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专栏〗
【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国进民退”】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出现283亿美元逆差】
【形势要点:我国进口大豆减少将影响相关产业链】
【形势要点:7月份中国快递物流指数继续回落】
【形势要点:全球贸易摩擦有利于中国推动区域自贸合作】
【形势要点:油气领域国企改革将向中上游延伸】
【学界观点:中国需要转向创新和内需驱动的增长模式】
【形势要点:全球融合时代如何处理“内外有别”?】
【学界观点:中国的P2P是一场被忽视的风险“裸奔”】
【形势要点:美欧炒作朝鲜“未停止核导开发”向中俄施压】
【市场:西方国家对华为调查事件在持续上演】
【市场:特斯拉在中国投产将影响中国新能源车市场】
【市场:关税原因导致6月国内汽车进口同比暴降87.1%】
【形势要点:特朗普政府要求降低汽车排放标准】
【形势要点:特朗普认为美国正在从贸易摩擦中受益】
【形势要点:美国制裁伊朗现沙特减产刺激油价上涨】
【形势要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在6月数据中并未见效】
〖调整和修正〗
【调整和修正】
〖每日数据〗
【每日数据】
〖分析专栏〗
【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国进民退”】
中国面临多种经济发展困局,如何才能破解当前的困局?我们的看法是,短期内可能要靠“放水”,但长期则要靠改革。在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多种问题中,真正改革“国进民退”可能是极为关键的一块硬骨头,如果不触动这个关键,中国的改革前景将难言乐观。
“国进民退”并不是什么新问题。从改革开放历史来看改革,中国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全部比重的计划经济时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国有经济减少、民营经济增多的过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差别并不只是单纯的企业主体,而是背后不同的体制和机制。40年改革开放,民营经济贡献了一大半的中国经济,提供了超过70%的就业机会。
然而,近十来年,中国经济中的“国进民退”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民营经济的规模还在增加,但从产业结构、市场准入、融资环境、对关键市场领域的控制来看,国有经济的实力和影响力在迅速增加。当国有企业学会利用市场手段和工具(如资本市场)之后,它们把体制优势与市场手段结合起来,在市场上实际上强化了控制力和影响力。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的研究显示,中国要改变的不是去杠杆,而是“国进民退”。这表现在多个领域。
一是融资领域,国企易而民企难。中国的融资难、融资贵,是因为货币总量不够多吗?完全不是,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M2总量(存量)已接近18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美国M2的两倍,银行的总资产超过250万亿、全球最大的四家银行都在中国,这些都远超2017年82万亿的GDP总量,这说明目前中国的存量货币总量足够大。目前企业部门融资难,不是融资总量问题,而是融资结构的问题。
在过去几年,中国银行贷款结构的最大变化是从民企流向了国企。根据央行2016年信贷投向结构数据(包括国企、私企、集体企业、港澳台和外资企业),从存量信贷占比看,2016年国有企业占据54%的企业贷款份额、民企占比34%。从增量信贷看,2016年国有企业新增贷款6.9万亿、占据78%的新增企业贷款;而民企新增贷款仅为1.5万亿,只占新增贷款的17%。而在2013年以前,民企占增量信贷的比重接近60%,国企的占比只有34%。这一逆转发生在2014年,从那一年开始,国企信贷开始了狂飙猛进,而民企信贷一路萎缩。
根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调研,近几年国企融资大幅改善,而民企融资在持续恶化。从融资规模看,过去3年国有企业平均融资规模迅速上升,从2015年的7.15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54亿元,民营企业从5.99亿元下降到4.6亿元。而从融资成本来看,国有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和其他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都低于民营企业。目前国企融资既容易、又便宜,而民企融资又难又贵。
二是政府基建投资太多,企业制造投资占比下滑。近几年国企与民企的信贷规模发生变化,与投资结构的变化有关。从2014年开始,中国民间投资占比出现了系统性的下降,从2014年最高的65%降至2017年最低只有60%。民间投资下降明显,与中国的投资结构变化直接相关。国内投资可分成三大类,包括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工厂,我国的投资在过去向来是由制造业投资主导,但是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制造业投资占比出现了显著下降,其占总投资比例从33%降至2017年的30%;而基建投资占比出现了持续上升,从2013年的21%升至27%。基建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进行,而制造业投资主要由民企为主的企业自发进行。可以认为,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飙升,使得信贷资源倾向了政府主导的国企;而制造业投资占比下滑,使得民企缺乏信贷资源。
