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儿媳与孟买的两星期

吴冕

先生和我是在美国认识的,我们都用一个叫做Coffee Meets Bagel 的交友软件。当时看到他的相册里有一张森林公园的照片,下面的注释是“退休后的理想生活”。我想这也是我未来希望拥有的生活。于是就开始了对话、见面、恋爱,然后在美国结婚。

一开始和先生交往的时候,父亲听说男朋友来自印度时并不同意——他担心印度文化对女性不够尊重,如果嫁给印度男生将来会很吃苦。但他在慢慢了解先生的性格和人品之后,也渐渐放下了自己的偏见。说来有意思,可能近年很多印度人前往美国留学就职,我身边三个美国朋友也都嫁给印度男生。

今年夏天,我们回孟买去看印度公婆。之前对印度缺乏了解,短短两个礼拜住进印度新家,却感受颇丰。 衣食住行自然有不同的体验,对孟买城市化进程的各种繁华和伤疤也深有体会。

古老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冲击 —— 种姓的遗迹

一写到印度,好像就不得不写种姓(Caste)。我从历史课和媒体得到的最初印象是,印度是一个讲种姓、阶级分明的社会。可是真的和先生聊起来,他好像并不在乎。他说在他们的文化里,更多的是用“community”(社群)这个词,婚姻嫁娶的门当户对,对他们家来说是看是否属于同一个社群。他的家庭十分开明,并没有要求一定要找同一个社群的人。 但这多少也算一个例外,先生很多在美国的印度朋友,大部分都是和自己同一社群的人结婚成家。不少在美国的印度男生会在婚恋网站上,或者经父母家人介绍,认识同一社群住在印度的女生,然后回国结婚,再把新婚妻子带到美国。

我觉得中国的婚恋网站应该叫“恋婚”网站——先恋爱后结婚,印度的婚恋网站才真的是先结婚后恋爱:不少婚恋网站是父母辈填写信息,来自哪个地区,什么职业,哪个社群,如果符合标准就结婚慢慢培养感情。不过越来越多的印度年轻一代也开始注重婚前的感情磨合,不再只是盲目听从父母安排。中国和印度两个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样的对家庭观念的重视,同样的对父母长辈意见的尊重,同样的把婚姻视为一辈子的承诺。在结婚之前,父亲对我的婚姻恋爱选择很少干涉,他只会常常说,“年纪越大才越有体会,老辈们说‘门当户对’的重要。” 其实短短四个字,并不是势利的攀比,我的理解是,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给儿女类似的成长阅历、体验和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更顺利地建立和经营婚后的家庭生活。

和印度大概一半的人口一样,先生一家吃素。我问这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吗,先生说也并不完全是 ,因为在印度种姓历史上,信印度教的将士们还是需要吃肉来提供足够能量。他们家世世代代都吃素,对他来说,吃素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也是自己身份的一部分。我曾经怪他固执,既然不是宗教原因又何必那么坚持,更何况连开明的婆婆都跟他说既然娶了一个中国女生,可以试着吃些肉。可是再一想,如果让我也完全吃起素来,也不太现实。也许文化最大和最小的命题都是吃,吃什么,怎么吃,都在我们的文化身份上有了深深的烙印。

印度多元文化群体里,不同教派的食素习惯也不同,比如耆那教就不吃根茎食物,只吃长在土表面的食物,这样即使摘去了叶子,植物的生命也并未被破坏。先生上大学之前是不吃鸡蛋的,后来也慢慢习惯吃鸡蛋,但公公婆婆并不吃,前年公公婆婆来美国的时候,受邀请去一个朋友家吃饭,公公提前跟先生说,“记得告诉他们我们是不吃鸡蛋的。”

婆婆一直是家庭主妇,公公已经退休。他们每天早上四点便起床,先是做一会儿瑜伽,然后去楼下的小卖部买新鲜牛奶。他们会绕着小区走一小会儿,回家之后再做二十分钟左右的瑜伽。这之后公公会休息一会儿,婆婆开始准备早餐。早餐一般是大米和豆子发酵之后的煎米饼。她把米和豆子头一天泡好打成汁,夏天天气炎热,第二天早上发酵了在煎锅上便很蓬松。煎饼就着香菜、酸奶和其他蔬菜汤汁一起吃。早饭之后婆婆煮茶,公公就边饮茶边看报。再之后婆婆开始拖地。虽然住在孟买郊区,因为公寓靠近路边,几个小时功夫便有灰尘落在桌上和地上。用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家里婆婆通常是先烧开水然后过滤,放凉了我们才喝。每一次出门,我们也都是从家里带水。

令我比较惊讶的是,我在小商店看到鱼是晾干在大太阳下卖的,引来不少苍蝇,很远就可以闻到臭味。我好奇印度的公共健康挑战,上网查阅,发现在印度,腹泻等肠道疾病发病率不低,可能也和这些食品消费习惯有关。

