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每日经济-第5786期

〖分析专栏〗

【从地缘政治历史角度看“一带一路”】

〖优选信息〗

【政策:习主席谈中国未来扩大开放的核心领域】

【形势要点:全国人大官员建议扩大财政赤字规模】

【形势要点:习主席对商务部公布的未来进口数据“加码”】

【学界观点:中国需警惕经济螺旋式下行趋势】

【形势要点:过度水电开发已危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形势要点:美制裁晋华事件已在台湾业界引起寒蝉效应】

【形势要点:财新10月PMI预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形势要点:中国在南亚的投资引发印度担忧】

【形势要点:H7N9禽流感飞沫传染可能引发更大危害】

【形势要点:高雄市长候选人打经济牌带动台商返乡投票热潮】

【市场:贸易战背景下特斯拉加速在中国布局】

【市场:上海进博会中新能源汽车成为亮点】

【形势要点:IMF预测2018年各国GDP的头部效应明显】

【形势要点:贸易战冲击亚洲小型经济体制造业开始萎缩】

【形势要点:澳大利亚新任总理称对中美不会选边站】

【形势要点:韩国委任高盛经济学家加强与朝鲜经济联系】

〖调整和修正〗

【调整和修正】

〖每日数据〗

【每日数据】

〖分析专栏〗

【从地缘政治历史角度看“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自问世以来,在国际上受到了不小的关注。为了推进这一战略倡议,中国掏出的真金白银不少。国家发改委主席何立峰今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曾表示,从2013年至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近6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超过800亿美元,其中在沿线国家建立了82个经贸合作区,据不完全统计,创造了24万多个工作岗位,将近有4000家企业落地、动工、投产。外资对中国投资的估计更高,穆迪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内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的金融支持超过7500亿美元,远超国际金融机构同期为“一带一路”的融资规模。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以及国际上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国际上针对“一带一路”的批评在不断增多。比较集中的指责是认为中国在搞“债权帝国主义”(CREDITOR IMPERIALISM)。由印度学者在2017年提出的这个概念代表了不少国家的看法,认为中国在斯里兰卡、吉布提等国以自然资源、战略要地等作为质押物的贷款,在接受贷款的国家造成了大量的债务,这些国家在无力偿付贷款时,不得不“让渡”部分主权给中国。为了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美国与印度共同强化了“印太战略”,试图把印度洋地区纳入美国的东亚战略。美国在地缘战略思维上的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针对的就是“一带一路”。

为什么在中国做出巨额投资建设之后,西方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在增加?

这需要从地缘政治角度来寻找原因。经典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在《历史的地理枢纽》(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一书中提出,地球可分为三个不同板块区:世界岛(World Island),近岸岛屿(offshore islands)以及离岸岛屿(outlying islands)。麦金德认为,如要成为世界霸主,就必先要控制世界岛的心脏地带(the Heartland),即由伏尔加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欧亚大陆地段。麦金德有关心脏地带的看法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这一思路对国际地缘政治思想和决策有极大的影响。去年离世的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前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提出的大棋局(the Grand Chessboard),就是建基于麦金德理论的美国外交政策。

布热津斯基的冷战棋局提出,美国要以离岸平衡(offshore balancing)的方式,维持美国在三条战线——欧洲、近东及远东——的根本利益。而实现离岸平衡的关键,在于选择性地“分而治之”:以阿塞拜疆及乌兹别克为近东支点,限制俄罗斯南进至心脏地带,以及日后潜在的中国崛起后的西渐战略;以土耳其及乌克兰为欧洲的支点,确保美国及其西欧盟友进入心脏地带的海陆路径,也是防止俄罗斯西出地中海及东欧的桥头堡,以及限制伊斯兰世界对近东的影响。布热津斯基原本希望在远东建立由中日韩三国主导的“远东之锚”(Far Eastern Anchor),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不如预期,打乱了这一设想。在奥巴马年代,美国在亚太发展了再平衡政策(Pivot Strategy)——集合日韩、东南亚及印度来限制中国的陆权及海权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的陈伟信认为,西方国家是从地缘政治策略角度来看待“一带一路”,这是“一带一路”遭到越来越多质疑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如果说“一带一路”是地缘策略,也不是只有中国一家提出类似策略,与“一带一路”类似,印度及日本共同提出了“亚非增长走廊”(Asia-Africa Growth Corridor,又被称为自由走廊);今年9月,欧盟提出了“连结欧亚”战略(Connecting Europe and Asia:The EU Strategy)。这些都是当代不同的地缘政治策略。

