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火线评论(记者 吴红毓然)作为一项已经推行四年的政策,无还本续贷近期引发了市场热议。
2018年8月4日晚的央视《新闻联播》,在“稳金融”的主题下,介绍了山东省德州市的一家辣酱企业,通过无还本续贷政策,得以不用归还银行本金、就能获得银行继续贷款的事情。节目中,山东德州银监分局副局长王国恩说:“目前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后,还没有发现一笔不良贷款。”
借钱是要还的,但企业如果还不上款,怎么办?借新还旧。此前银行业普遍的做法是:收回再贷、重组续贷、展期再贷。收回再贷,是指旧贷款到期的同一天再贷一笔新贷款,已结清旧贷款;重组续贷是指变更旧贷款的期限、利率、金额、担保方式等;贷款展期则是延期,最长的展期一般在三年。
为防范道德风险,监管政策对这些借新还旧的做法均有严格限制,包括要求不同程度下调贷款评级。按照监管部门对贷款的基本规定——“三办法一指引”(即《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原银监会明文规定:“借新还旧,或者需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的贷款,应被列入关注类贷款。”
无还本续贷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借新还旧方式,企业贷款到期并不需要归还本金,只需银行审核后对其续贷;其与前述三种借新还旧方式的关键不同在于,无需下调贷款评级。
2014年7月底,原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通知》(36号文)明确指出: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允许符合条件的可以办理续贷,并允许维持其正常类贷款评级。
可以看出,无还本续贷政策的推出,初衷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因小微企业往往对流动性资金需求过高,在贷款到期时,如果直接向银行申请借新还旧,贷款会被降一级至关注类,而且之后贷款将受到更严格的管理,并将被逐年压缩贷款规模,更容易加剧资金链紧张,由此催生了一批“倒贷”“过桥贷”乱象,即借助外部高成本搭桥资金先还上旧贷款、再办理新贷款。
事实上,早在2013年,宁波银行等就推出了“转贷融”产品,允许企业贷款到期后,只需结清利息,无需归还本金,贷款到期便可自动续转。(见《财新周刊》2013年第28期“小微贷款再攻关”)
到了2014年,该项市场创新被上升到政策导向。在2014年6月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时任银监会二部主任杨丽平表示,会考虑改变过去传统的“先还后贷”的做法,“如果银行认为企业符合条件,到期以后不用还本金,还款到期之前提前介入,对这家企业进行评估后,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续贷。这样就解决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中间要有一个过桥,垫高了融资成本’的问题。”
此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监管政策对小微贷款进一步放松。2015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政策的通知》,要求认真落实36号文,此外要求银行自主决定对到期贷款办理续贷业务的范围;明确无还本续贷不应单独作为下调贷款风险分类的因素。
今年以来,小微贷款成为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在2018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指出,未来正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比例,使得正规融资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主力军。福建省银监局局长赵杰则公开介绍,该局要求,各行无还本续贷占比每年要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对于小微企业,为何不使用循环贷款,而要使用无还本续贷呢?据一位海外市场人士指出,循环贷款主要针对中小企业,一般是银行给一个额度,在一定年限内企业可以在额度内随借随还,银行一般不会逐笔审批是否续贷,增加了企业用款灵活度。无还本续贷的产品,并不能看出贷款期限长短,市场人士认为,“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循环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经并非只有小微企业才可以享受无还本续贷政策。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不得“一刀切”抽贷、断贷,结合债委会机制,无还本续贷政策被推而广之,对国企也同样适用。
比如2017年5月,黑龙江银监局局长包祖明在银监会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对辖内生产经营暂时有困难的企业稳贷、增贷,创新运用无还本续贷政策,成功帮扶钢铁、煤炭等重点国有企业解围脱困;其中包括黑龙江第一大钢铁企业建龙钢铁,以及黑龙江第一大煤炭企业龙煤集团。(见财新网“黑龙江最大钢企和煤企获‘无还本续贷’政策帮扶”)
市场的疑虑是:银行对于大型国企进行无还本续贷,是否意味着源源不断地将贷款投向了“僵尸企业”?谁来评估无还本续贷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无还本续贷,到底是针对能归还贷款的企业,还是针对不能还款的企业?如果是后者,其本质是不是银行对其进行的贷款重组?”有银行人士指出,无还本续贷的依据非常主观,而这本应是监管清晰界定的概念。
四年前针对小微企业纾困的36号文明确指出,要防止小微企业利用续贷隐瞒真实经营与财务状况或者短贷长用、改变贷款用途,也要防止银行通过续贷人为操作贷款风险分类,虚增贷款质量,掩盖不良贷款的真实水平;并要求银行在信贷系统中单独标识续贷贷款,建立对续贷业务的监测分析机制,提高对续贷贷款风险分类的检查评估频率。
如今,无还本续贷政策被推而广之,更应严格遵守这些监管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