衣住行

回来美国两三个月,每当朋友问我在印度旅行感觉如何,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街上穿着各色纱丽的妇女们——不管年纪老少,都穿着五颜六色的纱丽。纱丽的一部分其实就是一块长布,先卷成下半身筒裙,然后再搭在肩上。如果不是花纹有特别设计,并不需要特别的尺寸剪裁,所以婆婆也给了我不少她的纱丽。 已婚的印度妇女通常带一串黑色和金色珠子串成的项链。平常出门走亲戚,婆婆都会建议我带上。

大部分印度女性如果不穿纱丽,也会穿长裤或者长裙。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日常的印度女装,长裤和长衫之上还要在肩膀上围一条纱巾。四十度以上的湿热夏天,当婆婆递给我她的传统衣服建议我穿时,我也只好婉拒。 Bandra一些有早期西方殖民历史的地区则例外。这些地区受天主教和西方文化影响大一些,在街道和商场里,你会看到更多穿短裙短裤的女性。

先生虽是家里的独子,但有37个表兄妹,主要是因为他叔伯辈的亲戚很多,婆婆就有十个兄弟姐妹。我们在孟买的两个礼拜里,很多天都是挨家挨户走亲戚。和先生家很像的是,拜访的很多叔叔阿姨都是空巢老人。这些家即便有两三个孩子,也都基本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或者加拿大工作定居。父母们有时会到国外和孩子居住一段时间,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印度。

公婆来美国住了一段时间,觉得生活交通方式都不是很方便。我们住在很小的城市,去超市买个菜基本都要开车,对适应了走着去小商店买菜的他们来说很不习惯。公公说还是习惯了孟买的城市生活。他们每天都出门散两次步,和周围的街坊邻居,卖菜的小贩们,还有守门的大爷都很熟悉,公公说他有一两天没有出门散步,第二天别人会问他昨天怎么没有来。忽然觉得印度城市虽然喧闹嘈杂,但看到年迈的公婆生活自在安逸,而且最重要不感到孤独,我们身在海外也少一点点歉疚。

一样的孟买,不一样的市民生活

在先生家里生活的日常,特别是观察婆婆从早到晚全职家庭主妇没有节假日和退休生活的忙碌,给我的第一感触是,在印度做女人真不容易。然而后来接触更多家庭成员后发现,其实每个家庭生活方式都很不同。

先生的表妹现在在一家国际软件公司做销售,上班灵活机动,孟买交通拥挤,但她说自己可以避开高峰期,又有车接送,生活很方便。我偶尔流露出对孟买天气、人口拥挤和秩序混乱的抱怨,她却说如果让她选择,她一定不会移民去国外,因为在孟买的生活不能再舒适了。这其中很大原因是低成本的家庭佣人。 家庭佣人也分很多种,有专门每天来洗碗的、做饭的、擦地的,有些家庭吃很多烙饼,还有专门负责每天和面团的佣人。

大量外来移民也布满城市各个角落的贫民窟。这些贫民窟有的就在高架桥边,有的在海边。贫民窟基本就是临时搭建却好像永远拆不掉的塑料棚屋,没有水电,居民要用水就是在棚屋外的一个大水桶里取。

说这些贫民窟好像永远拆不掉,也是有原因。政府专门修建公屋并分配给这些平民窟屋主,鼓励他们搬迁。这些本应有新住房的贫民们将政府公屋租出去换取收入,然后还是选择不搬。一方面,住临时棚屋的他们不用支付水电费和物管费;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租金可取。先生的一个外甥女跟我解释,其实这些贫民窟居民也情非得已。贫民窟所在地通常有大量流动人口,他们可以有很多赚钱机会,在街上卖个早餐,去附近富裕人家做家庭佣工,送个外卖,都能维持生计。可是政府搬迁计划所分配给公屋的土地,离市区很远,他们如果每天回到原来的工作地赚钱,不仅要加入本来就拥挤不堪的上班交通大潮,还要支付额外的交通支出。我觉得奇怪,那政府不能强制执行让他们搬迁吗,但家人解释说印度政府是小政府,法律执行力度不大。

人口膨胀也带来交通拥堵。市区高速路在大多数时候都很低速,但也给了不少商贩卖花生的机会:他们就穿梭在高速路慢腾腾的车流中,聚着报纸包裹的火炬(先生说里面是花生)向司机们兜售。

去孟买之前看到一篇博客,说孟买是旅行者们的天堂,有便宜好吃的食物和可玩可看的文化特色景点,却不适宜长期居住。在孟买两个礼拜并非旅行者的生活,让我切身体验了在这个大城市生活的不易,看到这个城市居民非常卖力地生活,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卖力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