与过去以地理区域为基础确立的地缘战略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希望以丝绸之路为区域整合的主题,以铁路及港口基建为支持横跨欧亚大陆。在西方国家看来,这种强调“连结”、“沟通”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是在回应美国冷战以来的“分而治之”概念,建立一个以中国领导的政经合作格局。正因为如此,虽然中国多次强调“一带一路”不是政治斗争或中国走向霸权的外交工具,但从西方的观点而言,“一带一路”政策正是暗合经典地缘政治学的分析,在审视其政策成效时,西方自然多了一层政治及战略的考虑。因此,不论是美国推动的“印太战略”,印日提出的“亚非增长走廊”,以及欧洲提出的“连结欧亚”战略,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西方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回应,通过海权及陆权的介入和力量展现,来回应中国“一带一路”在“世界岛”的战略举动。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基于长期的地缘政治传统,西方社会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提出的新的地缘政治策略,这是让西方感到警惕和怀疑的地方。由于有这种扎根传统的认知,未来中国继续推动“一带一路”、谋求新的市场空间,需要对面临的阻力做好长期打算。(BHJ)

〖优选信息〗

【政策:习主席谈中国未来扩大开放的核心领域】

在于今天(11月5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做了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习近平表示,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第一,激发进口潜力。中国将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扩大进口空间。中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国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中国真诚向各国开放市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要年年办下去。第二,持续放宽市场准入。4月份我宣布的放宽市场准入各项举措,目前已基本落地。中国已经进一步精简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减少投资限制,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中国正在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第三,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中国将加快出台外商投资法规,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中国将尊重国际营商惯例,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中国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外商合法权益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各国都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营商环境,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总是粉饰自己、指责他人,不能像手电筒那样只照他人、不照自己。第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中国将抓紧研究提出海南分步骤、分阶段建设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第五,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中国一贯主张,坚定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共同捍卫多边贸易体制。中国愿推动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中国将认真实施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八大行动”。(LHJ)

【形势要点:全国人大官员建议扩大财政赤字规模】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11月2日在论坛上表示,财政政策应当更加积极、聚力增效,切实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按照预算法规定堵住“后门”,拓宽“前门”,必要时可考虑将赤字率从2.6%提高至3%左右,加大财政政策对稳增长、防风险的支持力度,实现“平衡型财政”向“功能性财政”转变。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赤字率有去年的3%,降至2.6%,当时强调财政支出规模会继续加大,反映当时预期经济增长向好,赤字率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下降。若政府预算要提高赤字率,则意味着财政支出力度较现在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尹中卿还表示,早前出台的“严监管”、企业和地方政府“去杠杆”、环保督查等具体措施已取得进展,中长期而言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但短期具有一定的紧缩效应,需要加强政策协调,避免政策叠加、用力过猛形成共震,更要避免一刀切对市场主体造成误伤。(LWHX)

【形势要点:习主席对商务部公布的未来进口数据“加码”】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在上海正式开幕。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1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的商品。不过,这一数据可能低估了国家领导人的信心。当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可以看到,习主席所说的未来15年的商品进口额,比商务部公布的要多6万亿元。按照这一数据可以算出,未来15年中国每年进口的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达到2万亿美元和6700亿美元。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服务进口4676亿美元,货物进口18409.8亿美元。可以看到,2017年的商品进口规模已离2万亿美元不远,而服务进口则还有不小的距离。未来15年要实现目标,中国在服务和货物进口方面都将保持增长,其中的服务进口增幅将会更大。(RYZX)

