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科大和华大都还可以,只是在媒体的过分曝光下被赋予了过度的关注和过高的期望,所以让人觉得是一个骗子公司,实际上许多公司都是大差不差的这个样子。
科大我不太了解,华大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你要说他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并且能引领一个时代,那肯定不可能,只不过他所做的东西在生物科技圈子里的人看起来更像是搬砖一样,纯体力活,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但是国内的生物科技公司,哪一家又不是在搬砖呢?
类比到制药企业就是,名字确实是制药企业,但是在专利药新药研发这一块,哪一个在辉瑞默克面前敢称自己是高科技企业呢?只不过华大是聚光灯下的那一个而已,以我们A股市场现在对国内医药企业的高PE估值来看,国内的任何一家药企都是盛名之下,后面那一句我就不说了。
如果说制药企业还做点过期药和中间体代工,华大还搞测序,多少还干点活,那其实还有一些所谓的高科技企业真的就是靠嘴炮融资,靠嘴炮上市圈钱了,具体是哪些我就不说了,以免被跨省。
他们想的都是,先靠嘴炮忽悠到一笔钱,拿到了关键的第一桶金之后就可以用这些钱去收购一些干实事儿的企业,然后借着收购的这个企业就可以进一步打嘴炮,忽悠更多的钱,最终上市,继续玩资本运作,运作的好,靠着时间的冲刷,第一桶金的黑历史就被忘了,自己也就成了一个正经的企业家了。
在学术界也是一样的啊,我们都知道,在生物或化学领域有一些方向是金钱导向型的,就是决定能不能发高水平论文的因素是在于你有没有钱去烧耗材和设备,于是就有些学者靠捏造数据,打嘴炮搞一个大新闻,大新闻一出,自己身价暴涨,经费就来了,经费来了就赶紧去买仪器耗材,去做这些经费导向型实验,发正经论文来洗刷前面的黑历史。
第一桶金,往往是最难的,所以就有了一堆人靠捏造大新闻来忽悠第一桶金,然后再用资本的力量去为自己洗白。
比如你可以说,你发明了水变油的催化剂,靠着高超的忽悠能力,拿到了奖金和投资,并声称,这些钱会用于催化剂的量产研究,然后背后开始偷偷收购一个小石油企业,说自己要全面进入石油领域,并且催化剂量产工作进展很快,圈到更大的一笔钱,再去收购更大的石油公司,并且开始做一些正经的项目,等最后就慢慢不提你那个水变油的催化剂了,于是你就成了一家正经石油公司的企业家了。
把石油换成别的科技产品,你是不是觉得这一切都突然好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