三是国企利润激增、民企利润下滑。从中国工业企业的历史数据看,以资产收益率为例,2017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总资产为42.5万亿,净资产16.8万亿,一共创造了1.66万亿的利润,相当于9.9%的净资产收益率。而2017年民营工业企业的总资产为25万亿,净资产为12万亿,一共创造了2.38万亿的利润,相当于19.6%的净资产收益率,远高于国有企业。从资产负债率来看,2017年末国有工业企业为60.4%,而民营企业仅为51.6%,这说明民企利用更少的资产、更低的负债,创造了更多的利润。但过去两年民企的日子不好过。2017年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达45.1%,远超民企11.7%的利润增速。而2018年上半年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达31.5%,远超民企10%的利润增速。从资产负债率看,目前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从去年末的60.4%降至59.6%;而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去年末的51.6%激增至55.8%,目前由于信用收缩反而被迫在加杠杆。
从多个方面来看,导致中国经济当前问题的并不是去杠杆,而是因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力量大幅上升,导致了资金大量流入国企和政府部门,而民企获得资金较少,形成了“国进民退”加剧的情况。“国进民退”是否能在经济下滑时支撑中国经济呢?中国经济的现实困局已经显示,真正遇到问题时,国企根本难以支撑经济大局。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未来的中国经济改革中,中国需要前所未有地认真改革“国进民退”了!(AHJ)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出现283亿美元逆差】
安邦咨询(ANBOUND)早在7月30日曾报道,中国上半年可能出现多年以来首次经常账户逆差,结果不幸言中。据国家外汇局最新公布,2018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369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含当季净误差与遗漏)逆差369亿元,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含当季净误差与遗漏)顺差1160亿元,储备资产增加1526亿元。按美元计值,2018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8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042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737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208亿美元,二次收入逆差3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58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1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182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239亿美元。但是,2018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逆差1801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4247亿元,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7451亿元,储备资产增加3192亿元。这是中国自2001年加入全球贸易体系以来首次出现半年赤字。按美元计值,2018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逆差283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559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473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305亿美元,二次收入逆差6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668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2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1171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501亿美元。按SDR计值,2018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40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40亿SDR,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127亿SDR,储备资产增加167亿SDR。按SDR计值,2018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逆差195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461亿SDR,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810亿SDR,储备资产增加348亿SDR。(LHJ)
【形势要点:我国进口大豆减少将影响相关产业链】
业内人士预测,2018年内我国大豆进口量有望减少1000万吨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的研究表明,猪在不同生长阶段饲喂低蛋白日粮(蛋白添加比例降低3%)并补充四种限制性氨基酸后,猪肉产量和质量不受影响。目前我国赖氨酸生产能力充足,而且使用低蛋白日粮配方技术,可以减少约5%至7%豆粕消费需求,折合大豆约500万吨。饲料中的蛋白原料不仅只靠豆粕,也可来自其他杂粕,如菜籽粕、棉粕、葵仁粕、棕榈仁粕等。当前,饲料中豆粕使用比例高,价格便宜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豆粕价格上升,选择其他替代品将变得经济可行。我国目前棕榈仁粕、葵仁粕和菜籽粕的年进口量并不大,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据测算,今年如能增加进口250万吨油菜籽(折合150万吨菜籽粕)、350万吨葵仁粕、300万吨棕榈仁粕,理论上可替代约480万吨豆粕消费,折合进口大豆约600万吨。此外,要缓解我国油籽油料供应受制于人的局面,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将增加1000万亩。(RYZX)
