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不易
——不要再让“李娟”横行在夕阳下的停车场。
在手机里撸到那篇《人BY脸,天下无D》的推送时,我手机里的音乐正好播放到薛之谦的那首《丑八怪》。一句“丑八怪,这是我们的时代,我不存在,才意外”,便似道尽了此事风光。
料想得到,这些天很多圈内的朋友都会因为比亚迪华东李娟的事件而惊掉下巴,东西打听着:册那,竟然还能这样玩儿。
剧情到了现在基本有点儿谱了:
上海一位名叫李娟的女士,三年之内,打着“上海比亚迪市场部总经理”的旗号,发包给各级供应商30多家,总计合同标的超过11亿元的业务;另一边厢,她又借着“雨鸿文化”——比亚迪一家直接供应商,和比亚迪来往。
用来干什么呢?按照比亚迪官方声明里面说,李娟是在免费给比亚迪做全国区域的一些活动,以及大型如阿森纳和比亚迪携手的品牌营销传播。
看上去,李娟是在追求“天下第一迪粉”的称号。实际上,这玩的是一手空手道。
简单说,李娟招募供应商,为经销商免费做很多一场报价估计在四五万块的线下活动。
活动以销售为目标,经销商把自费做活动、并取得了多少多少业绩报给比亚迪,比亚迪按照其商务政策来给经销商一笔奖励;李娟再从这笔奖励当中获取利益。
不少媒体朋友,特别是把广告和卖车捆绑的媒体朋友,应该觉得挺眼熟。比方说,一家媒体去谈五百万广告费,约定卖出一千台车,最后跟所有相熟的经销商都说好,你未来半年要算100台给我,你未来半年要算200台给我,每台我分你两千。
不是啥新鲜的套路。
到去年,据说比亚迪方面对上海这边的做法非常满意,把除了华南本部以外的所有区域,都默许给了李娟(在比亚迪来说也就是雨鸿)。
在这种末端业务之外,还有大型如比亚迪携手阿森纳等企业品牌层面的传播合作。
事情是在供应商迟迟得不到回款的情况下败露的。
李娟以“上海比亚迪”的名义谈下的项目,都要求供应商垫款执行,再找代付公司垫付款项维持运转。所以目前涉及的11亿元金额之中,有一部分是具体的广告项目投放与活动执行的费用,有一部分是垫付的费用。
最终,李娟受不了催款的“各种闹”,而向警方以自己有一套1200万的房子来源不明为由自首。
事发之后,比亚迪铁板一块,坚称这11亿元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据多方面消息,原本不管舆论怎么轰炸,内部都已打算捂住耳朵不理不睬。
而随着事件的发酵,比亚迪的态度有所调整。在7月16日的声明中称,愿意与相关公司保持积极沟通,并将根据警方对于相关事实和金额核查认定,与相关公司共同商讨合理的解决方案。
我觉得态度算一笔账就能明白。
比亚迪2017年,利润总额也就一个多亿,如果要拿出这11个亿来还债,岂不是一笔归零了小十年的纯利?如果不摆到桌面上来还好,财务上东挪西凑地平掉难度是不小,但也不是不可能。如今一旦上了桌面,作为上市公司,恐怕这笔钱是出不来了。
再者,上市公司比亚迪如今在香港请求增发100亿,或许急于斩断,就跟这有关。前几年耗资巨大的云轨迟迟不见回头钱儿,加上宋MAX之前长期的销售疲态,比亚迪等着这一百亿来启动“龙颜设计”时代的大翻盘呢。总不能跟香港说,增发这一百亿,百分之十几是用来还莫名之债的吧。
李娟斯人,我见过一次,是一个身材发福,看上去非常强势的女人,粗短的小腿暴露在职业的收口裙下面,显得又滑稽又霸气。
据网传的李娟自述,她是受到一名叫陈振宇的中年男子的指使,该男子自称比亚迪“隐形股东”。目前,这名关键人物却还没有浮出水面。
直到事迹败露,很多供应商还都认为,李娟就是比亚迪上海公司的代表。
李娟在上海找供应商,是实行总代制,所有业务通过虚假的比亚迪上海分包给几个或真实存在、或是影子公司的所谓总代。这些总代多数不用干活儿,只管分包,通过他们再找执行公司来执行,借此他们就能收取10%~15%的过路费。这样,执行方和比亚迪又远了一层,更不容易察觉其中的猫腻;而通过一些影子公司,啥也不干就收取一笔过路费。
李娟还经常跟供应商抱怨,比亚迪总部预算发放拖宕,弄得她捉襟见肘,所以还时常跟相熟的供应商强势借款,威利齐下,所借款项全部打入她所设立的影子公司,随后不知所踪。
据我了解,在所谓比亚迪上海公司的供应商中,最多的,合同欠款超过1亿,少一点的也有数百万。其中涉及到一些中小公司,两千万左右的应收帐款,相当于公司两到三年的纯利。大多数成本已经在执行后支出,一些公司基本处于半停滞状态。他们之后一段时间最大的业务,就是找比亚迪要钱。
最终比亚迪能否就这样置身事外?如果包袱都可以这样扔掉,那么敝圈的甲乙丙格局,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而更值得行业注意的,是汽车企业的这些变化,给行业商业伦理带来的变化。比亚迪这件事儿固然奇葩,但是业内也并非首现了。
在观致融资的档口,最大的互联网广告公司华扬联众,就公开向其讨要超过一个亿的服务款;今年四月,北京车展,奇瑞又爆出因为更换供应商,导致多笔欠款难追的事件;就在比亚迪爆出李娟门事件的档口,北汽银翔也宣布项目终结,比速幻速两个品牌幻灭,背后的供应商是不是能拿到该拿的钱,也令人担忧。
过去,汽车是一个高大上的行业。大额的市场公关订单、让人无法拒绝的长期合作暗示、以及曾经比较丰厚的利润,形成了这个行业甲方畸强的格局。在乙方、丙方,往往只要一句“我一年给你那么多呢”,或者一句“这个大公司拖可能拖,给不会不给的”,就能说服他们在没有合同的情况下裸奔,能让他们接受开票数月之后,才收到还要半年才能兑付的承兑汇票。
这样的轮回中,强势的甲方爸爸又得到了什么?我们下回分解。
而更要命的是,在这些以甲方合规名义之下,对供应商的拖宕、欺压,形成了李娟之流玩儿这些大手笔的空间和时间。
李娟每和一个新的供应商谈判的时候,完全没有羞涩和顾忌地告诉对方,我们这里支付费用都在整个项目完成210个工作日以后,你们接受我们就谈,不接受就算了。
不少供应商甚至觉得,李娟这样把话说在明面上,并说得理直气壮,是可信赖的表现。
我期待比亚迪这件事儿不要就这样一笑而过,甚至不要简单的赔钱了事,就像毛不易的《消愁》里唱的那样——
当你走进这欢乐场
背上所有的梦与想
……
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
宽恕我的平凡,驱散了迷惘
好吧天亮之后总是潦草离场
清醒的人最荒唐
每个背负着梦想走进汽车圈的人,不是为了所谓的规矩来终日迷惘,也不想落得清醒的人最荒唐的收场。在李娟这样的恶性事件面前,整个行业都应该给投身行业的所有人一个交待。
让我们都还能鼓起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