,韩联社曾报道称,韩国乐天集团5月11日表示,当天乐天购物将召开理事会,公布出售中国上海、江苏等华东地区50多家店铺的决定。上述卖场,预计将以2800亿到29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7亿到17.2亿元)的价格出售给利群集团。事实上,上个月,乐天玛特曾以248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8亿元)的价格,向物美集团出售了其在北京的21家店铺。而随着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店铺接连出售,乐天玛特将仅剩华中、东北地区的14家店铺。对此,韩联社称,这家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在华经营11年的韩国企业,即将全面撤出中国。韩联社还指出,因为“萨德”风波,乐天在华的99家店铺中有87家停业,剩余卖场销售额减少了八成以上,销售额损失约为71亿元人民币。(RHH)返回目录
【市场:部分市场机构认为目前美股已触阶段性低点】
持续了九年的美国股市,在2018年开年后一直处于波动中,而投资者对美股不利因素的关注度也越发明显,市场主流观点普遍认同美股牛市已现疲态。不过,也有部分分析师认为,在主要指标的表面之下,美股增长仍存动力。首先,近期有多个指标有向好变化,如: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则连续5个交易日上涨。更重要的是,恐慌指数VIX已连续第五周下滑,昨日(5月11日)又再次下跌4.38%,这显示出市场焦虑情绪正在消退。新桥证券的首席市场策略师Donald Selkin表示:“我们在交易区间的低端找到了很好的支撑,而现在突然之间,我们要开始突破了。”无独有偶,Heritage Capital的总裁Paul Schatz也指出:“一个积极的信号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上涨与下跌的股票的比率正在创新高。”Paul Schatz更是直言,这个指标是预测走势的“一个90%准确的指标”。此外,根据StockCharts的数据,标普500指数中有61.1%的成分股在本周超过了它们的200天平均线,高于上周的50%;而对于50日线而言,也有61%的成分股超过了这一平均水平。Oppenheimer的技术分析主管Ari Wald解释道,净新低的数量(创52周高点的股票数量减去52周低点的数量)一直在下降,这一趋势表明“股票的抛售正在变得越来越少。”他说:这意味着我们在调整期保持了良好的状态,市场一直在寻找基础。(RHH)返回目录
【市场:沃尔沃正寻求在香港和瑞典两地上市】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浙江吉利旗下的沃尔沃汽车将在今年在香港和瑞典上市,其估值在160亿至300亿美元之间。相关人士还透露,沃尔沃汽车已经选择花旗集团、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IPO进行辅导。吉利和沃尔沃汽车本月在瑞典和中国香港举行了会议,商讨在两地上市的事宜,其最早将在今年秋季早些时候上市,这将令沃尔沃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国际知名汽车厂商。此外,相关人士还称,沃尔沃可能会参考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和在美国上市的特斯拉作为基准。沃尔沃汽车于1927年在瑞典歌德堡成立,是北欧地区第一个汽车品牌。1999年福特汽车以64.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集团旗下的乘用车部门沃尔沃汽车,并于2008年时减资24亿美元。之后沃尔沃集团和沃尔沃汽车尽管共享品牌,但相互独立。2010年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瑞典哥德堡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的相关资产,涉及金额18亿美元,在2010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根据沃尔沃官网数据,目前,吉利在瑞典的公司拥有沃尔沃99%的股权,其余的1%由一些瑞典机构投资者所有。(BH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日本企业显著衰落”是个巨大的谎言】
近年,不少日本企业出现经营亏损或业务转型,再加上部分日资公司在中国关厂,有舆论认为日本企业不行了。不过,这种看法多有偏颇,日本企业的真正实力,仍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难以企及的。看一个国家的企业是否衰落了,要看它们在全球产业利润份额的变迁。从MSCI全球指数里,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四大地区上市公司从2000年至今的利润份额变动,可以看到日本企业的分额一直都保持在10%左右,长线看没有所谓的衰落,反而是欧洲企业的份额在不断下降。而新兴市场利润份额在稳步提高,里面包括了中国最赚钱的一群企业例如BAT,中移动和各大银行。日本在每次经济危机的利润都会转负,这是因为它的出口型消费端产业比重很大,对需求端特别敏感。