【形势要点:7月份中国快递物流指数继续回落】
8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2018年7月份中国快递物流指数。数据显示,7月我国快递物流指数为99.9%,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主要分项指数中,商务快件指数、农村快件指数继续回落,跨境快件指数小幅回升,折射当前经济活动趋缓、走稳。其中,商务快件指数继续回落,制造业好于服务业。7月份,商务快件指数为99.6%,比上月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商务快件指数为100.4%,比上月回落3.2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快件指数为99.4%,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制造业指数整体放缓,但优化趋势不改。7月份,制造业21个大类中16个大类商务快件指数高于100%。其中,装备制造业商务快件指数走势良好,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等指数均超过105%。纺织业和服装业指数分别为104.2%和106.7%,比上月分别提高4和3.7个百分点。原材料及重化工业活跃度继续放缓,化学纤维制造、化学原料制造、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商务快件指数比上月别下降2.3、0.1、0.4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快件指数走势分化。7月份,服务业14个大类中8个大类商务快件指数高于100%。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商务快件指数环比小幅分别回升1和2.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指数有所回升但仍低于100%,科研技术、卫生健康、教育、文体娱乐商务快件指数环比回升3个百分点以上,租赁以及住宿餐饮服务业则连续两个月回落。(RYZX)
【形势要点:全球贸易摩擦有利于中国推动区域自贸合作】
对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间——中美之间不断激化的贸易争端的担心,正在冲击亚洲多个国家。日前,在新加坡举行的一场地区峰会上,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是主要讨论话题之一。马来西亚外长赛夫丁•阿卜杜拉表示,贸易战的可能性是对亚洲国家的“真正威胁”,他说:“威胁使许多国家非常担心……而且正变得更加复杂。”值得注意的是,在贸易摩擦压力下,一些部长呼吁尽早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由16个国家参与的这一协定有望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将覆盖全球大约一半人口。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说:“鉴于目前保护主义正在抬头这一全球局势,日本希望迅速完成我们的RCEP谈判。”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他希望RCEP谈判能在年底前完成;外长维文则敦促面对“反自由贸易之风”的国家团结起来。中国是RCEP谈判的重要参与国之一,在中美贸易摩擦恶化之际,如能加快促成RCEP合作,对中国会有重要的意义。(LHJ)
【形势要点:油气领域国企改革将向中上游延伸】
近期,国企改革在政策层面明显提速,第三批混改试点也即将揭开面纱,市场认为油气领域将成为第三批国企混改试点的重点。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主体,实行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这也是刘鹤副总理在担任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后下发的第一份关于国企改革的政策文件,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职能转变,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据媒体报道,发改委已经遴选出第三批混改试点企业,目前正在按程序报批。31家第三批混改试点企业中,10家中央子企业涉及领域包括军工、油气能源等,其中油气能源类央企子企业至少2家,军工企业至少2家。实际上,第三批油气领域的混改最值得期待。油气领域资产体量大,垄断程度较高,混改对相关公司业绩的改善空间更具备想象力。对此,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基于2017年公布的油气改革方案,油气改革旨在通过引入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打破现有国企垄断格局,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上游资源供应,逐步有序放开勘探、开发和原油进口资质;二是中游管道运输,管道独立,向独立第三方放开,提升输送效率;三是下游终端销售,销售是混改的重点,推动油气产品定价机制改革。对于油气改革下一步的方向,管清友表示,之前混改重点是下游销售,比如中石化销售板块的混改,下一步要继续向中上游扩散。(RHH)
