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0.刘少奇就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周恩来邓小平的信

刘少奇1966-2-23

刘少奇就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周恩来邓小平的信

刘少奇

1966.02.23

恩来、小平同志:

毛主席批了湖北省委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个文件,并收到王任重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一封信,特送给你们看看。我意先将湖北省委文件、毛主席批语、王任重同志的信印发给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并发给计委、经委、建委、科委、物资部、八机部、一机部、华北局李雪峰、刘子厚各同志研究,并准备意见,几天以后,中央召集一次会议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牵涉的方面很多,所以应当这样办。我赞成将湖北省委这个文件发给各省、市、区党委研究,主席批语也一并转发。此外,中央还可加一个批语。你们的意见如何?如同意,请小平同志办理。此外,还请中央书记处主持拟一个中央批语。

刘少奇

二月二十三日

附:

王任重《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

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有步骤地推进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这是主席的伟大战略思想。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曾经指出:“由于我国的经济条件,技术改革的时间,比较社会改革的时间,会要长一些。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四个至五个五年计划,即二十年至二十五年的时间。全党必须为了这个伟大任务的实现而奋斗。”农业集体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今后的任务就是要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是我们全党的一件大事。

要不要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在大多数同志中,已经解决了。但是,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如何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则还没有解决。是努力争取在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内实现农业机械化,还是等等再说呢?是依靠集体经济和地方工业潜力,走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道路,还是单纯依赖国家投资和供应机械呢?我们认为,应当肯定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应当持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等待。

我省农业合作化完成已十年了。在这期间,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三五”期间,将基本上实现水利化。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阵地,突出政治,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意气风发,工农业生产高潮持续高涨。我省已经有了一批农业机械化的试点,如孝感县金星大队、新洲县刘集公社、浠水县望城公社等,都创造了不少的经验。在这样好的条件下,把如何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已经是时候了。

根据中央和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我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以农业为重点。而进一步发展农业的措施,又应当以水、肥、土、机为基础,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各地要因地因时制宜,有所侧重。经验证明,全省绝大部分地区要把农业抓上去,首先必须解决水利问题。基本实现水利化以后,可以保证稳产,但是,高产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只有水、肥、土、机配套,才能实现稳产高产。农业没有机械化,怎么也说不上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大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就会出现革命性的飞跃,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矛盾,才能获得解决,而农业的大发展,又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奠定巩固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使农村经济面貌改观。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将彻底改变小农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解决五亿多农民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对于巩固工农联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阵地,对于备战、建设、防修都是关系极大的问题。

在五年、七年、十年的时间内,在全省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部分的化学化、电力化,是否可能?我们认为,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全省三万八千个生产大队,其中平原、丘陵、湖区有二万二千个大队,是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其余的一万六千个生产大队,是大山区、二山区,在“三五”期间主要解决治山改土,小型水利问题(大多数山区的任务,是建设水平梯地),并添置一部分小型动力机械、加工机械、水轮泵、水锤泵等。从我省现在的地方工业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来看,解决二万二千个生产大队的农业机械是可以办到的。我们要正确接受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我们要敢于革命,敢于胜利。

要走金星大队的道路。金星大队的道路就是大寨的道路。就是在开展四清运动的同时,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用本省生产的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孝感县金星大队是任重同志蹲点的地方。一九六四年十月开始进行四清,在四清的同时,进行了农业机械化的试点工作。他们用“以机养机”的办法和国家贷款,先后购进两台工农七型手扶拖拉机、两台三马力柴油机、两台五六型脱粒机,还有一些粮棉油加工机械、其它机械、运输工具等。使用这些农机具所节省的劳动力,相当于全大队整、半劳动力两个整月的劳动。这样就不仅大大解决了劳力紧张,不能精耕细作的矛盾,而且解决了由于劳力紧张,不能发展多种经营的矛盾。这个大队有一千四百亩水田、五百多亩旱地,一九六五年全大队粮食产量一百九十四万斤,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六十。皮棉总产量三万三千多斤,平均亩产一百三十四斤。(过去没有种过棉花,仅靠棉花增产的现金收入一项,就可以抵偿机械化的投资。)全年农副业总收入二十八万元,比一九六四年十二万元增加一倍多。社员分配十五万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五,每人平均一百零三元,也比一九六四年增加了一倍。一九六四年这个大队的粮食完不成国家征购任务,还不够吃,而一九六五年给国家贡献了粮食七十万斤(原粮),超过征购任务一倍多。社员按十三个月留足了口粮。一年之中,变化如此之大,充分说明要实现这样一个革命性的飞跃,必须搞好四清,实现革命化并加上农业机械化。