【学界观点:中国需警惕经济螺旋式下行趋势】

11月3日,在中国机构投资者论坛上,原社科院副院长、国家重点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发表演讲。针对最近《世界经济展望》均下调了中国、美国还有欧洲的经济增长,李扬表示其忧虑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全球各国经济而言,美联储不断的在沿着他既定的方向,在变更他的货币政策的方式,在缩表。全球贸易摩擦在加剧,经济全球化在退潮,大宗商品价格在全面的疲软,地缘政治紧张。第二个方面的问题,中美摩擦,两个国家的关系如何确实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第三个方面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一些变化。目前经济增长的债务密集度在上升,也就是说为支持一个单位的经济增长,要用更多金融资源来支撑,金融上层建筑越来越高,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日益扑朔迷离,因此想用金融手段来恢复经济比以往更困难。李扬还提到,从今年前三季度公布的数字来看,GDP增速在下滑,投资在下滑,出口在下滑,消费也下滑到等于或低于GDP的程度,有很多的遐想,数字实际发生了什么事,总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因为它可能意味着某种螺旋式下行趋势。(RYZX)

【形势要点:过度水电开发已危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11月3日至4日在武汉举行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上,多名专家提到,长江流域水利枢纽项目众多,过度、无序开发已给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始于30多年前的“西电东送”,已在长江上游修建不少水电工程。2012年2月《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2012-2030年)在上游干流与主要支流规划了若干水电站,形成梯级开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长江经济带有10省份建成小水电2.41万座;8省份930座小水电未经环评即开工建设;过度开发致使333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1017公里。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这些小水电一般建在流量较小的二级或三级支流,这些小水电缓解了当时能源短缺的困境。但它们数量多,大量引水式电站使河流断续脱水,“发电收入很可能不够抵偿对水域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士表示,长江水生态目前面临的几大威胁中,水利工程建设是首要问题,“长江流域目前建有5万多座水坝,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水库建设,改变河流自然径流过程,蓄水导致坝下水温变化滞后,影响鱼类繁殖。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万成炎看来,长江水生环境面临的第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大坝阻隔、生境破碎化”。当前长江流域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不断被水利枢纽分割,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加重,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物种的生境已遭受严重破坏”。曹文宣建议,在长江流域只建了小水电的支流,将其小水电全部拆除(小支流上游的蓄水水库除外),恢复河流原来的自然流态;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自然河流净化水质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来自中国工程院相关人士的建议称,要严格审批支流及其附属湖泊水利枢纽的建设项目,理清长江干支流与附属湖泊的通道,重构长江流域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是解决水生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键性举措。(LWHX)

【形势要点:美制裁晋华事件已在台湾业界引起寒蝉效应】

近日,美国商务部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制裁中国福建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美国公司被禁止向后者出售软件、技术及产品。随后,台湾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也受到波及。美国司法部宣布,以经济间谍罪名刑事起诉晋华、联电的3名涉事台湾人,并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颁布禁制令,阻挡联电、晋华产品销往美国。联电成立于1980年,为台湾第一家半导体公司,也是目前台湾仅次于台积电的第二大半导体公司。彭博专栏作家Tim Culpan在台湾自由时报发文称,联电涉及与晋华共谋窃取美光商业机密,有如赏了台湾一记耳光。台湾身为美国客户和中国供应链之间的重要伙伴,一旦对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失去信任,可能危机台湾经济的存续。Tim Culpan指出,知识产权是特朗普政府与中国开打贸易战的核心,台湾必须证明依旧值得信赖;如果台湾不能保护好机密,那么全球客户就没理由继续对台湾下单,而渴望取而代之的中企虎视眈眈,北京当局也愿意提供支持。Tim Culpan强调,台湾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是政治和安全问题,而是台湾经济的生存问题。有台湾分析师也表示,中美贸易战早已影响到台湾产业界,这次联电与晋华遭美方起诉,将逼迫台湾科技不敢向大陆靠,“恐怕连企业合作都会产生寒蝉效应”。(BWSH)

