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实习记者 毛可馨 记者 邸宁)“在美国,如果某条街区有一家好的中国餐馆,隔壁马上就会有好几家中餐馆加入竞争,大家比的是谁价钱低、谁量大,所以中餐馆最勤奋,利润却最薄。”在生物医药投资机构奥博亚洲创始合伙人王健看来,与餐饮业类似,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同样严重。
在近期举办的“中美生物医药创新与资本高峰对话”论坛上,王健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创新能力仍处于“小学生水平”。纵观创新领域,许多项目由国外引进,实际成为跨国药企拓展市场的工具,相反,中国企业在全球开展药物研发的能力仍然薄弱。
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名誉会长于明德指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调整自身研发管线,避免“扎堆”,同时提高原创和再创新水平,积极融入全球研发创新行列。
创新能力仍不乐观
近年来,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研发实力明显增强。随着歌礼丙肝抗病毒药物达诺瑞韦等创新药物上市,以及信达生物PD-1提交上市申请,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在2018年迎来较快发展。
业内普遍认为,近些年关于新药审批审评政策改革推动了创新药的发展。2015年中国开始药审改革,将新药的定义由“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调整为“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回归了“新药”的真正内涵。2016年实行药品创新优先审评政策后,进口新药的审批时间也得到加快。
根据医药魔方的统计,在药审改革前的十余年中,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只有15个。而截止到2018年9月7日,当年中国已经有4个内资企业的创新药和14个进口创新药获批上市。
然而,放在国际间横向比较的坐标上,中国的创新药整体研发水平并不容乐观。根据FDA的分析统计,以建立在新的药物作用机制或技术平台为创新药的标准,在2011到2015年间,美国的创新药占世界的43%,日本占37%,而中国只有5%。
于明德介绍,在美国排名前十的药品中,七个是生物药,其中六个是单克隆抗体,专注于抗肿瘤和风湿类疾病;而在中国,排名前十的药物中没有生物药,氯化钠和葡萄糖注射液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八。“这些东西不代表药品创新发展的方向,我们需要改变产品结构。”于明德强调。
资本助推,研发“扎堆”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创新药研发领域分布缺乏差异性,存在着“一窝蜂”研发热门疾病和靶点的情况。
王健对财新记者举例,中国约有160个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项目,其中有一百多个都用的是同一个结构,“同质化竞争现象非常严重”。
王健进一步介绍,全球创新药研发项目14%集中于前十个热门靶点,中国则有34%,而PD-1/PDL1、胰岛素、CD19等靶点,全球研发热潮已过,中国研发项目仍贡献50%的全球份额。
“中国在研靶点以追随为主,其中一半都是国外已有上市产品的靶点。”医药魔方联合创始人兼CEO蒋建华也指出,“比如在2018年,截止到10月16日,中国一共有159个一类药品进入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其中前六种药物的靶点是CD19、PD-1/PDL1、HER2等,但这些靶点药物已经在境外获得上市许可。”
多位专家指出,研发扎堆背后,是资本的盲目追逐。通和毓承CEO陈连勇介绍,中国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融资数量和金额持续提高,2016年已达44.7亿人民币。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占比高达82%。
“在热点领域,研发过热和投资过热是互动的。众多公司做重复的工作,众多投资人盲目追捧,比如创业者做雷同的CAR-T,而投资人一听是CAR-T便往里冲,这是个很滑稽的现象。”王健表示。
“这么多热的靶点,市场上是否需要这么多?”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强静提醒,“这是在一个产业新兴起来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大家只会考虑明天怎么样,而不会考虑明年怎么样,这就导致现在大家一拥而上的现象。”
研发扎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赛道拥堵,多数研发项目或不具备市场化能力。德同资本合伙人杨昆告诉财新记者,目前的许多创新药实际并不具备真正的原创性创新,企业扎堆热门靶点,但最终真正能实现商业化的是少数,市场理性后,没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必然遭遇洗牌。
资本与研发应该如何配合?业界呼吁更理性长远的投资策略。“美国许多VC公司投资的第一天,就会想到第二天、第三天,会设立周期较长的基金”。建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总裁苑全红介绍。
“比较健康、可持续的情况应该是需要钱的时候能够融到钱,而且估值对双方都比较合理。”王健告诉财新记者。
“简单引进的时代已经过去”
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下,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下一步应走向何处?以往的研发模式能否延续?
回顾历史,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主要伴随四种模式。企业利用自主技术和资金,独立研发和商业化;引进国外早期项目,开展研发合作;企业研发为主,通过对外许可扩张市场;委托CDMO开展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合作。
上述四种模式中,引进国外项目的模式被众多中国企业所采纳。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中国医药项目引进数量逐年递增,截止10月8日,2018年引进项目达65个。其中,美国和韩国是中国合作许可项目的最大合作伙伴,美国引进项目占1/3以上。
与会专家表示,项目引进如果不能结合自主创新,则将沦为跨国药企开拓中国市场的工具。“中国引入的心脑血管、感染类等很多品种项目,都是因为专利到期,外资药企把他们的产品许可给国内制药企业或者是CSO销售企业。”蒋建华表示。
“简单引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王健对财新记者表示。随着医药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药企可以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关键环节研发。以正在试点的MAH(药品上市持有人制度)为例,医药企业可以将核心团队专注于研发创新环节,而将临床、生产、商业化等工作外包给CDMO(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外包)等医药服务企业。
此外,专家表示,中国医药企业应该逐步踏入全球研发行列。2018年7月1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接受药品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技术指导原则》,推动药物研发全球化进程和药品境内外同步研发。在此之下,不仅有更多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药物临床试验,中国企业亦应该在全球范围开展药物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国医药企业已经开始了全球创新进程。医药外包服务企业精鼎医药临床研究运营副总裁李刚告诉财新记者,三年前,中国本土医药企业在选择医药外包服务企业时,价格是最重要考虑因素,目前,该公司50%的业务来自中国本土企业,这些企业更看重外包公司的全球临床试验能力和服务品质。
此外,专家提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应该注意全球差异化创新。 “在疾病方面,中国人和外国人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国的肝癌、鼻咽癌都比较特殊。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市场,找到其中的突破点,是可以帮助我们加速研发,做到first in class的。”再鼎医药首席商务官梁怡指出。
于明德则补充,除了研发原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新适应症等也同样重要。“这些创新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发明专利,但是它们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益处。比如每法替代化学合成、管道化反应替代间歇式釜罐、大孔树脂分离纯花在线控制。这些改革虽然没有发明PD-1那么伟大,但是对于现有经济提升,成本降低是不容忽视的。”他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