【学界观点:中国需要转向创新和内需驱动的增长模式】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6年,中国出口-GDP比率为20%,同年美国出口-GDP比率为12%。2017年,中国和美国出口额分别为2.418、2.351万亿美元,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教授傅晓岚认为出口增长在中国经济的腾飞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擎作用,功不可没。但是,中国近四十年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现在达到的巨大规模,让很多国家感受到竞争的影响。继续出口扩张,难以持续。这次贸易战,虽然美国不少理由缺少扎实根据,但仍然很难有其他国家站出来支持中国,这一点就很说明问题。目前,中国改善进出口平衡的主要模式似乎是增加进口,如大力主办进口博览会,其背后的逻辑秉承中方一贯的做大蛋糕的思想。但是,第一,进口博览会背后的条件是出口的增长,从而有足够的外汇支付进口价款,然而,以中国目前的出口水平,世界很难支持某一个国家在此水平上继续扩大出口市场份额;第二,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扩大对中国出口,但是目前能出口而且中国人民愿意买的大多是原材料。他们更希望发展自己的制造业。第三,进口扩大必须有内需增长的支撑。否则谁来买这些进口货物,或者还是靠行政命令,国企买单?因此,未来中国的发展应该是在稳定出口的前提下,转向创新和内需驱动的增长模式。(RYZX)
【形势要点:全球融合时代如何处理“内外有别”?】
FT中文网日前载文表示,“内外有别”是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基本看法。换句话说,外界认为中国对内对外是基于两套不同的、甚至完全冲突的话语体系。比如,国际关系民主化,就只适于对外,不适合对内。在国内讲的,比如大国博弈阴谋论等,肯定不能拿到国际上讲。不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分割国内外两个舆论市场的高墙正在坍塌,舆论市场“两轨制”或随即走向末路。实际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且借此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重塑“中国形象”。不过,也真是因为“内外有别”,我们的语言跟世界语言的表述、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别。安邦咨询过去指出过,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全球融合”,大家要搁置一些冲突,放弃一些利益,追求一些共同的理念,走向一种融合。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全局性、世界性的概念,不走向全球融合,继续固守一些已经过时的东西,可能会导致一些冲突越来越厉害。其实,在看待全球融合问题上,我们的假设条件很多时候都是错的、不准的、不精确的,这把我们的前进步伐限制住了。只有在历史的轴线上去加强了解,才能突破这种(相互误解的)隔阂。(NHH)
【学界观点:中国的P2P是一场被忽视的风险“裸奔”】
国内P2P自出现以来一直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但同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P2P的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产品本身的风险。P2P实质上是将那些银行无法接受的债权资产打包、分级后以证券化还本付息给不特定的公众投资人。作为一种“过桥资金”,为流动性紧张所困,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二,系统性风险。安邦咨询早在2014年就曾指出:“若是P2P贷不规范,缺少合规方面的要求,一旦平台上的某个产品出现违约,势必引起挤兑,进而风险的扩散”。这些风险其实一直都在,那么这些风险有没有被忽视呢?学界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是公众投资人忽视自身的风险。2010年全国总共只有10家P2P,在不到3年时间内,数量就增长了50倍左右。即使2011年银监会就曾就P2P风险列出过”七宗罪“,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网贷市场的发展速度。其次是监管部门忽视系统性风险。P2P最早在2011年出现,但是长期以来,P2P行业监管一直靠P2P行业的自律公约。直到2016年8月,银监会才发布第一部官方的监管文件。在监管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截至2018年7月25日,全国P2P停业及问题平台累计达到4508家,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没有爆出问题平台的仅有西藏、澳门和台湾。有市场人士称,如果这些再不引起重视,P2P市场可能会恶化到比美国的次贷危机更难处置。因此这些细节中隐藏的巨大风险不能被继续忽视。(RNK)
【形势要点:美欧炒作朝鲜“未停止核导开发”向中俄施压】
据CNN8月5日报道,有联合国消息人士3日向该媒体提供一份由联合国安理会下属独立专家小组制定的约149页的报告。据称,负责撰写这份报告的专家每6个月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一次,他们认为,安理会去年通过的对朝制裁决议并未发挥应有作用。报告称,朝鲜没有停止核导弹开发,宁边核设施依旧在运转,5兆瓦核反应堆也仍在运行中。该报告还说,朝鲜一直在规避联合国制裁,该国利用船舶对船舶方式转运石油产品,今年1月至5月共非法转运89次,至少购买50万桶石油产品,有40艘船舶和130家企业牵涉其中。在美国政府近日持续敦促各国严格执行联合国对朝鲜制裁决议的背景下,这份报告迅速引爆舆论场,各国舆论纷纷质疑朝鲜“弃核”诚意。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这份报告的真实性存疑。韩联社5日称,上月美国曾以朝鲜违反联合国制裁决议为借口,要求安理会下属的对朝制裁委员会全面终止对朝石油制品供应,但中俄两国希望有6个月的观察期,实际上对美国的要求踩了刹车。而这份报告出台的背景,恰好是中俄推动缓和对朝制裁之际。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这份报告指责朝鲜继续制造核武器、进行核试验的证据不足以令人信服,美欧各国的炒作可能更多是在给中俄施压。(AWSH)
【市场:西方国家对华为调查事件在持续上演】