【形势要点:财新10月PMI预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受新订单增速停滞影响,财新10月中国服务业PMI创13个月新低。财新/Markit11月5日联合公布,中国10月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环比上月大幅下降2.3个点至50.8,为去年9月以来的最低;当月中国综合PMI下降1.6个点至50.5,为2016年6月以来的最低。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表示,新业务指数跌至2008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仍处于扩张区间,但服务业需求明显减弱,综合PMI指数的下降表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Markit提供的新闻稿显示,10月份,服务业新订单指数降至2008年11月以来的最低值,仅略超50临界值,据受访企业表示,近期需求状况相对低迷,销售受挫。经营活动仅有轻微扩张,企业反映市况低迷,导致增长乏力,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而经营活动有所增长的企业提到,主要是新业务的开发和新客户的增加。由于市场需求看涨、公司计划扩张、市场策略更新等预期因素,10月业界的整体信心保持乐观,但出于对相对低迷的需求状况以及中美贸易争端表示担忧,乐观度降至三个月最低。(RYZX)

【形势要点:中国在南亚的投资引发印度担忧】

在“一带一路”倡议(BRI)下的所有中国投资中,对南亚的投资可能引发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紧张,因为印度已被从中国获得巨额投资的国家包围,而中国是印度在本地区最富有的竞争对手。北京方面在南亚的投资超过了1000亿美元。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最大的两个资金接收国,但地区分析人士称,中国谋求在这两个国家办到的事情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显示出一带一路计划更广泛的两面性。在巴基斯坦,中国承诺投资620亿美元升级这个南部邻国的基础设施,表面上是为获得一条通往巴基斯坦南部海岸瓜达尔港的贸易路线。然而,分析人士称,在孟加拉国,中国是在对一个蒸蒸日上的经济体进行战略投资——这些投资将推动中国国内的政策目标,还有可能带来稳定回报。虽然中国政府已承诺对孟加拉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投入310亿美元,但去年,中国仅占孟加拉国吸纳的外国投资的10%,在巴基斯坦,中国投资的占比为60%。将孟加拉国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印度政府,正忧心忡忡地看着中国投资不断增加。印度的部长们尤其担心他们在斯里兰卡看到的情况:由于该国政府无法偿还从中国政府支持的借款人那里借来的建设资金,中国如今已接管汉班托塔港的控制权。(RYZX)

【形势要点:H7N9禽流感飞沫传染可能引发更大危害】

近日,东京大学科学研究所教授河冈义裕的研究团队发现,H7N9病毒可以在两只相距80cm的雪貂之间传播。在此之前,禽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时,几乎完全不存在飞沫传染现象。这是首次确认禽流感病毒可以透过飞沫进行扩散。研究人员担忧,禽流感基因可能进一步突变,会产生新型病毒变成极其容易感染人类。河冈教授警告,H7N9禽流感有可能在全球流行,必须提高警戒。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首次在中国确诊全球首例人类感染案例,至今已在中国为主的地区感染超过1500人,主要通过禽鸟传播感染。河冈教授专长是流行性感冒病毒与伊波拉病毒研究,为德国医学最高奖罗伯•柯霍奖获得者。香港食品与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强调,禽流感风险一直存在,政府也密切监控、预防,并加强国际沟通。港大感染与传染病中心总监柯柏良指出,内地确诊为H7N9禽流感感染者中,有10位感染性极强,可对人与禽类造成严重感染,提醒市民预防。但他指出,禽流感病毒包括H7N9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风险一直存在,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BWXY)

【形势要点:高雄市长候选人打经济牌带动台商返乡投票热潮】

台湾九合一选举进入紧锣密鼓的倒数阶段,多位台商协会会长透露,国民党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的热潮已带动台商返乡投票的气势与意愿,尤其是高雄地区。一位台商说,在大陆的台商有上百万人,根据大陆全国台企联内部估算,投票时台商的公民权,估计这次返乡投票的台商少则10万至15万人,多则30至40万人。广东一位资深台商表示,希望鼓励台商返乡投票,表达台商的权益,选出对两岸交流有帮助与支持九二共识的候选人。该台商表示,以往台湾地方选举,台商返台投票的意愿并不热烈,但这次因韩国瑜带动整个气势,有显然带动返台投票的意愿。另一位广东台商说,韩国瑜的口号就是要为高雄拼经济,东西卖的出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的诉求也浅显易懂,韩国瑜已创造一种拼经济的共识,他认为已有方法与措施要为高雄服务,相信当高雄经济拼起来后,也能带动台湾其他县市的经济发展。(BYZX)

