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牵头人贺建奎遭质疑 多家机构撇清关系

【财新网】(记者 马丹萌 实习记者 毛可馨)一则题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新闻引起争议,34岁的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卷入舆论漩涡。据人民网11月26日报道,贺建奎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双胞胎于11月在中国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意在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毒感染,如果成功,她们将成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网上流传的一份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显示,该实验已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认为其符合伦理规范,同意开展。但该院一名工作人员否认前述实验是在该院开展,也指出,双胞胎并非在该院出生。

“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这项研究不是在本院做的,孩子也不是在本院出生的,对贺建奎的研究和网上传的伦理审查表格我们也没有了解。我们也是今天下午才看到这条消息,对此也感到惊讶。我们在进行调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前述工作人员告诉财新记者。

深圳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委员肖平对财新记者表示,伦理委员会方面之前不清楚此研究,对相关情况正在核实。

贺建奎和基因编辑实验

上述项目的牵头人贺建奎曾在美国莱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之后返回中国,在南方科技大学开设实验室。

据财新记者检索,贺建奎目前共在6家企业担任法定代表人,这些企业均集中在研究和试验发展行业,包括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瀚海基因)、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同时,他也是7家企业的投资人,其中对深圳市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额最多,认缴出资超过3000万元。

瀚海基因电话回应财新记者称,这个项目不是在瀚海基因做的,具体情况他们不清楚,问及他们之前是否听说过这个项目的情况,对方表示不方便回答。

贺建奎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曾表示其在实验室中做过几年小鼠、猴子和人类胚胎编辑工作,并申请了专利。他选择尝试对艾滋病病毒进行胚胎基因编辑,因为他认为,艾滋病毒感染在中国是一个大问题。

他此次所做实验修改的是CCR5基因,该基因可形成一类蛋白通路,允许HIV病毒进入细胞。根据人民网介绍,贺建奎在会议上表示,他的基因编辑手术是在受精卵时期,将Cas9蛋白和特定引导序列,用约为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受精卵中,使CCR5基因失去功能。

贺建奎曾出现在近期举办的第八届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上,并参与了题为“我国会不会出现类似干细胞乱象的基因编辑乱象”分会。针对分会话题,他提出目前不会出现基因编辑乱象。

在伦理学方面,贺建奎提出了治愈性辅助生殖的伦理原则,包括悲悯之心、有所为更有所不为、探索你自由、生命需要奋斗、促进普惠的健康权。从科学角度,他指出现在基因编辑的门槛比干细胞保健类治疗高得多,需要明确的资质。

除此之外,贺建奎还在会议讨论中表示科学家应该出来发声,让公众了解基因编辑,而不能把责任都推给政府,比如基因编辑不会让大家长寿等信息。“讲出来就没有什么丑的,就不存在黑暗的地方让商业公司来做。”贺建奎在会上表示。

伦理挑战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博士张迪告诉财新记者,即使该实验通过了前述医院的伦理审查,仍然面临重大伦理挑战。根据《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都应禁止,“(这个实验)明显是违反了规范,当时的伦理委员会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同时,此类编辑技术风险也很高。张迪告诉财新记者,按贺建奎的说法,孩子目前已降生,但难以验证是否她的每个细胞都有CCR5抵抗。

“只有通过长期研究的方式才能了解这个孩子有没有抗HIV的能力,当然最直接的方式是直接给孩子注射HIV病毒,但是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能得到伦理委员会和大众的接受。

所以唯一可能的方式就是,假如允许的话,做大量的CCR5基因编辑的后代,去随访,20年、30年,看这样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对比,看他们的发病率是不是低于他们。他们做的只是一个双胞胎,不太可能说明这种做法是可以抵制HIV病毒的。“张迪说。

此外,张迪表示,基因编辑是否会“脱靶”,伤害其他基因,或对于子代是否有影响,目前都无法确定。

美联社援引一名参与该实验的美国科学家的观点称,这类实验在美国是禁止的,原因在于其修改的DNA可能会在代际间传递,并有伤害其他基因的风险。而一些主流科学家声称这一实验太不安全,甚至有部分人称其为“人体实验”。

贺建奎的研究目前尚未发表在任何科学期刊上。他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不仅要把它做成第一个,也要做成一个范例, 社会将决定下一步会怎么走。”他的“下一步”意指是否会继续禁止或放开此类科学研究。但截至发稿,财新记者未得到贺建奎回复。

张迪表示,后续仍有多个工作需要进行。第一,生殖系基因编辑应被叫停;第二,对涉事医疗机构和个人必须给予(在合法的前提下)处罚;第三,卫健委应收回(或明确)要求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必须首先获得卫健委的批准。

此外,张迪认为,出于对这对双胞胎(及后代)福祉负责的角度,必须对其(及后代)健康进行长期(甚至终身)严密监控和随访。而由此所产生的费用应当有涉事医疗机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