华为的产品最近遭到了英国监管机构的一项调查,原因是华为设备中使用了一家美国公司提供的老旧软件。据路透社报道,英国政府一家负责对华为设备进行分析的机构在上个月出台的调查报告中表示,他们发现了华为设备中存在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缺陷”,可能让英国运营商的电信网络面临安全风险。据三位消息人士称,其中的一个“缺陷”涉及到华为产品中使用的VXWORKS操作系统,该系统由美国WIND RIVER SYSTEMS公司开发。消息人士称,华为使用的VXWORKS系统在2020年将无法再获得WIND RIVER SYSTEMS公司的安全补丁和升级,但是植入该系统的一些设备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仍然会运行,这可能会让英国电信网络面临黑客攻击。上述机构的调查报告称:“(华为)在不同零组件线路板上的第三方软件,包括重要的安全组件,将在2020年停止现有的技术支持,但是包含这些组件的华为产品使用寿命通常更长。”这份调查报告并未“点名”提到VXWORKS。目前,华为向英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英国电信”提供宽带设备,另外向移动运营商沃达丰集团提供移动通信设备。美国电信运营商AT&T的前任首席安全官阿莫索表示,华为在英国的遭遇,表明在构建安全的国际供应链方面,华为等电信设备商面临挑战。阿莫索表示,不应该因为华为的地理位置而对其加以排斥,但是华为如果使用了即将失去技术支持的软件,则(其他机构)相关的担忧能够理解。除了上述的VXWORKS操作系统之外,英国监管机构还提到了外部安全研究人员查看华为设备代码受到一定制约,可能带来一些技术问题。(RLEQ)
【市场:特斯拉在中国投产将影响中国新能源车市场】
据彭博社报道,特斯拉公司正计划投资数十亿美元在中国建设首家海外工厂。但埃隆•马斯克想要在这一市场站稳脚跟,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高级分析师寇楠楠表示,“中国发展电动汽车行业的决心和庞大的市场规模”正在推动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接纳。特斯拉并非个例。通用汽车、丰田汽车和大众汽车等全球巨头都在向新能源汽车投入数十亿美元,但进军中国市场的脚步却姗姗来迟。政府希望到2025年将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提高10倍,数百家国内汽车生产商也在纷纷寻求市场份额。当地制造对特斯拉在中国站稳脚跟和降低成本至关重要。在进口汽车关税提高之后,特斯拉已经将在中国出售的MODELS和MODELX汽车的价格提高了3万美元。这可能会让这两款车型失去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市场。尽管如此,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对使用传统燃油汽车实行了限行规定,因此对电动汽车的需求最为强劲。这对特斯拉而言不失为好消息。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聚集着中国最富有的消费者,相较其他城市的消费群体,他们更有可能买得起特斯拉汽车,特别是特斯拉正推出现阶段产品线中最实惠的车型MODEL3。如果特斯拉采取价格竞争策略,那么势必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较大冲击。(RYZX)
【市场:关税原因导致6月国内汽车进口同比暴降87.1%】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中国汽车进口量为1.5万辆,同比下降87.1%;1-6月,累计进口汽车45.2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22.1%。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进口车委员会主任王存表示,上半年进口车下滑幅度如此之大,“在历史上都比较少见”。他认为,进口量下滑主要是受到关税政策的影响。相比之下,2017年,中国汽车累计进口量同比增速达到16.8%,进入相对高速的增长通道。除进口数量之外,6月我国进口车的销量也出现大幅下降。国内进口车当月共销售6.3万辆,同比下降21.2%;1-6月,进口车累计销售39.4万辆,同比下降9.8%。王存表示,受关税下降影响,消费者预期进口车价格将会下降,持币待购现象显现,导致6月销量不佳;同时,美国生产的车辆将在7月加税,部分品牌较上月销量有所增长。从品牌方面看,除三菱外,其余进口车品牌6月均出现同比下滑,路虎、福特、沃尔沃、宝马下滑幅度明显。三菱增长主要是平行进口带来的增量。从车型方面,SUV和MPV车型下滑幅度明显,分别下降29.1%和42.3%。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的公告,自2018年7月6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加征25%的关税。(LHJ)
【形势要点:特朗普政府要求降低汽车排放标准】
特朗普政府日前推出一项提案,有意减轻对汽车排放的约束。美国环境保护局和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同一天发布提案,称将推动现有的平均燃料效能标准以及乘用车和轻卡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21-2026期间继续维持。在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曾计划在2021-2026年逐渐提高排放标准。提案还特别提到,建议维持一个国家范围内、由联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其特别提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建议撤销该州的《清洁空气法》豁免。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给予加州这一豁免,加州可以设定自己的汽车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美国已经另有13个州采取了加州的排放标准。这些地区,在全美乘用车销售中约占三分之一。特朗普政府一直以来有意放宽美国汽车的燃油和排放标准。12家大型车企组成的汽车联盟,以及全球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布联合声明,称支持“持续改进燃油效能标准”,但也赞同综合考虑了可负担性、安全性、岗位和环境等问题的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标准。加州总检察长XAVIER BECERRA在社交媒体上称,特朗普政府对美国清洁汽车标准发起了“无耻的攻击”。有20个州的总检察长已经威胁要对此发起诉讼。美国环境保护局代理局长BILL WEHRUM称,新提出的方案仍然是非常激进的方案,但新提案能“让汽车业再次伟大”;此前的标准抬高了成本,还消除了就业机会。(RYZX)
