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窗口指导让城投债又成了抢手货

  【财新网】(记者 彭骎骎)央行通过“窗口指导”鼓励机构投资低评级信用债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市场反应并未特别踊跃。交易人士指出,城投债仍然为主要的交投品种,银行在信用债二级市场的参与程度有限。

  今日早间,财新记者从接近央行人士处证实,央行本月额外给予一级交易商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其中,对于新增信用债投资,AA+及以上债券的投资,1:1配MLF;AA+以下债券的投资,1:2配MLF,并要求必须为产业类信用债。

  上述消息于7月18日下午在银行间债市传开后,立即提振城投债的二级市场交投。有交易员表示,当日AA级城投债共成交了36笔。而7月19日截至下午3点半,AA级城投债已经成交了50笔,交易继续活跃。一位险资固收人士表示,目前市场还是对民企债偏谨慎,同评级下的城投债相对安全。

  “现在的评级序列里,凡是好一点的产业债都是高等级的。相反城投的级别都是下沉的,所以在中低等级的信用债中,城投债相对比较优质。”富荣基金经理吕晓蓉对财新记者表示,然而目前市场对城投债的看法仍然分化,谨慎的占大多数。

  另有交易员称,早盘开盘不久,市场有一波“利率债换信用债”的行情。中低信用评级的信用债成交收益率较上日估值低10至50个基点(BP),而10年期国开债、国债的收益率则上行1至2个基点。

  “利率债前期已经涨了不少,这时候可以调整一下仓位。短期来看,中低评级信用债受政策影响较大,因此短期行情趋势比较确定,而利率债又是流动性最好的品种,最容易卖,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一位大型股份制银行交易员说。

  然而受资金面宽松的影响,国债期货午后拉升,大幅收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收盘,10年期债录得16个月新高,主要利率债收益率下行逾5个基点(BP)。

  今年5月以来,从华信到盾安,再到最近的永泰能源,民企信用债违约和信用风险事件持续暴露,导致高评级债需求过剩,中低评级信用债流动性几近冻结,市场严重分化。光大固收张旭计算,目前(7月18日)与5月末相比,1年期超AAA级品种收益率下行了31个BP,而AA-级收益率上行了30个BP,显示出高等级资产供不应求,低等级民企品种所得到的资金支持偏少。

  除了通过MLF鼓励机构投资AA+以下的信用债,6月1日,央行曾宣布扩大中MLF担保品范围,新增的三类担保品之一是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此前,MLF仅接受国债、央行票据、国开行及政策性金融债、地方政府债券、同业存单、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等作为担保品。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鼓励银行参与信用债二级市场,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他撰文表示,托底对银行系统资金的占用与代价不大,预计平摊到5家大行与12家股份制银行,每家每月仅需要边际付出15亿元左右的新增信用债认购资金,就可拖住目前清淡的一级市场与羸弱的二级市场。他认为,通过微小的托底,信用品种流动性的回归指日可待。

  此外,他亦认为,银行有一定动力通过自营接盘自己主贷的重要客户的债券,并且中低等级债券收益率客观,风险低于中小微企业信贷,又纳入MLF合格质押品,性价比并不低。

  然市场人士指出,就7月19日的交投情况来看,银行参与仍然不积极。对银行而言,参与信用债市场最大的桎梏在于授信额度问题。一位资深债券人士指出,银行购入信用债需要对发行人有授信额度,而MLF只是解决了资金来源的问题,不直接解决授信、资本金占用等问题。

  一位城商行固收人士表示,除了全国网点较密集的大型银行,一般的中小型银行今日在利率债和信用债之间调仓的情况比较少,因为受中小银行的授信额度所限,部分发行人可能根本就不是银行的客户。

  标准普尔数据显示,中国信用债市场面临再融资和违约风险,“到期潮”或导致中国债券违约数上升。中国今年信用债实际到期规模可能升至5.3万亿元。

  目前市场的共识是,央行的“窗口指导”主要是从情绪上利好债市,信号意义较强,“至少说明监管机构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招商证券固收团队李豫泽表示:“定向信贷和激活低等级信用债买盘看似有利于弥补实体融资缺口,但前者难免结构性歧视,后者在量级上过于悬殊,且缺乏非银买盘,加之风险因素的掣肘,无法中长期构建支撑。”

  “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缺乏低风险的项目’和‘缺乏资本金’这两个问题,因此无法实质性地改善融资现状。”光大固收张旭撰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