从发达国家三大地区历史盈利走势看,日本企业的表现最好,美国企业其次,欧元区企业的表现最弱,同样不能得出日本企业衰落的结论。还有一个角度是看利润绝对值的变化。根据日本东证指数Topix从1969年至今的每股盈利(EPS),截至2018年3月财年的EPS是120,比2008年高点增长了大约50%,与1989年大泡沫顶部相比则增长了1倍多。更令人赞叹的是,日本企业的盈利增长是建立在过去十年名义GDP和GNP增长一般在2%-2.5%左右的基础上的。对比一下中国企业(全范围)的盈利增长,在过去十年名义GDP增长近2倍的情况下(年均12.5%左右),2017年中国企业的盈利比2008年高点增长了60%左右。两国的企业盈利质量一对比,高下立见。日本企业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其保守的资产负债表,有接近一半的企业持有净现金,这是负债累累的中国企业远不能比的。保守的资产负债表和在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使日本企业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两家在中国媒体眼里风雨飘摇的企业——佳能和尼康,两家业务都集中在相机和光刻机两个部门,在最近五六年,数码相机市场从市场顶峰市场容量下降了60%,由于经营杠杆的存在,市场容量下降对于企业经营利润打击比收入更大,但两家日本企业仍然挺住了,经营利润基本平稳。(L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阿根廷再次陷入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较高】
根据路透报道,为了阻止该国货币继续崩溃,阿根廷央行周五(5月11日)花了10亿美元购买比索,虽然此举令比索小幅反弹,但日内依然下跌,并收创纪录新低。而此前,阿根廷更是经历过一周内加息三次共1275个基点、并向IMF申请价值300亿美元的灵活贷款来应对快速贬值的主权货币。此前不久,阿根廷政府曾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帮助稳定经济,央行也在6天里花了50亿美元干预汇市,这相当于阿根廷外汇储备的10%,尽管如此,比索的汇率压力却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其实,阿根廷这次的危机导火索起源于年初,在阿根廷国内货币持续贬值,通胀问题依然严峻的情况下,该国央行一面承诺保持独立性,继续抑制物价上涨,一面却意外地开始连续两次下调货币政策利率共150个基点,令市场大跌眼镜。随之而来的,就是比索的大面积抛售潮。阿根廷央行周五表示,若美元/阿根廷比索触及24比索时,将再出售2亿美元稳定本币汇率;如果比索主导的债券工具——Lebac短期票据收益率涨破50%,也将实施回购。对此,摩根大通警告称,如果下周阿根廷央行没有成功将约300亿美元的短期债券展期,阿根廷比索可能面临失控的风险。目前来看,阿根廷政府使尽浑身解数,却仍无法挽回比索下跌的趋势,市场方面则认为阿根廷又再次陷入17年前的危机之中。目前阿根廷再次向IMF求助,但是由于在2001年中,IMF一直为阿根廷债权人提供担保,并纵容了阿根廷政府的不负责财政政策,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IMF却又拒绝提供救援,这令外界对此次IMF的介入保持着相当的警惕。除此之外,在当下利率不断走高,油价上涨,新兴国家货币贬值的大环境下,阿根廷的比索目前已成为今年新兴市场表现最差的货币,而这一市场预期至今仍没有发生逆转的迹象。(RH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美联储也认为美加息对新兴市场冲击很大】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经济学家的一项研究显示,金融指标最弱的新兴市场,尤其是高通胀国家,往往是受美国利率冲击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两位作者,MATTEO IACOVIELLO和GASTON NAVARRO写道:“外国对美国利率上升反应的光明和阴暗面”都被讨论文件所强调。“在黑暗面,这些反应似乎很大,以至于他们认为,外国经济体——尤其是脆弱的新兴经济体——可能比美国经济本身对美国货币冲击的反应更大。”这两人构建了一个“脆弱性指数”,以衡量金融脆弱性如何解释在美联储加息冲击之后,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负面影响。这些指数包括:以消费者价格变化衡量的通货膨胀。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比例。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外债,储备金净额,占GDP的比重。IACOVIELLO和NAVARRO在报告中写道:“在新兴经济体中,所有四个指标——尤其是通胀——都具有增强GDP对美国冲击反应的解释能力。”尽管美联储的经济学家没有提及今年的市场波动,因为美国仍在继续收紧货币政策,但到目前为止,2018年表现最差的两种新兴市场货币是阿根廷比索和土耳其里拉。而这两个国家都有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RLEQ)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