【形势要点:特朗普认为美国正在从贸易摩擦中受益】
在没有迹象表明美中任何一方愿意退缩的情况下,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开打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大。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声称,美国正在打赢日益恶化的对华贸易战。“关税正在起到大效果,”特朗普周日(8月5日)在Twitter上写道。他在前一天就表示,中国“跟我们作对正在吃亏”,美国的关税“真的在打击他们的经济”。美国总统还将中国股市的下跌与美国股市近期的强劲表现进行了对比。他还表示,征收关税将使美国政府能够开始“大量”偿还本国的公共债务。然而,去年美国的海关关税收入达到35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0.2%,仅占去年美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今年的海关关税收入将达到380亿美元。这些估测数字并不包括新的关税,例如钢铝关税,而是在今年4月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到2020年赤字将达到1万亿美元的背景下出炉的。专业服务公司均富首席经济学家黛安•斯旺克表示,关税收入“相当小”,对财政收入的任何积极影响都会被关税对经济增长的损害抵消掉。安邦咨询研究人员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如果继续下去,一定是双输。而贸易摩擦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显现出来。特朗普的这种表态更像是为自己的贸易政策邀功,从而争取在中期选举中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RYZX)
【形势要点:美国制裁伊朗现沙特减产刺激油价上涨】
美东时间8月7日凌晨00:01,美国对伊朗重启的第一批制裁将会生效,措施涉及伊朗黄金和其他贵金属、石墨、铝、钢铁的交易以及飞机零部件等非能源领域的进口贸易。在制裁正式到来前,消息人士称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原油产量在7月意外下降,刺激油价上涨。8月6日,国际油价短线上涨。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74关口,涨1.2%,现报74美元。WTI原油日内涨逾1.4%,现报69.45美元。路透社援引两名OPEC消息人士表示,沙特7月原油日产量约为1029万桶,较上月回落近20万桶。沙特此前向OPEC表示,该国6月原油日产量为1048.9万桶/日。彭博社报道称,沙特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表达了他们想要的油价区间。当市场担心油价过低时,他们便出人意料地削减产量。上月底,美国国务院表示,美方正推动所有国家11月4日前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但伊朗总统鲁哈尼表示,如果伊朗自己的石油出口被禁止,那么伊朗可能会封锁石油出口的霍尔木兹海峡。目前,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东石油运输的重要动脉,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每天大约有1550万桶原油从该海峡经过。若伊朗封锁海峡势必将导致全球原油供应的巨大损失和油价飙升。曾有市场人士曾警告,如果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将干扰1700万桶/天的石油交易,使油价飙升至每桶250美元。此外,欧盟还称,对于美国重启对伊制裁深感遗憾,但希望伊朗继续全面履行其在伊核协议下的所有核承诺。欧盟决定保护与伊朗进行合法经营的欧洲经济运营商免受美国域外制裁的影响。(LHJ)
【形势要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在6月数据中并未见效】
美国商务部近日发布的6月贸易统计显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同比增长8.6%,对日逆差同比增长2.9%。美国整体的逆差同比增加6.7%。根据这些数据,贸易战以来美国贸易逆差不降反升。而且这些逆差在未来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是由美国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决定的。首先,未来美国出口量可能会下降,原因有二。第一,在一些领域存在贸易政策的滞后性。这是说虽然来自美国的产品价格因为关税而升高了,但是贸易合同却是很早之前签订的,因此短时期的贸易量不受政策影响。比如汽车领域,中国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但是美国出口量却有所增加。另一个例子是被中国纳入报复对象的原油,在报告中显示美国出口量也在扩大。而这种滞后性导致未来美国的出口量可能会出现反弹性下滑。第二,在一些领域因为“抢搭政策末班车”而出现了暂时性的大量购买的需求。这是说有些消费者在趁着贸易政策抬高产品价格之前进行大量的购买。比如中国自7月起对美国产大豆开征报复性关税,而美国大豆出口却因为“抢搭政策末班车”的原因,出口量在上半年增加了4成。对于进口方面,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总进口,增长了0.6%,为2602亿美元。而对于美国的进口市场,SOHU财经在8月5日的报道中表示“只要美国人的生活(消费)方式不改变,美国的贸易逆差很难改观。”(R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