有些同志担心生产大队没有钱,不相信办机械能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当然,生产大队的公共积累有多有少,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大队要多少农业机械,就能基本上实现机械化?而这些机械又要多少钱呢?金星大队是个较低标准。按金星大队的标准计算,大致要一台东方红二十型拖拉机,或者是两台工农七型手扶拖拉机,以及配套农具,还有小型排灌动力、脱粒机、加工机械等。各地情况不一,大致估算,一个大队总投资额为两万元左右。这笔资金从哪里来呢?从我省去年农业生产情况看,大约有一万个或者多一点的大队,是有钱买机器的。在公共积累较少的情况下,“以机养机”是自力更生的好办法。金星大队办机械,仅副业加工收入一年就净赚了一万一千元。社员算了一个账,除了排灌机械外,其他机械搞上一年就可以基本上把投资收回来,加工机械,一年的收入可以买几套。总之,发扬大寨精神,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在保证增产增加社员收入的原则下,采取以集体机械为主,国家扶助为辅;“以机养机”,分期购进;国家扶助,无息贷款等办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新州县依靠集体经济办机械,是在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五年发展起来的。就是在困难时期,该县刘集公社就已经开始办机械。充分说明了大寨式的自力更生道路的无比生命力。

发挥地方工业潜力,能不能满足农机需要呢?我省地方工业,自从贯彻执行一九六二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以后,基本上已经纳入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经过调整,因陋就简,改造旧厂,初步建起了一个以小型拖拉机和动力为骨干的,包括排灌、耕作、运输、加工配套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的雏型。我们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革命精神,对这些企业,进行充实提高、技术改造,争取到一九六七年,使省市两个拖拉机厂达到年产七马力手扶拖拉机一万台、二十马力拖拉机五千台的设计规模。按上述二万二千个大队共需手扶拖拉机四万四千台计算,拖拉机的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全省农用柴油机已经拥有五十万匹马力,尚差五十万匹马力。现有生产能力为年产十一万匹马力,加以充实改造,还可以大大增加生产。其他农业机械产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关于配件和维修设备,都要纳入生产计划之内。应该估计到,地方工业产品,国家还要调出一部分,但是,如果地方工业农机产品,也采取象小钢铁、小水泥、小化肥那样的办法,归地方使用,或者给本省留下一半左右的产品,那么,在五年或者七年以内,我省农业机械化就基本上就实现了。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教导我们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更多地发挥地方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计划下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我们建议,按照主席的这一指示,早日解决这个问题。

增产农机产品,必须增产原材料。在增产原材料的问题上,也要自力更生。根据上述需要估算,包括小农具、配件在内,五年需要钢材二十万吨,除国家分配农用钢材外,每年差二万吨。我们要采取措施,增加小钢铁的生产,增产矿石换取钢材,在保证水利建设每年用钢材一万五千吨的前提下,保证农机工业生产的需要。可以预料,在我们面前,困难还是有的,产品质量关、成本关、工业原材料关、“无名关”,关口还很多,但是,只要方向看准了,我们就应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个一个地把它攻下来。

发展农业机械,要以公社或大队为单位,分批发展。凡适合公社管理的拖拉机和其他大型机械,应该以公社为单位成立机械管理站和修配站;适合大队管理的,应该由大队购买、管理、使用(动力机械一般不要小队购买、管理)。有了农业机械。管好用好,才能发挥作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必然会大大地巩固三级所有制的集体经济。生产队的规模问题,向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过渡的问题,都会提出来,必须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防止重犯“五风”错误。

关键在于全面规划,加强领导。一九六六年一定要办好十七个公社试点,并作出全面的规划。规划不光是指标要求,而是组织一个革命飞跃的行动纲要。全党要突出政治,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放在首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三大革命一起抓,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部门都要树立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观点,热情支持新事物,组织起来,通力协作,从今年算起,力争在五年、七年、十年内(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就是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实现农业机械化,完成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我们的伟大历史任务。

湖北省委

一九六六年二月五日

CCRADB