【市场:贸易战背景下特斯拉加速在中国布局】

当前,美中贸易战局势阴雨密布。然而,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加速了在中国的布局。今年10月17日,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正式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标志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临港地区正式落地,占地规模超过1200亩。11月2日,特斯拉宣布,其位于上海的“超级工厂”计划未来每周生产3000辆MODEL 3。特斯拉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表示,希望平衡时间和资本支出,以最佳的方式将MODEL 3的产能提升至每周10000辆。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弗里蒙特工厂每周生产7000辆,中国的上海工厂每周生产3000辆。特斯拉还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的本地制造“至关重要”;上海超级工厂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未来将逐渐在当地采购和制造。特斯拉称,公司正试图加速其在中国的制造时间表,为中国的消费者显著降低MODEL 3的价格。特斯拉希望借鉴北美MODEL 3产能不断提升的经验,将上海工厂建设成一个资本效率高和进度快速的工厂。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第一座海外工厂,计划在两到三年内,让特斯拉的年产量增加至50万辆,使特斯拉的全球产量提高一倍。分析师预测,中国政府要求2030年实现100%电动汽车的目标,未来中国的电动汽车生产还会加速。(LWXY)

【市场:上海进博会中新能源汽车成为亮点】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10日在上海举行,在众多展区之中,汽车展区是一个亮点。据悉,此次进博会共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家汽车企业参展。其中,进口整车企业约20余家,进口零部件企业共40多家,它们将集中展示当今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最新技术与整车产品。新能源汽车成为其中的重头戏。特斯拉是新能源车的龙头企业。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落户上海临港地区。2017年特斯拉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为20亿美元,增长100%。特斯拉在此次展出的为MODEL X和MODEL 3两款重磅新能源车型。作为最早确认参加进博会的跨国企业之一,宝马携来诸多新能源车型参展,包括BMW I3和I8 ROADSTER等电动汽车的豪华阵容。宝马计划,在2020年,BMW品牌首款纯电动汽车BMW IX3将在沈阳投产,这款产品还将出口到全球。丰田以“未来的一天”为主题,带来了包括E-PALETTE CONCEPT、氢燃料电池乘用车MIRAI、氢燃料电池大巴SORA等新能源汽车。丰田还计划到2020年在中国市场投入10款电动化新车型,同时积极推进电机、电池、逆变器等电动化车型核心技术的国产化进程。其他顶级的企业,如保时捷、现代、捷豹路虎、本田也带来多款最新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中国政府要求2030年实现100%电动汽车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的时代可能会加速到来。(LWXY)

【形势要点:IMF预测2018年各国GDP的头部效应明显】

近日,IMF预测2018年全球前50国的GDP,由于各国经济增速的差异、相对于美元的汇率变化等因素,导致全球前50国的GDP排名出现了不小的波动。预测结果显示,美国、中国和德国均出现了飞跃,美国首次突破20万亿美元,中国则首次冲破13万亿美元,且达到了美国GDP总量的65.6%。另外,德国的GDP也首次突破了4万亿美元。前十名中法国和印度的位置再次互换,法国在2017年GDP为2.582万亿美元低于印度的2.597万亿美元,但在2018年则以2.79万亿美元再次超过印度的2.69万亿美元。巴西和意大利也是如此。第10名到第20名中:韩国由2017年全球第12名上升到2018年的第11名,和俄罗斯互换了位置。澳大利亚和巴西也互换了位置,而土耳其则下降了2名。总体来看,前20强国家的GDP总量由2017年的64.577万亿美元上升到68.5124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由2017年的80%提升到2018年的80.85%。预测的瑞典、波兰、比利时的2018年GDP达到了5000亿美元的级别;预测的泰国、阿根廷、奥地利、挪威、阿联酋、伊朗这六国的2018年GDP为4000亿美元级别,其中阿根廷的GDP由2017年6375.9亿美元下降到4754.3亿美元,除了其经济本身的负增长外最主要原因是其货币大幅贬值。从第30名的尼日利亚(2018年GDP预测为3974.7亿美元)到第39名的巴基斯坦(2018年GDP预测为3069亿美元)的GDP为3000亿美元级别,其中以色列和菲律宾的排名出现了下滑。从第40名的智利(2018年GDP预测为2998.9亿美元)到第50名的希腊(2018年GDP预测为2180.6亿美元)这11国的GDP均为2000亿美元级别。其中,伊拉克由2017年50之外冲进了前50强,而新西兰则由第49名下滑到第51名。另外,2017年全球GDP前50强合计约为74.655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为92.53%。而预测的2018年全球GDP前50强合计约为79.166万亿美元,占全球的比例提升到93.31%。(RHH)

【形势要点:贸易战冲击亚洲小型经济体制造业开始萎缩】

亚洲10月工厂景气与出口订单转弱,反映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扩大。分析师警告,最糟形势可能尚未到来。10月日经台湾制造业PMI跌至48.7,低于前月的50.8,是2016年5月以来首度跌破景气荣枯分界50,代表工厂景气萎缩。编撰指数的IHS Markit 公司指出,台湾制造业的产出与新订单量出现三年多来最快的下滑趋势。泰国的制造业PMI跌至48.9,为2016年11月来最低;马来西亚的指数跌至49.2。Intellectus Partners首席经济学家艾孟斯说,中国经济因贸易战减弱,正影响亚洲规模较小的开放经济体。韩国与印尼的制造业景气下滑,PMI分别跌至51与50.5。安盛投资管理公司亚洲新兴经济学家姚远表示,目前许多海外订单依然是提早下单,原因是预期未来美、中还会祭出更多关税措施,因此现在大多数显示出的影响依然是间接的,真正的经济冲击尚未到来。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亚洲小型经济体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最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些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也反映了这些经济体本身的健康程度令人担忧。(BYZX)

【形势要点:澳大利亚新任总理称对中美不会选边站】

近日,澳大利亚新总理莫里森发表首次外交政策演讲,对中美关系、中澳关系以及澳势力范围发表看法。第一是中美关系。中美两国的竞争不可避免,但贸易战在长期可能引发战略性的不稳定,对经济增长和全球秩序的破坏性不可估量。结局是无人受益。尽管中国的崛起及其在亚太的影响力势必挑战美国的利益,但中美不必非以对抗来界定两国关系。第二是中澳关系。除了在维持与美国安全关系外,应与中国的关系保持平衡。中澳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两国在贸易、旅游和教育交流方面达到历史新高。第三是确定势力范围。在维持与中国平衡的关系下,澳洲也准备抗衡中国在区内的影响力。澳洲依旧将太平洋地区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将太平洋岛国视如“家人”,帮助巴布亚几内亚在马努斯岛建设海军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也准备积极发展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并有意为马努里斯岛的海军基地建设提供资金。这势必介入澳洲的势力范围,可能引发与澳洲及其盟友的冲突。澳洲还准备于本月在东亚峰会和亚太经合峰会上,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会晤,加强中澳关系。(BWXY)

【形势要点:韩国委任高盛经济学家加强与朝鲜经济联系】

韩国已委任高盛一名资深经济学家协助其加强与朝鲜的经济联系。围绕在关键的下一阶段如何同平壤方面打交道,韩美之间最近几周开始出现分歧。首尔方面正在推动与朝鲜加强经济合作,而华盛顿方面坚持对朝鲜实施制裁,以促使其无核化。上月,美国财政部警告韩国几家银行不要与平壤方面进行生意往来,此前这几家银行公布了一系列以统一为主题的金融产品,其中一些产品面向潜在朝鲜客户。韩国媒体上周报道,美国驻首尔大使馆也直接联系了韩国几家最大的企业集团,告诫它们不要违反对朝鲜的制裁。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尔方面11月4日宣布任命高盛驻香港经济学家权谷勋为“总统直属北方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其顾问职责还涵盖韩国与俄罗斯及中国东北的经济关系。“他将为我们提供新的洞见与想象力,通过推动与北方的经济合作,如能源管道及北方海上航道的开发,为我国经济创造出新的增长动力。”不过,指望高盛经济学家加强朝韩经济联系也应保持足够警惕,毕竟高盛的企业文化在于为了达成交易可能不择手段。早在2009年以前,高盛通过对赌金融衍生品掩盖希腊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真实水平,而后又带头做空希腊主权债务,引发欧债危机。(RY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